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1 09:0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勝馬財經)
服務科技強國建設
作者 | 勝馬財經 許可
中郵投資落地后銀行系AIC擴容至9家,股權投資試點加速賦能科技創新。
7月16日晚間,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發佈公告,擬以自有資金出資100億元發起設立全資子公司——中郵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這一舉措標誌着國有六大行即將全面完成金融資產投資公司佈局。至此,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六大國有大行都將擁有各自的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
郵儲銀行表示,設立AIC是響應國家號召、服務科技強國建設的重要舉措,有利於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打造科技金融生力軍。郵儲銀行在公告中特別強調,「本次投資資金來源為本行自有資金,不會對本行的財務狀況或經營成果產生重大影響。」
政策東風、AIC擴容
AIC(金融資產投資公司)作為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主要從事銀行債權轉股權及配套支持業務,其發展歷程可追溯至2016年啟動的市場化債轉股改革。2017年,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銀行率先獲批設立首批5家AIC。
此后長達八年時間,AIC牌照發放處於停滯狀態, 這一局面在今年迎來重大轉折。3月5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佈《關於進一步擴大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股權投資試點的通知》,明確支持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發起設立AIC。
5月7日,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雲澤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透露:「支持符合條件的全國性商業銀行設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近日即將陸續批覆。」政策東風下,股份制銀行加速入局,7月3日,招商銀行公告獲准籌建招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此前興業銀行、中信銀行已率先拿到籌建批文。
化險工具到耐心資本
「AIC的核心價值在於構建了銀行資金與產業需求的跨周期匹配機制。」中國建設銀行研修中心副主任宋效軍指出,通過渠道創新解決傳統股權投資市場「短錢長投」的癥結。
目前,AIC的功能定位已從初期的債轉股工具升級為支持科技創新的「耐心資本」。2020年,上海率先試點不以債轉股為目的的股權投資;2024年試點範圍擴大至北京、天津等18個城市;2025年3月進一步擴大至18個試點城市所在省份。
數據顯示,五大國有銀行AIC發展迅猛,合計淨利潤已從2018年的11.47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183.54億元,增長超15倍。其中工銀投資2024年以47.97億元淨利潤居首,然后依次是農銀投資39.17億元、中銀資產36.80億元、建信投資35.31億元和交銀投資24.29億元。。
科技金融注入新動能
中郵投資落地后,銀行系AIC將形成「國有大行全陣容+股份行新勢力」的格局。業內專家認為,這一格局將推動市場從單極主導轉向分層競爭。國有大行AIC強化對大型央企、地方國企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股份制銀行則憑藉機制靈活優勢聚焦科技民企與區域產業集羣,有效填補中小科技企業股權融資斷層。
國有五大行AIC已在科創投資領域形成規模效應:今年4月披露的數據顯示,工銀投資市場化債轉股及股權投資累計落地近4000億元,私募基金管理規模超2000億元,試點城市基金簽約規模超1500億元;農業銀行一季報披露,已在杭州、廣州等城市設立7只AIC股權投資試點基金,構建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鏈條。
2024年末,中銀投資已與18個試點城市達成基金合作意向,完成北京、蘇州等8只基金設立,儲備商業航天、人工智能等領域優質科創項目超100個;今年4月,建信投資披露,已在北京、天津、蘇州、杭州等地完成7只基金設立備案;交銀投資開發了針對早期科創企業的「新苗計劃」,通過利用母行與業內機構等各方資源匯聚,進行優質股權項目儲備。
勝馬財經出品人周瑞俊認為,金融AIC加速擴容背后是政策引導金融資源向新質生產力傾斜與推動銀行盈利結構轉型的雙重考量,在淨息差收窄的背景下,股權投資業務有望為銀行開闢非息收入新增長點。當銀行傳統盈利模式面臨挑戰,這片新藍海正悄然改變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