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上市十年,中國再保險價值提升之路重啟

2025-07-21 16:13

2025年,是中國再保險(以下簡稱「中國再保」)登陸港股市場十周年

十年間,這家承載着國家風險管理使命的金融巨頭,經歷了資本市場的冰火淬鍊——從2015年上市初期的躊躇滿志,到股價長期低迷的至暗時刻,再到2024年1月低點至今超過275%的價值迴歸。

事實上,作為港股市場唯一上市的再保險集團,中國再保的稀缺性被長期忽視。投資者談起保險板塊,往往聚焦於平安、人壽等直保巨頭,卻鮮少意識到:再保險作為「保險的保險」,實則是整個風險分散鏈條的基石。

這場價值重估的起點,也恰恰始於市場的認知偏差修正。十年前,投資者因國內再保險行業市場化競爭日益激烈而擔憂;十年后,中國再保險已經通過技術自主和全球化佈局,將單一市場的波動轉化為長期均衡收益。

01

行業成長與盈利拐點:

向價值重估的躍遷

再保險作為「保險的保險」,其發展速度與行業景氣度高度相關

這十年,中國保險市場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保險市場之一。人民消費能力與保險意識日益提升,發展新質生產力、經濟低碳轉型、社會治理現代化、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等促使風險保障需求激增。

中國保險行業原保費收入由2015年的人民幣2.4萬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5.7萬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9.9%,超越全球原保費收入年複合增速4.7個百分點。中國已躍升爲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

這十年,中國市場是最具成長性的再保險市場。「償二代」實施后,財險行業增長引擎加速切換至非車險,非車險增速顯著高於車險,車險佔比進一步下降,且非車險分保需求顯著高於車險;人身險市場迴歸保障本源,保障型業務分出需求較高。

從數據來看,中國市場分出保費由2015年的人民幣1501.6億元增長至2022年的2782.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9.2%。相比於更加成熟的再保險市場,中國市場分出率僅為5%-6%左右,而全球保險市場分出率約為8%,北美市場分出率近12%,歐洲市場分出率約為8.5%。

隨着中國保險行業發展的逐步成熟,直保公司分保需求逐步由解決償付能力過渡至風險管理,分出率具有較大提升空間

中國再保根植於我國這一最具成長性的保險市場和再保險市場上市以來總保費收入屢創新高,由2015年的人民幣804.34億元連續增長至2024年的1784.8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9.3%

中國再保憑藉穩固的再保險行業龍頭地位、數據優勢、技術優勢、平臺優勢和產品創新實力等不可複製的競爭優勢,堅持「穩中求進、價值提升」工作總基調和「發展有規模、承保增效益、投資要穩健」的經營理念,追求高質量發展。

可以看到,中國再保ROE從2022年低谷2.09%猛增至2024年10.74%,達到近十年的第二高位,僅次於2015年水平。拆解來看,盈利能力提升恰恰是集團ROE快速增長的關鍵,這背后是承保利潤和投資效益共振。

具體來看,2024年集團合併承保效益再創新高,同比增長超過170%各業務板塊均實現承保盈利總投資收益率同比提升2.06個百分點達到4.83%。

着眼於未來,我國的再保險市場的增長空間仍舊十分龐大,而中國再保長期佔據40%以上的國內再保險市場份額,更容易成為這一趨勢的核心受益者。

02

「創新+國際化」雙輪驅動

劍指世界一流

這十年,中國再保已經用數據一再證明了自身即使不依靠政策紅利,在激烈的市場化競爭中仍舊能夠站穩行業頭部地位。目前中國再保是亞洲第一、全球排名第八的再保險集團。

這背后離不開其在創新和國際化佈局方面的共振。

首先是創新方面。

中國再保在巨災模型方面實現了從「卡脖子」到「定價權」的逆襲,堪稱其在創新方面的典範。

十年前,中國保險業面對颱風、地震等巨災風險時,只能高價採購歐美巨災模型。這不僅使得我國保險業覈保定價權受制於人,還容易因為模型不適配我國地理環境導致較高誤差率,直接導致保障缺口與保費錯配。

為此,中國再保自主研發了中國地震、颱風、洪澇巨災模型,完善了巨災模型譜系,成為首個經中國地震學會、中國氣象學會認證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符合中國實際的巨災模型,多項指標全面超越國際同行。

目前,巨災模型已在地方巨災保險方案設計、保險公司巨災風險定價及重大自然災害的預警估損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此外,中國再保上線了巨災風險組合管理平臺(CREST),不斷提升巨災風險累積測算、實時監控與分區域及災因的量化分析能力,切實加強了公司對境內外業務巨災風險累積的管控力度

不僅如此,中國再保還將創新驅動戰略應用到各類產品開發領域,提高行業整體供給水平。

比如,與市場頭部健康險公司合作,開發「零免賠」百萬醫療,滿足理賠門檻更低和頻繁就醫的市場需求,並通過各種風控手段,管理「零免賠」風險敞口;開發互聯網門診保險,讓被保險人可以通過視頻問診的問診結果向保險公司申請提供藥品,提高消費者體驗;開發螞蟻保「青山在」失能險,對於由於疾病或住院導致的失能情況,給予一定津貼保障,打破中國市場失能險的空白。

如果説創新為中國再保實現穩健增長提供了內生動能,那麼國際化佈局則為其打開了成長天花板。

2018年中國再保全資收購英國橋社保險集團尤為重要。橋社總部位於倫敦,是英國勞合社市場第一梯隊的特種險和再保險承保專家,業務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收購后,橋社帶來了先進的保險專業技術和全球化管理能力,增強了中再的特種險領域承保能力,提高了中國再保國際業務佔比,與中再產生了良好的協同效應。

同時,橋社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收購后實現規模利潤雙翻番:總保費收入由2019年的人民幣96.14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人民幣222.6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18.3%;經濟資本回報率由2019年的9.7%提升至2024年的19.2%,年均經濟資本回報率達12.6%;綜合成本率由2019年的99.25%下降至2024年的87.55%,年均綜合成本率93.35%。

中國再保在11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境外機構,在倫敦、香港、新加坡、悉尼、百慕大等國際金融中心都有經營機構,業務已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合作伙伴超過1000余家,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資保險企業之一,織就了一張貫通歐亞、輻射新興市場的全球服務網。2024年,國際業務各平臺承保全面實現盈利,國際業務佔比近20%、海外資產規模達25%。2024年6月20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經評估,認定中國再保為國際活躍保險集團

從長遠看,這也為其「世界一流」的戰略願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年前,中國再保提出了未來十年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即到2035年要建設成為中國特色鮮明、戰略作用突出、專業優勢明顯、市場地位凸顯的世界一流綜合性再保險集團。

在第一階段的蓄勢發力期末,中國再保總保費收入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均創「十三五」以來新高,不斷優化盈利結構,承保效益持續改善,投資收益顯著增長,為后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如今,不僅國內再保險市場增長潛力帶來增量,而且國際再保險市場的空間也被打開。中國再保站在本土增量紅利與全球風險分散需求的交匯點上,向更高位次攀登的確定性得到進一步加強。

03

寫在最后

估值方面,中國再保長期處於破淨狀態,市淨率(PB)一度低至不足0.2倍,雖然去年以來股價經過一番拉昇,但目前仍僅有0.48倍。

雖然,這其中會有保險板塊長期低估的系統性原因,但與港股市場其他保險公司對比,中國再保的估值水平仍舊明顯偏低。以7月4日收盤價爲準,從下圖可以看到,中國再保的市淨率明顯低於一眾直保公司。

再從國際視角來看,以慕尼黑再保險、瑞士再保險、漢諾威保險以及法國再保險作為比較樣本,中國再保的低估同樣也能夠得到體現。

這一低估狀態亟需改變。

一方面,中國再保自身業績正在穩健增長,疊加再保險市場增長潛力帶來的長期支撐作用,未來業績確定性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在當下頂層設計層面日益重視央企市值管理工作的背景下,未來央企必須要將市值管理作為一項長期戰略管理行為,有助於推動相關企業價值重估。

由此觀之,中國再保去年以來的價值修復,或許只是一個開始。(全文完)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