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0 17:31
近日,泰康人壽以基石投資者身份參與峰岹科H股首次公開發行。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網站披露,這是險資一個月內第三次舉牌。
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截至7月20日,保險公司今年共舉牌了20次,不僅超過2023年全年舉牌數,也追平了2024年全年舉牌數。這場從2024年啟動的舉牌潮已經持續一年多,且絲毫沒有減弱趨勢。
險資一個月內三度舉牌
近日,泰康人壽以基石投資者身份參與峰岹科技H股首次公開發行,通過受託人泰康資產管理的賬户出資2500萬美元認購峰岹科技H股股份,佔峰岹科技已發行H股總數的8.69%。
峰岹科技官網簡介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10年,是一家專業的電機驅動芯片半導體公司,2022年,該公司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7月9日,峰岹科技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中國首家實現「A股科創板+H股」雙重上市的半導體企業。
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網站披露,這是險資7月內第三次舉牌。
7月3日,信泰人壽通過二級市場買入69.09萬股華菱鋼鐵股票后,共計持有華菱鋼鐵3.45億股,佔該上市公司總股本的比例從舉牌前的4.99%升至5.00%。以7月3日華菱鋼鐵股票收盤價4.91元為基準,信泰人壽持有華菱鋼鐵的賬面余額為16.96億元,佔公司一季度末總資產的比例為0.57%。
截至3月31日,信泰人壽總資產為3157.91億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31.78%。截至6月30日,信泰人壽權益類資產賬面余額為565.78億元,佔一季度末總資產的比例為19.07%。
7月1日,利安人壽買入110萬股江南水務股票后,共計持有江南水務股票4699.54萬股,佔該上市公司總股本的比例從舉牌前的4.91%升至5.03%。以7月1日江南水務股票收盤價5.3元為基準,利安人壽持有江南水務股票市值為2.49億元,佔利安人壽上季度末總資產的比例為0.2%。
截至3月31日,利安人壽總資產為1261.9億元,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38.71%。截至5月31日,利安人壽權益類資產賬面余額為205.6億元,佔公司上季度末總資產的比例為16.29%。
追平去年全年舉牌數
券商中國記者統計的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公佈的舉牌信息顯示,截至7月20日,保險公司今年共舉牌了20次。從舉牌數量來看,不僅超過2023年全年舉牌數,也追平了2024年全年舉牌數。
最近10年,保險行業出現過三輪舉牌浪潮,前兩次分別是2015年和2020年,2024年以來險資開啟了第三輪舉牌潮。
從保險資金舉牌標的來看,保險公司今年舉牌的上市公司包括郵儲銀行、招商銀行、農業銀行、杭州銀行、中信銀行、北京控股、電投產融、東航物流、中國儒意、中國水務、江南水務、華菱鋼鐵、峰岹科技、秦港股份、大唐新能源和中國神華,其中11只股票為H股(含A+H股)。
從投資標的所處行業來看,銀行股被舉牌次數最多,此外還涉及公用事業、能源、交通運輸、科技等行業。
在新金融工具準則實施及低利率背景下,險資舉牌標的多具高股息特徵。加大對高股息個股投資、增加長期股權投資規模,有利於推動收益與報表更趨穩定。此外,險資舉牌回升亦受非標高收益項目縮減影響。
在近兩輪險資舉牌潮中,銀行股都是重要投資標的。銀行低波動、高股息的特點持續受到險資青睞。對於險資而言,銀行股股息率優於長債收益率,估值波動可計入其他綜合收益。
各家保險公司中,中國平安對銀行股「掃貨式」舉牌頗具代表性。去年年底以來,中國平安及旗下公司大手筆買入多家銀行股H股,多次觸發舉牌。據券商中國記者統計,平安人壽已經七次舉牌銀行股。其中,郵儲銀行、農業銀行等銀行H股均被二度舉牌,招商銀行H股被三次舉牌。
據平安人壽6月24日披露,截至6月17日,公司持有招商銀行H股股票的比例達到招商銀行H股股本的15%,賬面余額為341.71億元,占上季末總資產的比例為0.64%。
除了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公佈的舉牌數,還有不少保險公司持續重倉標的股票。
例如,港交所披露易信息顯示,弘康人壽於6月27日以每股1.2068港元增持鄭州銀行H股1600萬股,增持后持股比例佔其H股的5.55%。隨后,弘康人壽於6月30日、7月16日分別增持鄭州銀行H股2300萬股和2470.1萬股,每股均價分別為1.1804港元和1.3456港元。至此,弘康人壽持有鄭州銀行H股數量達到1.63億股,持股比例上升至8.04%。
華泰證券分析,2015年舉牌潮主要受高負債成本的萬能險擴張、「償二代」下長期股權投資節省資本消耗等因素驅動。2020年和2024年舉牌潮動力來自利率下行環境下險資投資壓力增大等原因,險資需要通過投資高息資產股來獲取穩定現金收益,同時增加長期股權投資有助於獲得穩定投資收益。
不過,並非所有高股息資產都是合適的標的。一家保險資管公司負責人分析,不能簡單看股息率,高股息需要以良好的盈利為基礎並具有一定持續性;同時,買入高股息資產的成本不能太高,否則可能面臨股價回調帶來的損失。
多模式配置權益資產
險資舉牌洶涌是保險公司資產配置策略調整的直接表現。
華西證券認為,今年險資密集舉牌上市公司,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在低利率、資產荒環境下,潛在「利差損」壓力增大,通過權益投資增厚投資收益有較大的現實需求;二是出於優化財務報表考慮,在新會計準則下,舉牌上市公司之后的會計計量方式變更,可以提升險企利潤表穩定性;三是多項支持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推出,也讓險資舉牌動力增強。
保險公司還通過創新方式開展權益投資。目前,保險資金長期投資改革試點正在加速落地,該試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險資入市投資的堵點卡點。
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日前公佈的信息,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保險公司資金運用余額為34.93萬億元,較2024年末增長5.03%;從資產配置動向看,人身險行業股票持倉市值提升至2.65萬億元,長期股權投資規模約為2.6萬億元,配比均超8%。
長期以來,長期負債特性與短期考覈,成為掣肘保險資金「長錢長投」的重要因素。當前,政策正從多方面引導推動專業機構投資者建立三年以上長周期考覈機制,提高權益投資比重。
7月11日,財政部印發《關於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 進一步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覈的通知》。該通知的核心在於,首度引入五年周期指標,將險資淨資產收益率和資本保值增值率的考覈方式調整為「當年度指標+三年周期指標+五年周期指標」, 權重分別設定為30%、50%、20%。
這是繼2023年首次對國有商業保險公司經營效益採取長短結合的考覈方式后,財政部進一步加強長周期考覈,受到保險機構歡迎。
多家保險機構認為,完善考覈方式有利於更好引導國有保險資金充分發揮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優勢,積極提高權益類投資佔比,推動資產投資與保險負債更為匹配的同時,增加資本市場中長期資金供給,助力資本市場長期穩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