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頂級投資人都有一道「心理護城河」!喬爾·格林布拉特:你必須有情緒上的韌性,才能享受到10年后帶來的回報……

2025-07-21 15:54

本文來自:聰明投資者;作者:聰明投資者

你知道得越多,越容易堅持下去;你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被情緒左右。

「你必須有情緒上的韌性,知道這會發生,並且能熬過去。只有這樣,你才能享受到10年后帶來的回報。」

喬爾·格林布拉特(Joel Greenblatt202311月與投資機構Satovsky首席執行官喬納森·薩多斯基(Jonathan Satovsky)對談時,反覆強調。

薩多斯基開場時感慨説:他可能不知道自己已經像一位導師一樣影響我許多年。他不僅聰明、有智慧,而且情商也很高,是少見的投資家。

確實,格林布拉特是一個少數能將投資實踐」「學術教學」「思想傳播三者兼而有之的人。

他曾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任教二十多年,是華爾街公認的價值投資佈道者。早在1985年,他就用垃圾債券之王邁克爾·米爾肯(Michael Milken)的一張支票創辦戈坦資本(Gotham Capital),隨后十年實現年均回報率50%,堪稱投資史上的奇蹟。

2005年,他又將公司轉型為戈坦資產管理,管理上百億美元的機構資金,同時在市場上推廣一種以神奇公式為代表的系統化價值策略,這套公式的核心就是挑選兼具高盈利能力和低估值的公司。

在這場對話中被問到:買入便宜且高回報的公司,為什麼邏輯這麼簡單,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格林布拉特苦笑説,這個策略難在它跟大眾的情緒對着干。「你得願意逆勢買入,而這對很多人來説是很難做到的。

想起最近睿遠基金創始人陳光明和橡樹資本聯合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的一場對話,談到4月份的市場巨大波動,兩人都默契承認,當時自己所在機構「積極買入」、「有明顯加倉動作」,因為市場情緒提供了買便宜貨的機會。

這種理性的行為跟認知匹配,是不容易做到的。

你看到你的組合表現不如大盤,甚至下跌得更厲害,而你身邊的朋友卻在投熱門股、賺快錢。你會懷疑,是不是我搞錯了?是不是這套方法已經不管用了?

對格林布拉特來説,這種時刻纔是真正的考驗。他認為,只有當你對策略、對公司有足夠深的理解,你纔會願意忍受那些令人懷疑人生的階段。否則,就算方法再簡單有效,也會半途而廢。

他管這個叫心理護城河

這種護城河,不是模型能提供的,也不是聰明才智能彌補的,而是建立在深刻理解與經驗積累之上的一種心理強度。這種能力,恰恰是多數人最容易忽視,卻又最難獲得的部分。

這場對話是202311月進行,最近才放出來。

聰明投資者將其中最重要的內容精譯整理分享給大家,有些老理,常讀常新。

01

關於情緒上的韌性


喬納森 你寫過一本很棒的書,叫《股市天才》(You Can Be a Stock Market Genius),講的是一些非常獨特的投資機會,特別有意思。

后來你又寫了《股市穩賺》(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提出了一個簡單的公式:買入便宜而且盈利能力強的公司。

所以我想問的問題是:為什麼這個方法能奏效?而且,既然它邏輯這麼清晰、看起來也這麼簡單,為什麼卻沒有更多人去做呢?

格林布拉特 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在於:你能以低價買進某家公司,前提得是市場因為某種原因,並不看好它。

而要去買那些市場不喜歡的公司,是一件很難的事。

通常,要在投資中賺錢,你得反其道而行之。這有很多做法,而我在那本半開玩笑稱為「神奇公式」的小書中提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買下優秀且便宜的公司。

市場的常態是,一家公司現在賺了很多錢,但市場預期它未來一兩年會走下坡,所以價格纔會低。

大多數人想賺的是短期的錢,因此會本能地避開那些未來預期不那麼光鮮的公司。但如果這些公司本質上是高資本回報率的好企業,那它們遭遇的很多問題往往是短期的。這正是可以利用市場情緒帶來的低估機會。

不過,這種方法也有難點:你很難準確判斷哪家公司是真的暫時走弱,哪家則是真的走下坡。你不能靠拍腦袋挑幾家公司賭運氣。

但如果從組合角度來看,這套策略其實是一個統計上很優的下注方式:只要你能持續買入那些便宜、盈利能力強的企業,用現金流估值篩選,長期平均下來是有效的。

這有點像買保險,你不能只買一兩家公司,但如果你廣泛配置、足夠分散,就大致知道結果會如何。

因此,最理想的做法是在市場中持有幾十甚至上百隻便宜又好的公司,這樣長期下來的回報就非常可觀。

我當年就是把這套公式直接公開在網站上,寫得明明白白:這就是方法,拿去用吧,祝你好運。我自己也立刻開始用了,因為我真的覺得這個方法非常聰明,也非常有説服力。

但現實卻是,人們堅持不下來。很多人看起來懂了,也開始用了,但用不了多久就放棄了。

為什麼?因為我們活在每天里。我們天天看報、看屏幕、刷行情。哪怕你知道這套策略10年下來效果很棒,它在這10年中仍然會有幾個階段、甚至持續三年以上的時間表現非常差。

而我們的問題在於,我們的時間視野太短了。就像傑里米·格蘭桑(GMO聯合創始人)説的:最優秀的投資者,他們的時間尺度至少是3年。在股市里,這已經算是長期了。

但在現實生活中,3年算什麼?有時候你需要的耐心,遠比這更久。

對個人投資者來説,堅持其實還好一些,至少他們沒有客户天天打電話催問:怎麼回事?沒跑贏市場啊。或者你虧得比指數還多!這類話。

管理別人的錢,壓力要大得多。

所以,事實就是:如果這套方法真的那麼容易堅持,那它就不會再有效了。它之所以有效,正是因為大多數人做不到。

這是它的護城河——它難以執行,尤其在現實世界中,非常難。

幾乎沒有機構投資人能真正長期執行。很多時候我參與的不是退休金,而是大學捐贈基金。這些基金從理論上説是永續的,沒有贖回壓力,時間視角應當最為長遠,甚至超過個人投資者。

但現實中,依然是由人來做配置:分配資金到美股、債券、私募股權等等。負責這些的人都有考覈基準,而這個基準的期限通常不超過三年。

所以,這里有一個典型的委託代理問題,那些應該有最長耐心的機構,實際上反而常常沒有。

那誰擁有真正的優勢?個人投資者。

可是,就像你説的,即使你把方法免費擺在他們面前,告訴他們這東西能用,他們也很難堅持到底。

這件事對我影響很大,真的改變了我對投資的理解。我后來一直在提醒別人:

如果你買股票的心態,不是我可以10年都不看它的話,那你乾脆別碰。

不管你是用這套公式,還是你買伯克希爾,甚至是CGM Focus 基金,從20002009年它的表現非常好。

聰投注:CGM Focus 基金由明星基金經理肯·希伯爾(Ken Heebner)管理,在2000–2009年間的年化收益率高達18%,而同期標普500指數幾乎零增長。據報道,儘管基金表現出色,但由於投資者頻繁追漲殺跌,投資者平均的年化回報卻為-11%。)

但即使是這樣優秀的投資產品,也有高達40%的時間是在嚴重跑輸市場——可能落后20%、甚至60%。這不是可能會發生,而是一定會發生。

你必須有情緒上的韌性,知道這會發生,並且能熬過去。只有這樣,你才能享受到10年后帶來的回報。

我真的希望我每天都能提醒大家這一點,每天都講一次。因為這個道理太重要了。

02

關於保持耐心的方式


喬納森 如果有人想深入瞭解這個話題,我推薦去讀你寫的那本《小投資者戰勝基金經理的長線方法》(The Big Secret for the Small Investor),整本書講的就是這個。

格林布拉特 其實甚至可以不讀書,直接把耐心兩個字刻在腦子里,也夠用了。

我還想補充一點:就連買標普500指數的人,最終的實際收益也經常跑不過標普500本身。因為他們連這種簡單策略都很難堅持到底,行為上就做不到。

喬納森 那你自己在生活中,比如面對家人、朋友,或者你真正關心的人,有沒有什麼防錯機制?有沒有什麼把自己綁在桅杆上的做法?會建議什麼樣的方式,能讓你在乎的人避免犯下那些作死的錯誤?

格林布拉特  説實話,一般行情不好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躲到桌子底下(笑)。

我也是個普通人,我當然也會犯錯。但還好的一點是,我有一套明確的計劃,有自己的流程。這個真的很重要。

你如果想投資股票,必須要懂得怎麼給企業估值。你不需要每次都判斷準確,但你得知道估值的邏輯,因為股票本質上是企業的所有權。

如果你既沒有一個多元化的組合,也沒有一套系統化的策略,比如我説的那種量化模型,或者你不打算直接買指數基金,那説實話,你就不應該碰個股。

因為如果你連企業估值都不懂,那你根本不具備買股票的資格。這是我在投資中花了很多年才練成的一項核心能力。

我讀了很多書,認真學,也確實對這事兒感興趣。我不敢説自己多厲害,但至少還算拿得出手,更關鍵的是,我做事很有紀律。

我也知道,自己肯定會有判斷失誤的時候,所以我會預留足夠大的安全邊際,我認為一家企業值多少錢,跟我真正付出的買入價之間,一定要有差距。

這樣哪怕看錯了,我的損失也不會太大,甚至可能不虧,只是賺得少一些而已。

所以,在選股時,我腦子里會一直帶着這些原則。時間久了,我們也確實做得還不錯。

還有一個體會很深:你對一家公司瞭解得越透徹,它跌的時候你越不容易慌。

你想啊,除非你神操作正好抄在最低點,不然幾乎每次買完之后,股價都會再跌一點。也就是説,賬面浮虧幾乎是常態。這就是市場的本質。你必須接受這點,準備好面對它。

我自己還學到一個很重要的信號:如果我買了一家公司,它跌了,而我反而覺得高興,因為我可以用更便宜的價格加倉,那説明我真的對它有信心。

我知道我為什麼買它,我信任自己的判斷。這種情況下,我反而最開心。

過去一些回報最好的投資,都是這種:我買入后下跌,我加倉,因為我對它依然有信心,而價格更划算了。

所以説,你瞭解得越多,堅持下去就越容易;你瞭解得越少,就越容易被情緒裹挾。我猜,這也許就是投資的真正祕密吧。

但也必須坦白,沒有人能完全擺脫投資過程中的情緒波動。市場本身就是波動劇烈的,很多事你根本控制不了。你可以把股市看成一個複雜的自適應系統,它最終會修正錯誤,走向正確,但過程會充滿噪音。

而你要做的,就是準備好迎接這種充滿噪音的旅程。這確實不容易。

03

關於清楚認知自己


喬納森 你以前提到過一個我特別喜歡的比喻,有些人靠運氣賺錢,但根本沒有任何流程,就像拿着點燃的火柴跑進炸藥廠。他可能最后活着出來了,但依然是個傻子(笑)。

很多人賺了錢,就開始自我感覺良好,説你看我多厲害,我在股市賺了好多錢!但他們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麼賺到的。

所以我特別想問問你自己的投資流程。你顯然做了很多量化分析,但你有沒有加入一些定性的判斷?

格林布拉特 如果我是做集中投資,真正在挑個股,那我一定會對這家公司未來幾年的經營狀況有自己的判斷。

我不會只看它去年賺了多少錢,而是會去思考它未來正常化盈利大概會是多少。有時我對了,有時也會錯,但這就是估值的核心部分。

就像巴菲特説的,成長價值其實是捆在一起的。也就是説,企業未來的盈利增長,本來就是你判斷其價值時必須考慮的部分。

所以啊,根本沒有所謂的成長型投資價值型投資的對立。

投資就是投資,你要做的事情很簡單:搞清楚這家公司值多少錢。而這個價值,本身就跟它未來的成長能力密切相關。

所以根本沒有必要糾結我到底該選成長還是價值,它們其實是一回事。成長是價值的一部分。

我很幸運,在早期不僅讀了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書,他強調的是找出公司的價值,大幅低於它的價格買入,並且留出安全邊際

我還讀了他最出色的學生,沃倫·巴菲特的思考。

他説,如果我能以便宜的價格買進一家優秀的公司,那就再好不過了。因為好公司就像是順風,會一直推着你往前走。

打個比方,如果你覺得一家公司值10美元,現在可以用5美元買到,聽起來很便宜。但如果這家公司本身並不好,那10美元這個估值可能並不穩,説不定哪天就變成了8塊、7塊。那你所謂的安全邊際,就可能不復存在了。

反過來,如果你認為一家公司現在值10美元,你用7美元買入,但你相信它的價值會持續增長,那這個安全邊際反而可能更大。

因為如果這家公司能用很高的回報率再投資自己的利潤,或者它根本不需要太多資本就能擴大規模,是輕資產模式,那它未來的成長性就很可觀。

這種公司,反而是更理想的投資標的。

所以你必須知道你在看什麼。就像巴菲特説的:你要清楚自己的能力圈。你知道哪些公司你能看懂,哪些你看不懂,這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如果你清楚自己情緒化,那你最好別碰個股,那也沒問題。

比如指數基金的一個最大好處就是:你不會跑輸市場。

主動管理人崩潰往往不是因為賠錢,而是因為兩個打擊:一個是市場跌了,你也跟着跌;另一個是市場漲了,但你漲得比別人少。

這兩種情況都很難接受。

而買指數基金,雖然市場漲跌你還是會經歷,但你至少不會表現不如別人,犯錯的概率會小很多。

如果你瞭解自己,知道這種方式更適合你;你身邊又沒有特別靠譜、你信任的投資顧問,那也許指數基金就是最適合你的一種方式。

沒有任何一種策略適合所有人,也沒有一種方式能應用到整個組合。你完全可以把不同資產部分用不同策略來應對。

04

關於「特殊機會」投資


喬納森 你的投資方法這些年有沒有發生什麼變化?你做這行已經很久了。一開始,你做的是一些非常獨特的策略,比如公司拆分(spinoffs)這類機會,還有不少其他非常偏門的投資。那后來發生了什麼變化?

是像巴菲特、芒格那樣,因為時代和環境變了,還是因為你管理的錢越來越多,策略必須適應?在思維方式或者執行流程上,你有沒有做過什麼轉變或者調整?

格林布拉特 我在哥倫比亞大學教了23年書。

有一次,我帶我的學生去見巴菲特。他當時把他那個胖胖的錢包遞給我,還説:鼓鼓的錢包,是高回報的敵人。

你知道,巴菲特最開始是做特殊機會投資的,那可能是他回報最高的階段。但后來他的問題是,資金實在太大了,到幾十億美元體量的時候就根本沒法繼續玩那些小機會。

聰投注特殊機會投資指的是市場中由於企業結構變化,如拆分、併購、破產重組等而出現的價格扭曲機會。這類策略不依賴市場整體漲跌,更側重事件驅動下的估值偏差。喬爾·格林布拉特早期即以此策略獲得超額收益,巴菲特在1950-60年代也曾廣泛使用。)

這類特殊情況本來就不多,而且容量小,你沒法一邊手里握着巨資,一邊還指望能在市場的縫隙里來回穿梭。

我這些年一直跟學生説:你知道那些擅長做這類策略的人,最后為什麼不做了?因為他們太成功了,賺太多錢,反而不得不去做別的。

而這就為年輕人打開了一扇窗,你可以在這些被大錢放棄的角落里,建立屬於自己的財富。

而我呢,幸運也好、不幸也罷,從來沒遇到錢包太胖的問題(笑)。我沒達到那個資金體量,所以也就沒有被迫放棄這些策略。

我做特殊機會投資做了25年,真的很有意思。我願意教任何人怎麼做,也建議對它感興趣的人去嘗試。我至今依然認為它是一種非常好的投資方式,適合新手入門,也適合專業發展,甚至適合一直做到退休。

而且説實話,我現在還可以繼續做,因為我的資金體量還沒大到做不了

不過,我對投資的底層邏輯依然充滿熱情。現在,我選擇用一種更系統化、分散化的方式,把這些邏輯應用在更廣泛的投資策略中。

我們現在做兩類策略:純多頭和多空,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只是執行上更系統化、更結構化了。

這兩種策略,其實都已經是一份全職工作。

我之所以從特殊機會轉向多空組合,並不是不喜歡前者,而是精力實在有限,不能兩頭兼顧。

我其實兩邊都還在做一點,但主要精力放在多元化的多空投資上。它確實需要全天候投入。

不過,我教過的學生,還有我自己的孩子,我都給他們講過特殊情況投資的方法——算是讓我繼續保留在這個領域里。

説到底,我還是很喜歡它,也喜歡和人分享這些內容。

05

關於請勿輕易模仿的多空策略


喬納森 你們採用的多空策略,簡單説就是:買入那些便宜且賺錢的公司,做空那些價格高企、卻根本不賺錢的公司。

當然,有時候這種策略更容易奏效,尤其是在市場分化非常明顯的時候。過去幾年似乎就特別適合這種風格。你有沒有感覺到,當前的市場極端程度比以往更嚴重?

格林布拉特  是的,確實如此。

前面提到的那本小書里,我們分享過一個持續追蹤了30年的研究。

我們把優質又便宜的公司按照10分位進行分組。長期來看,排在第一組的表現最好,第二組次之,一直排到第十組最差。而第十組的公司,往往就是那種估值高得離譜、但卻在持續虧損的類型。

這個研究里最關鍵的一點是:如果你真的每次拿出1美元去買第一組,同時再拿 1 美元去做空第十組,然后持續做30——你可能中途就破產兩三次了。

為什麼?因為雖然這個策略在長期是有效的,但短期的波動極其劇烈。

比如你的多頭組合 β 值可能是 0.5,而空頭組合的 β 卻可能高達 5,這意味着你的整體風險敞口可能是 10 倍做空。再加上行業分佈也可能嚴重失衡,波動只會更大。

所以,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好公司對衝壞公司的遊戲。你不能只看邏輯成立,還得活得下來。因為一旦本金歸零,就談不上什麼複利了。

所以我們更多是把這個研究當成教學案例,用來説明邏輯,而不是直接拿來執行。

我通常會把多空策略歸為那類請勿輕易模仿的策略。就像你做多頭組合一樣,也會經歷好幾年都不賺錢的階段,多空策略也一樣會有高低起伏。

這類策略的精妙之處在於平衡,在於結構,在於風險控制。

它的意義更多在於幫助你識別哪些領域存在機會,特別是在多頭一側。同時,也能幫你更理性地設定對不同股票組別的預期。

現在202311月)的市場狀態是:一邊估值特別高,一邊估值特別低。而我最感興趣的,正是那些處在極端低估區間的純多頭組合。

我可以舉個例子。我們在1985年開始接受外部資金管理,直到1994年底,總共做了 10年。

后來我們把所有外部資金都退還了,此后就專注管理自己的資金。

到了1998年,我們創辦公司第13年,那一年成了我們第一個虧損年。我們當時是做集中持倉的,而1998年市場漲了27%左右,我們卻虧了5%

這我記得特別清楚。對一個價值投資者來説,那一年實在太難了。

接下來是1999年,市場又漲了21%,我們再次虧了 5%。直到2000年,市場終於開始下跌。

2000年那一年,市場跌了大約10%,而我們上漲了115%。但這並不是因為我們在1998年和1999年是傻子,到了2000年就突然變成了天才。不是的,我們做的事情一直沒變,只是那年終於到了兑現回報的時候。

但那段過程真的是一段痛苦的旅程,很不好過。

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現實:市場的估值可以偏離得非常誇張。如果你真的做足了功課,始終堅持自己理解的東西,有一套可靠的投資流程,最終是能熬出頭的。

06

關於推薦的書以及「未竟之路「


喬納森 最近有沒有什麼特別想推薦的書?不管是關於投資、心理學、人生、行為學,還是像卡巴拉(Kabbalah)這樣更偏哲思類的讀物——有沒有適合不同人生階段的人去讀的?

格林布拉特 有一本書挺有趣的,名字叫《The Only Rule Is It Has to Work(貌似沒有中文版),這本書有點像《點球成金》(Moneyball)。講的是兩個搞數據分析的人接手了一支距離 MLB(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整整九級之遠的棒球隊。

他們沒什麼預算,但試圖用統計建模、數據驅動的方法來管理球隊,比如招募那些高中時期打得不錯、但后來沒繼續打球的人,然后用各種模型去排兵佈陣。

聽上去是挺量化的,但其實更像是在講數據遇到人性之后的翻車故事。

你會看到,當模型碰上現實世界的人時,很多事情就是無法按計劃走的。人不是統計變量,哪怕你做足了功課,真正落地的時候,人的行為、情緒、衝突……全都可能把你打回原形。

那本書一方面好笑,一方面也很真實。真的是一本好玩又深刻的書。

另外,我還想推薦一個更硬核的閲讀方向,本傑明·富蘭克林的傳記(這也是查理·芒格的心頭至愛)

不誇張地説,我大概讀過三四本不同版本的傳記,我覺得那是我讀過最激勵人心、也最有趣的題材之一。

你能從中看到,一個人的一生可以過得多麼充實和精彩;而更重要的是,你能感受到他是怎麼思考的。

所以我會把任何一本寫得好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傳記,放在我心目中最值得推薦的位置上。

喬納森 假如你沒走上投資這條路,還有什麼你覺得是未竟之路?有沒有哪條路,是你至今還覺得值得去走一走的?

格林布拉特 我想我可能會去當一個科研人員。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那個領域里成功,但我覺得那會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股市更偏向社會行為,它不是線性的,努力和回報不總是對等。但自然科學就不同了,那里面藏着真正的祕密。如果你能揭示出來,那就是真理。

我也覺得那是一種很有價值的回饋方式,同時本身也很有趣。

我認識一些真正的研究者,我非常尊敬他們。那確實是條難走的路,但如果有機會,我會願意去追一追。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