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申萬宏源深度專題 | 「反內卷」 :市場可能誤解了什麼?

2025-07-21 10:27

(來源:申萬宏源融成)

市場對「反內卷」重視度明顯上升,但對「內卷」的理解卻有很大分歧;多數觀點以供給側改革的思維理解,但差之毫釐、謬以千里;除產量調控與自律約談外,「反內卷」也有很多「隱藏手段」。

誤解「內卷內涵」:「反內卷」=「反過剩」?

需求成因不同:「過剩」是需求下滑、供給被動過剩,「內卷」是需求強勁領域供給主動增加。供給側改革前,地產基建需求走弱,高耗能行業產能被動過剩;當下外需表現更強,但外需行業固定資產周轉率下滑至歷史最低水平(2.6以下),內需行業固定資產周轉率雖在下行,但仍處於歷史中位數,外需行業比內需行業更卷;外賣等服務業(非貿易部門)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但也在內卷。

物價表現不同:「過剩」是企業因需求下滑跟隨式降價,「內卷」是企業因需求強勁「降價無序競爭」。供給側改革前,地產基建需求走弱,煤炭鋼鐵等PPI隨之明顯回落,相關行業製造業投資也下行;當下內卷領域,盈利偏弱而製造業投資大幅擴張,外需領域投資增速更高(13%)。出口商品價格(同比-5%以下)甚至低於相同商品內銷價格(同比-1%~-2.5%之間),反映主動降價內卷。

供給問題不同:供給側改革前上中游、國企供給過剩,本輪反內卷是中下游、民企更內卷。觀察固定資產周轉率歷史分位數,2016年上游採選、原材料下行至歷史最低位,目前處於歷史分位數30%~40%附近。中游機械設備和下游在2016年處於歷史分位數40%~60%,但現在處於歷史最低位;從企業屬性看,當前民企固定資產周轉率處於歷史最低水平,國企處於歷史中位數附近(50%)。

誤解「針對領域」:「反內卷」=「中上游供給大幅收縮」?

高耗能行業已完成產能集中改造,大部分傳統落后產能並不落后。2020年以來,以鋼鐵為代表的高耗能行業產能增速處於0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卻一度達20%以上,反映產能大規模節能改造;近兩年,高耗能行業固定資產周轉率下降,但仍處於歷史中位數水平;2024年中以來,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速(4%)罕見地持續高於用電量增速(1%),顯示大規模產能改造后能耗已明顯降低。

政策或針對部分中上游供給過快增長行業予以調控,但視角或相對更聚焦中下游。政策或僅對部分行業「超額生產」予以調控,譬如生豬、煤炭、光伏等,修復價格「超跌」問題。煤炭方面,用電需求偏弱,原煤產量增速卻衝高至5%以上、導致煤價大跌,政策或適度進行產量調控;生豬方面,剔除基數影響,生豬存欄增速(2%)上升至近年高位,帶動豬價也持續回落,未來生豬供給調控也有較大空間。

應避免中上游供給過度收縮導致價格「超漲」,約束「反內卷」政策效果,化工行業已在保供穩價。供給側改革時,上游價格大幅上升、改善企業盈利,但下游利潤明顯走弱。本輪內卷的是中下游,投資增加已令剛性成本上升。上游價格大漲將加劇下游成本壓力;據測算,若金屬價格上漲10%,將利空下游利潤增速1.9個百分點;鉀肥等化工行業近期出現價格異常上漲問題,政策已在部署「保供穩價」。

誤解「政策抓手」:「反內卷」只能依靠自律約談?

經驗顯示,鼓勵行業併購、提高行業標準、加強行業自律,以及匹配相應託底政策,或是可行的政策組合。1)日韓經驗:日本政府制定政策促進企業間交叉持股,避免過度競爭和外來企業的影響。2)英美經驗:美國鋼鐵工業面對產能過剩也採用市場機制為主導的改革策略。3)德國經驗:德國啤酒行業市場競爭激烈,堅持高標準釀造體系和地域風味差異化路徑,構建「非價格競爭」生態。

反內卷並非需刺激過剩領域需求,而是發展非過剩領域需求(譬如服務業),並引導供給結構與長期需求結構轉型方向適配。刺激內卷領域需求只會加劇內卷。反內卷需從根源上解決需求結構分化問題。發展其他領域需求、令需求結構再平衡,並引導供給結構適配需求轉型;服務業需求端「三駕馬車」空間巨大,供給端就業也不足,發展服務業能承接製造業就業,並破局「內卷」難題。

解決設備更新「監管套利」,也是重要手段,且對就業的負面影響較小。行業購置新設備同時、並未同等幅度淘汰老設備,而是保留老設備、內卷出口;設備更新不影響固定資產余額,但外需行業固定資產增速明顯上升;設備購置增速衝高,而處理老設備的廢棄資源利用業增速同期卻下滑近10個百分點;強制淘汰老設備非常必要,且由於新設備已購置,老設備減少對生產和就業影響或有限。

風險提示

經濟轉型面臨短期約束,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預期,居民收入增長不及預期。

報告正文

    1. 誤解「內卷內涵」:「反內卷」=「反過剩」?

1.1 被動過剩≠主動內卷,供給問題的需求成因不同

反內卷與供給側改革治理產能過剩,均處於相似的經濟結構轉型期,且均是供給問題,市場易產生「類比心理」。反內卷與供給側改革均經歷傳統動能下行、新動能穩定的結構轉型期。2013-2015年,地產基建相關行業增速由10%以上下滑至6%以下,其他行業增速穩定於7%~8%附近;工業企業利潤均因成本壓力明顯走弱。

但供給側改革面對的是需求下滑領域的供給過剩問題,地產基建投資走弱,導致高耗能行業產能被動過剩。2013-2015年的產能過剩,很大程度源於2008年「四萬億」刺激計劃退坡后,以鋼鐵、水泥、煤炭為代表的高耗能行業面臨明顯的需求走弱問題。前期投資過度形成剛性產能,產能過剩問題顯現。在此期間,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速由12%的高位下滑至4%左右(企業並未卷生產),固定資產周轉率也由1.3左右,下滑至1左右,並由此觸發供給側改革政策的直接加碼。

當下是需求偏強領域主動增加供給的問題,外需行業內卷反而比內需行業更明顯,且外賣等服務業(非貿易部門)不存在產能過剩問題、但也在內卷。觀察固定資產周轉率,內卷更明顯的是需求更好的外需領域。2022年以來,外需行業固定資產周轉率由2.8下滑至2.6以下,處於歷史最低水平附近。相比之下,內需行業固定資產周轉率雖然也回落至1.3左右,處於自身歷史中位數附近;從細分行業看,紡織服裝、玩具、家俱、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等固定資產周轉率下滑明顯;從業人員方面,外需依賴行業規模以下從業人員佔比明顯上升,也顯示行業集中度下降、內卷程度加深的現象。

1.2 縮量降價≠增量降價,供給問題的表現形式不同

供給側改革前過剩領域盈利下行、投資跟隨式走弱,當下內卷領域盈利下行而投資卻主動擴張。供給側改革前(2013年-2015年),工業企業利潤增速由20%以上一度下滑至-10%左右,投資也明顯下滑;本輪反內卷前,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大部分時間處於負數區間,而製造業投資卻持續保持在10%左右較高水平;投資結構方面,供給側改革前,過剩領域(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速由10%下滑至負數區間。本輪反內卷前,過剩領域(外需行業)投資增速由0%左右上升至10%以上。

供給側改革時過剩領域因需求不足被動降價(供給減少),本輪內卷反而是需求強的領域(外需行業、新興行業)價格更低,反映主動內卷(供給增加)。2023年以來,出口明顯走強,但出口價格同比一度下滑近25個百分點,大部分時間位於-5%以下;出口商品價格甚至低於相同商品內銷價格,出口產業鏈產品內銷+外銷價格同比處於-1%~-2.5%之間(外銷價格同比為-5%以下);下游主動降價現象更突出,石化產業鏈下游PPI史上首次較上游價格「超跌」;其他過剩領域如光伏的需求也相對旺盛,公用事業基建近三年增速持續處於20%以上,明顯高於狹義基建增速水平。

供給問題成因不同,導致供給問題表現形式也不同,供給側改革前上中游、國企供給過剩,本輪反內卷是中下游、民企更內卷。供給側改革前,上中游產能利用率處於70%~75%之間,明顯低於下游(80%)左右。但目前,上游(79%)產能利用率明顯高於中游(73.6%)、下游(73.5%);觀察固定資產周轉率歷史分位數,2016年上游採選、原材料下行至歷史最低位,但目前處於歷史分位數30%~40%附近。中游機械設備和下游在2016年處於歷史分位數40%~60%區間,但現在處於歷史最低位;從企業屬性看,供給側改革時,國企固定資產周轉率低於民企,當前情況相反。

    2. 誤解「針對領域」:「反內卷」=「中上游供給收縮」?

2.1 高耗能行業已集中產能改造,傳統落后產能並不落后

反內卷強調「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但並非侷限於高耗能行業;高耗能行業已集中大規模改造,「落后產能」並不如供給側改革時顯著。2020年以來,以鋼鐵為代表的高耗能行業產能增速處於0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一度達到20%以上,反映產能大規模節能改造影響,目前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速保持在6.3%的較高水平;從固定資產周轉率來看,近年高耗能行業周轉率雖在下降,但仍處於歷史中位數水平;從高耗能行業用電量與生產關係來看,自2024年中以來,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速(4%)罕見地持續高於用電量增速(1%),也反映產能更新后能耗降低的現象。

本輪政策或針對部分中上游供給過快增長行業(煤炭、光伏、生豬等)予以產量調控,修復價格「超跌」問題,但更多視角或聚焦於中下游。煤炭方面,今年用電需求偏弱的背景下,原煤產量增速卻大幅上升至5%以上,導致煤價持續下跌。未來能源轉型背景下,目前煤炭存在「超額供給」情況,可以適度進行產量調控。生豬方面,剔除基數影響后,今年生豬存欄增速(2%)上升至近10年高位,帶動豬價也持續回落,未來生豬供給調控也有較大空間。但上述措施或更多聚焦引導供給向需求水平匹配、緩解「價格超跌」問題,而並非旨在令供給大幅少於需求、導致價格「超漲」。

2.2 若中上游價格「超漲」,反而會約束「反內卷」效果

供給側改革時過剩問題集中在中上游,收緊中上游供給可改善價格與盈利,但下游利潤也明顯走弱。供給側改革大幅推升煤炭與鋼鐵價格,相應帶來煤炭冶金產業鏈中上游利潤明顯改善,增速由2015年底-34.8%大幅上升至2017年3月131.3%,此后持續保持兩位數正增長。但原材料價格上升相應帶來下游成本壓力,雖然下游PPI也伴隨供給成本傳導明顯上升,但下游利潤增速明顯下降,同期由5.7%下滑至-8.2%;進一步拆分利潤率結構,鋼價與冶金產業鏈下游行業成本率呈現明顯的正相關現象

本輪內卷的是中下游,中下游成本壓力比上游更大。當前工業企業利潤表現持續低迷,主因成本壓力上升(測算近兩年成本壓力拖累利潤增速8個百分點)。拆分行業結構,本輪成本壓力更集中於中下游,在石油化工產業鏈、煤炭產業鏈、消費產業三大鏈條中,中下游成本率均處於歷史性高位。譬如,石油化工產業鏈下游成本率目前高達87%左右,處於歷史最高水平,也高於油價的傳導幅度。消費下游成本率達到88%、也是歷史性新高。

若上游價格大幅上升,下游將同時面臨剛性成本、彈性成本的雙重壓力,不利於下游「反內卷」政策效果,部分中上游已在部署「保供穩價」。對下游成本率歸因發現,下游成本率的漲幅均超出上游大宗價格上升傳導的幅度,包括石化產業鏈下游、消費行業等。主因下游行業內卷、產能投資過多,形成剛性成本。數據上也表現爲上述行業成本率與固定資產周轉率高度反相關。如近三年消費行業固定資產周轉率由2.5下滑至2.2的歷史性低位,同期成本率由81.7%上升至83.4%的歷史性高位;據測算,若鋼鐵、有色等金屬價格上漲10%,將直接利空下游利潤增速1.9個百分點。鉀肥等化工行業近期出現價格異常上漲問題,政策已在部署「保供穩價」。

    3. 誤解「政策抓手」:「反內卷」只能依靠自律約談?

3.1 並非刺激過剩領域需求,而是發展非過剩領域需求

「反內卷」若要取得良效,並非如供給側改革直接刺激過剩領域的需求,而是解決服務業等其他領域需求不足的問題,引導需求結構再平衡。供給側改革針對供給過剩、需求不足問題,採取供給收縮(去產量、去產能)、刺激過剩領域需求(棚改貨幣化等)措施,提振物價。本輪反而是需求強的領域(外需行業、新興行業)供給過剩、價格更低,反映企業主動降價現象,而出口、新興領域需求較難通過政策直接刺激,且刺激過剩領域需求反而或加劇「內卷」。政策更重要的是引導需求結構再平衡,因為內卷的本質是需求結構分化太極致(外需強、內需弱)。

服務消費較潛在趨勢恢復差3萬億,服務業就業恢復更是弱於需求,發展服務業也能反內卷、並承接製造業失業。近年來服務消費較歷史趨勢的缺口為3萬億左右;就業方面,製造業就業超潛在趨勢、內卷明顯,但服務業就業恢復弱於潛在趨勢,甚至弱於服務消費需求,結構上居民服務、文體娛、教育、醫療等行業均面臨就業不足問題,服務業存在供給缺口。因而近兩年生活性服務業工資增速也最高(累計18.1%)。從體量上看,服務業就業也完全能承接製造業「反內卷」后的失業人口,還能起到就業結構「再平衡」的效果,服務業供需改善均利好反內卷。

服務業投資(消費類基建)較當前潛在需求差3.3萬億,加大服務業投資也勢在必行,今年政策加碼、企業家信心修復已在演繹。服務業投資佔GDP比例,恢復慢於受需求影響的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例,測算服務業投資與當前潛在趨勢相差3.3萬億左右。今年來,企業家信心修復驅動服務業投資加速回補缺口,5月生活性服務業投資增速高達15.3%,接近2017年來最高水平;今年政策也更多向服務業投資傾斜,兩會報告首次強調「加大服務業投資」,服務類財政支出增速(5.6%)明顯高於整體財政支出增速(4.2%)。政策性金融工具、5000億服務消費再貸款等政策也向服務業傾斜。

「反內卷」是持久戰,促進供給結構適配需求結構長期轉型方向,能從根本上解決內卷問題。全球經驗顯示,人均GDP在1-3萬美元、城鎮化率達到70%、人口老齡化率上升時,消費呈現「服務化」趨勢,上述三大特徵也正是我國經濟所處階段;家庭規模小型化、生育意願降低等社會趨勢,也會強化居民文娛等享受型服務消費需求;從供給端看,我國服務業投資明顯低於海外,服務場景建設不足,未來適老化改造、文體娛投資均有較大空間,基建投資也需從服務企業向服務居民轉型;就業分佈過度向製造業傾斜、形成內卷,但服務業就業不足,可引導供給結構適配未來需求結構。

3.2 解決設備更新「監管套利」與拖欠款項,也是重要手段

下游行業存在設備更新「監管套利」問題,購置新設備、保留老設備,淘汰老設備或是「反內卷」重要手段,對就業的負面影響也較小。自2024年初以來,設備投資明顯走強,但與歷史不同的是,本輪行業購置新設備后、並未同等幅度淘汰老設備,而是保留老設備、內卷出口。數據上,2024年以來設備購置投資增速衝高至近20%,而處理老設備的廢棄資源利用生產增速由20%下滑至10%左右;下游是今年來唯一出現固定資產余額增速上升的領域,反映購置新設備、保留老設備。強制淘汰老設備具有重要意義,且由於新設備已購置,老設備的減少並不會明顯影響生產和就業。

拖欠款項治理也是重要方向,供給側改革時拖欠款項問題並不嚴重,目前款項拖欠問題較明顯,尤其是民企應付賬款佔比大。觀察應收賬款佔總資產比重,供給側改革前,應收賬款佔比在11%左右,處於歷史低位,但目前上升至15%左右,結構上私營企業佔比最高(18.9%)。從應收賬款周轉率來看,供給側改革時該指標讀數處於9倍左右,但目前下降至6倍左右,處於歷史最低水平,私營企業指標讀數也最低。從應付賬款佔總負責比例看,供給側改革時,私營企業應付賬款佔比下滑至18%左右。但目前大幅上升至26%,明顯高於同期國有企業(18%)。民企內部內卷現象明顯。

當前中小企業逾期應收規模在萬億以上,治理拖欠款項政策已在加碼,2019年政策部署后清欠規模即達6600億,后續關注本輪政策的執行力度與配套措施。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加碼清欠款項政策后,2019年各級政府部門和大型國有企業即清償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6600多億元。在2020年上半年疫情影響時期,清欠款項也達956億元;2025年6月1日,《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正式施行,標誌着新一輪清欠款項治理的加碼。規定「不得利用非現金支付方式變相延長付款期限」、「60日內支付款項」等,據測算,目前中小微企業應付票據中逾期金額在萬億級別。

風險提示

1)經濟轉型面臨短期約束。海內外形勢變化使內需修復偏慢、通脹水平偏低。

2)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預期。「反內卷」等政策落地較慢。

3)居民收入增長不及預期。居民收入增長不及預期,消費傾向持續回落。

申萬宏觀相關報告合集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