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1 07:59
文 | 《BUG》欄目 徐苑蕾
自上映以來,由陳可辛執導、歡喜傳媒主控出品的《醬園弄·懸案》票房與口碑雙雙遭遇滑鐵盧,從備受矚目的暑期檔種子選手,淪為最令觀眾失望的影片之一。
這部集結了章子怡、雷佳音、楊冪、趙麗穎、易烊千璽、謝娜等頂流明星的「史詩級陣容」電影,上映首周便遭遇口碑反噬,豆瓣開分僅5.9分(目前5.7分),創下陳可辛導演生涯最低紀錄。
截至發稿,上映一個月的《醬園弄·懸案》累計票房為3.75億元,或遠未達到片方的投資回本線。2024年,歡喜傳媒曾因《紅毯先生》票房不及預期導致業績由盈轉虧,這一次或將再度因押注名導失利而陷入業績泥潭。
頂流陣容失靈,口碑票房雙崩
6月中旬,《醬園弄·懸案》作為第2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影片高調亮相。這部由歡喜傳媒主投主控的犯罪懸疑片一度被視為年度最受期待的華語電影之一。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醬園弄·懸案》上映前想看數突破50萬。
影片改編自1945年震驚上海的「醬園弄殺夫案」。在宣傳階段,片方主打懸疑推理與女性力量雙重賣點,此外章子怡、雷佳音、楊冪、趙麗穎、易烊千璽、李現等多位當紅明星的陣容也被媒體譽為「斷層級陣容」。
然而,影片自6月21日正式公映后,市場反應卻急轉直下。影片豆瓣開分僅5.9分(截至發稿評分下降至5.7分),不僅遠低於及格線,更創下陳可辛導演生涯最低分的紀錄。
翻看各大平臺的觀眾評論,「明星PPT」「劇情稀碎」「詐騙式營銷」成為高頻詞。豆瓣上最高點贊數的短評如此寫道:「像1000響的炮仗一樣噼里啪啦地放過去了。以后拍電影可以不搞全明星陣容了嗎,每個人都抱着必出神圖的決心在浮誇做作地表演。」
《醬園弄·懸案》的票房崩盤速度比口碑下滑更為觸目驚心。一位影院經理表示,「《醬園弄·懸案》點映期間以1%~2%的排比佔比拿到單日20%左右的票房,有種夢迴春節檔的感覺。上映首日影院都給足了排片,佔比接近40%,票房佔比達到60%。」
不過該人士表示,上映第三天,《醬園弄·懸案》的上座率就斷崖式走低,雖然排片佔比不減,但是票房佔比已經明顯下滑。上映第二個周末,影片單日票房腰斬僅約2000萬,排片佔比降至20%左右,上座率跌至4%左右。
據貓眼專業版顯示,截至7月20日,《醬園弄·懸案》累計票房為3.75億。按照分賬比例,歡喜傳媒等片方僅能分得1.24億元的票房收入,或不夠覆蓋多位知名明星片酬以及項目製作費等諸多成本。
名導難救業績? 連年虧損加劇
《醬園弄·懸案》的口碑票房滑鐵盧,只是歡喜傳媒近年來一系列項目失利的縮影。在2024年財報中,歡喜傳媒將《醬園弄·懸案》列為有望改善公司業績的重點項目,不過目前來看,歡喜傳媒或不僅無法依靠《醬園弄·懸案》扭轉2024年的虧損局面,反而可能因此加重財務負擔。
歡喜傳媒成立於2015年,由阿里影業前主席董平與知名電影人甯浩、徐崢、項紹琨聯合創辦,並通過借殼「21控股」在港交所上市。
憑藉獨特的導演合夥人制度,歡喜傳媒在業內獨樹一幟。通過向合作導演簽署合作協議、配發股份的形式,歡喜傳媒與陳可辛、王家衞、張藝謀、顧長衞、張一白等一線導演建立了深度綁定關係,形成了令人艷羨的「名導俱樂部」。
這種模式為歡喜傳媒帶來了顯著的先發優勢。綁定導演的個人品牌與創作能力,使歡喜傳媒在創立前期就能迅速取得優質項目資源,在競爭激烈的電影市場站穩腳跟。
2018年,甯浩執導的《我不是藥神》以31億元票房成為年度現象級電影;2019年春節檔,甯浩的《瘋狂的外星人》再獲22億元票房;2023年,張藝謀的《滿江紅》更以45.44億元登頂年度票房冠軍。
然而,近些年,電影市場的不確定性並未因名導加持而降低。即使是最成功的導演,也無法保證每部作品都能叫好又叫座,在此背景下,歡喜傳媒的導演合夥人制度的弊端也逐漸顯現。
成立10年間,歡喜傳媒僅在2019年和2023年實現盈利,盈利年份屈指可數,尤其是2024年,更是被業內稱為歡喜傳媒的「至暗時刻」。2024年,甯浩導演,劉德華主演的《紅毯先生》在春節檔上映,但因票房不佳后遭撤檔,改檔重映最終票房仍不足1億元。
加上公司參與的其他中小體量項目票房均未達預期,2024年,歡喜傳媒營業收入僅3418萬港元,同比暴跌97.44%;歸母淨虧損達2.61億港元,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2020年2.36億港元的虧損額。
流媒體突圍失敗,轉型合作求生?
除電影投資外,歡喜傳媒的另一大戰略佈局是流媒體平臺「歡喜首映」。2019年,歡喜傳媒開始着力推廣這一平臺,以合作導演項目的獨播權為核心賣點。
2020年春節,因《囧媽》無法在院線上映,歡喜傳媒果斷以6.3億元將版權出售給字節跳動,在抖音、西瓜視頻等平臺免費播出,「院轉網」的操作也讓歡喜首映一夜成名。
歡喜傳媒最后一次披露歡喜首映付費用户規模是在2021年6月。彼時,歡喜傳媒公告稱,歡喜首映App的總下載次數已超過3500萬,平臺付費用户已累計超過1000萬。
然而,2020年后,獨播內容逐漸成為長視頻行業的標配,愛奇藝、優酷兩大主流平臺通過「迷霧劇場」「寵愛劇場」的劇場模式加碼獨播內容佈局,通過SVIP權益、鎖集等策略提升用户付費意願。
歡喜首映的收入和用户增長高度依賴爆款作品的獨播權,付費用户與幾大主流長視頻平臺的億級規模仍相距甚遠,因此也始終未能成為主流視頻平臺,更無法像Netflix那樣通過訂閲收入反哺內容製作。
面對困局,歡喜傳媒正在嘗試進行戰略調整。今年1月,歡喜傳媒與阿里大文娛達成長期戰略合作,雙方將在影視內容資源的線上運營、院線電影頭部項目的內容創作等方面展開合作,並承諾未來8年共同投入50億元。
歡喜傳媒的困境昭示着深層的行業危機:當市場迴歸到內容為王的本真,以導演資源為核心的模式正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據貓眼專業版顯示,2025年由歡喜傳媒出品的待映電影還包括陳佩斯執導的《戲臺》、陳大明執導的《以父親之名》以及李永一執導的《如意飯店》,這些非大導演綁定的項目或許預示歡喜傳媒正在艱難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