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20 09:38
老王,一個在股市摸爬滾打了快二十年的「老炮兒」,張口閉口都是市盈率、護城河、價值投資。三年前,你要是跟他提 $比特幣 (BTC.CC)$ ,他能把頭搖得像撥浪鼓,嘴里蹦出倆字:「騙局」。飯局上,他會以一種長輩教訓晚輩的口吻,語重心長地告訴你,那玩意兒沒「基本面」,是純粹的博傻遊戲,最后肯定一地雞毛。然而,就在最近一次聚會上,酒過三巡,老王掏出手機,神祕兮兮地研究起了買幣:「貝萊德那個比特幣ETF,代碼是啥來着?還有,他們説的那個Meme,到底是個啥玩意兒?」
隨着BTC新高、ETH突破,原本各自為營的「炒幣黨」和「炒股黨」開始互相滲透——幣圈的人忙着破圈,更頻繁地和圈外人講共識、講價值,可能是覺得這件事,終於值得被更多人理解了;而股市這邊,也有不少人悄悄盯上了 $比特幣 (BTC.CC)$ 和 $以太坊 (ETH.CC)$ ,嘴上説着「就隨便看看」,實際已經配置了一點點。
這股風不是突然刮起來的。一邊是白宮、華爾街、監管機構開始以身入局;另一邊,是加密公司主動來談合規、談合作。BTC衝上新高之后,加密和傳統市場之間那層看不見的隔閡,肉眼可見的松動了——開始了雙向破壁。所以現在到底是誰在影響誰?是幣圈試圖把加密敍事打進主流?還是傳統行業開始重新理解Web3?
今年的變化有點明顯。不是圈內人自己炒得起勁,而是圈外的手,正一個個伸進來。資本在下注,政策在松綁,選票在傾斜——這屆「圈外人」,明顯不是來圍觀的,而是打算上場的。而且是以前沒那麼急,現在突然開始加速的那種。
你可能沒買幣,但你買的股票很可能已經在跟着「幣圈」起舞。7月16日,美股夜盤時段,加密貨幣概念股集體衝高,GAME暴漲40%,BTCS漲超17%,SBET漲超16%,BMNR漲超12%,UPXI漲超8%,BTBT漲近7%,BTCM漲超5%;這些公司要麼直接持有比特幣、以太坊等加密資產,要麼業務涉及區塊鏈挖礦、交易平臺等。它們原本是邊緣玩家,現在卻成了「帶頭大哥」。
政治也不遑多讓。特朗普在競選和執政過程中對加密貨幣態度積極,不僅公開表示要讓美國成為「加密之都」,勝選后更是第一時間簽署行政命令,撤換了不少「唱衰加密」的監管高官。這一系列操作讓他被媒體封為「首位加密總統」,看似噱頭,實則背后是實打實的政策轉向。
與此同時,國會也沒閒着。近期,華盛頓迎來「加密周」——國會密集推進多項加密立法,包括穩定幣監管框架《GENIUS 法案》、監管加密資產的總體框架《CLARITY 法案》、禁止美國創建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法案《反 CBDC 監控國家法案》,雖然這些法案還落地,但至少已經進入正式流程,意味着加密行業不再被「模糊地帶」反覆拉扯,一切正朝着更清晰的方向走。
傳統金融不是不懂加密的價值,只是之前缺乏一個足夠穩的政策預期。一旦這種不確定性被削弱,它們的下場速度,比你想的要快很多。比如, $國泰君安國際 (01788.HK)$ 這些華人熟悉的互聯網券商,已經在試水加密資產交易服務;而渣打銀行 7 月宣佈上線面向機構客户的數字資產平臺,不搞衍生品,搞實物交割的比特幣和以太坊,是全球第一家敢這麼干的大型銀行。
如果你以為這只是部分機構的單點突圍,那你就低估了趨勢的力量。此外, $花旗集團 (C.US)$ CEO在二季度財報會上確認正在研究推出「穩定幣」,用於內部結算和客户交易; $摩根大通 (JPM.US)$ 則早在2020年推出了JPM Coin用於機構間支付,今年又與 $Coinbase (COIN.US)$ 合作開發名為JPMD的「類穩定幣」代幣,方便大型機構直接在鏈上持有該行存款、以及 $京東 (JD.US)$ 也公開入局了。
上市公司也變得Fomo起來,大舉配置加密資產。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全球最大的獨立BI公司—— $Strategy (MSTR.US)$ 。自 2020 年開始一路「掃貨」,現在賬上比特幣總量已經超過 60 萬枚,按照當前價格大約是 730 億美元,盈利能力驚人。Strategy的CEO邁克爾·塞勒更是不遺余力地在各種場合推廣比特幣,將其視為對抗通脹和價值存儲的最佳工具。
在Strategy的帶動下,越來越多上市公司開始效仿:例如,美國遊戲 $SharpLink Gaming (SBET.US)$ 宣佈將以太坊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在2025年6月至7月間大舉買入約7.46萬枚ETH, 截至 2025 年 7 月 17 日,其總持倉已達到 約 32.1萬枚 ETH,成為全球持有以太坊最多的上市公司。SharpLink甚至通過增發股票募集了4.13億美元資金,幾乎全部投入以太坊,並將99.7%的持倉用於質押以獲取收益。
傳統資金開始堂堂正正地進來了。對於許多傳統用户來説,直接購買和託管加密貨幣仍有門檻和顧慮,ETF解決了這個問題,讓傳統資金得以合規地進入加密市場。2024 年初,美國 SEC 批准了首批比特幣現貨 ETF,包括貝萊德(BlackRock)、富達(Fidelity)在內的一眾華爾街大廠,排着隊發了自己的比特幣 ETF。這些ETF讓用户像買賣股票一樣,在證券賬户中交易比特幣等加密資產。 2025年7月美國又迎來了首批以太坊現貨ETF的上市,相當於直接把傳統金融的「水龍頭」擰開了。
與圈外力量積極進入加密領域相對應的是,加密行業內部也在努力破圈,試圖將影響力從幣圈拓展到更廣闊的主流世界。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品牌和生態的跨界合作,讓加密元素出現在傳統體育、娛樂等場景中;二是全球合規佈局,獲取各地牌照資質,融入主流金融體系。
加密企業正在想方設法走出小圈子,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藉助主流娛樂和體育賽事亮相國際舞臺。F1、英超、好萊塢電影、NBA主場……哪里人多、流量大,幣圈先鋒們就往哪兒去。比如,OKX一邊贊助邁凱倫 F1 車隊,一邊把 Logo 印在了曼城球員的球衣上;甚至連布拉德·皮特主演的 F1 題材電影里,他穿的賽車服和開的那輛車上,也都是他們的Logo。Coinbase 曾在超級碗上砸下重金做廣告,Crypto.com 直接拿下湖人主場冠名權……這些跨界營銷背后,意圖很明確:讓「幣圈品牌」擺脫圈內自嗨,進入主流認知系統。
要真正破圈,僅靠品牌曝光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取得主流信任和監管的認可。因此,各大加密巨頭近年來紛紛投入資源,在全球主要市場申請合規牌照,搭建合法運營框架。在這件事上,Coinbase是合規路上的老牌標兵。2021年登上納斯達克,成為首家公開上市的加密交易所,這背后是它多年紮實的合規投入——美國多州的MSB牌照、紐約州的BitLicense,歐洲拿下了MiCA牌照,英國獲得FCA註冊,合規網絡早已織密。此外,OKX也算是衝得最猛的交易所之一。2025年一開年,先是與美國司法部達成了和解,把歷史包袱清一清,為后續重返美國市場打個底,並相繼拿到了迪拜VARA牌照、新加坡MPI牌照、歐盟MiCA牌照等「高含金量」牌照,基本把亞太、歐美主流市場的合規入口都打通了。
還有很多起家於Web3浪潮的交易所,如今也開始補齊合規短板,雖不是合規的第一批擁躉,但姿態變了,方向也清晰了。這不僅是爲了合法經營那麼簡單,更是新的分水嶺:真正能跑遠的平臺,拼的不是營銷手段,而是能不能活在監管之下。有牌照的,能走進傳統金融的牌桌;沒牌照的,只能混圈。
除了靠品牌和牌照加分,加密行業自己也沒閒着,OKX Wallet等產品上努力打通Web3入口,讓普通用户別光是聽個概念,而是真的能輕松用區塊鏈服務。但最典型的是,越來越多加密協議開始推動RWA發展,讓你能在鏈上買賣特斯拉、英偉達股票,或者債券這類傳統金融資產。這不僅是玩法上的創新,更是在為全球更多用户打開公平參與傳統金融的大門。過去買美股得跑流程、搞繁瑣手續,現在有了鏈上代幣,很多加密用户能輕松入場。
加密行業正在主動出擊,努力破圈:通過跨界合作提升品牌影響力,通過合規經營贏得主流信任,通過產品創新打通現實與虛擬的連接。這些努力已經初見成效————現在你走在紐約時代廣場、倫敦街頭,能看到加密公司的廣告;普通人也能通過手機錢包,輕松接入去中心化金融服務。
當幣圈遇上美股,一個問題悄然變得重要:是幣圈試圖把加密敍事打進主流?還是傳統行業開始重新理解Web3?
加密行業講的是鏈上原生的交易邏輯、資產流動性,以及開放式金融的可能性,從而重塑金融基礎設施。 例如,DeFi的興起,讓任何人都可以在無需銀行的情況下進行借貸、交易、理財,這對傳統銀行業務形成了直接挑戰。再如,穩定幣作為加密世界的「數字現金」,已經在跨境支付、貿易結算中嶄露頭角。這些都顯示出加密技術對傳統金融基礎設施的突破:交易可以24/7不間斷進行、結算可以在秒級完成、任何人只要有網絡就能參與,而不再受制於傳統機構的營業時間和准入門檻。可以預見,未來金融體系的底層架構可能會逐步區塊鏈化。
在加密試圖改變傳統的同時,傳統力量也在深刻地改變着加密。最明顯的是監管的介入:各國政府和金融監管機構正加緊制定針對加密貨幣的法規,將其納入現有監管框架之中。此外,傳統資本的大規模進入也可能改變加密領域的權力格局。當華爾街的巨頭成為比特幣最大的持有者,當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決定將以太坊納入資產負債表,加密市場的定價權和話語權在一定程度上轉移到了傳統機構手中。這對於最初倡導去中心化、反權威的加密理想主義者來説,多少有些諷刺,但卻是行業走向主流不得不經歷的過程。
對加密行業來説,獲得傳統認可意味着更大的用户基礎和資金池;對傳統金融來説,吸收加密創新可以提高效率、拓展業務邊界。因此,與其説誰突破誰,不如説雙向融合的新階段。在這個融合的進程中,有兩個關鍵詞貫穿始終——創新與合規。只有堅持創新,才能不斷創造新的價值和增長點,吸引圈外的目光;只有擁抱合規,才能取得主流的信任和支持,融入現有的體系。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方面,創新是破局的根本動力。加密行業從誕生以來,就是靠持續的技術和模式創新來推動發展的。從比特幣的去中心化賬本,到以太坊的智能合約,再到DeFi、NFT、DAO等新概念的層出不窮,每一次創新都拓展了行業的邊界,吸引了新的參與者。在當前階段,行業需要的是真正具有顛覆性的殺手級應用。這可能是一種全新的金融服務模式,讓傳統金融相形見絀;也可能是一個連接現實世界的平臺,讓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因區塊鏈而更加便利。舉例來説,普通人可以通過加密應用,輕松地用穩定幣完成數字資產跨境支付且秒級到賬、費用幾乎為零,那麼傳統匯款業務就需要創新,大量圈外用户也會自然而然地湧入加密生態。又或者,當基於區塊鏈的身份驗證和數據共享機制廣泛應用,人們不再需要重複提交繁瑣的證明材料,辦事效率大幅提升,那麼即使這些用户不炒幣,他們也已經成爲了區塊鏈世界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合規是破局的必要條件。加密行業要想真正破圈,必須解決信任問題,而合規就是建立信任的關鍵。過去幾年里,我們看到了太多因缺乏監管而導致的亂象:交易所跑路、資金盤詐騙、黑客攻擊損失等等。這些事件不僅傷害了投資者,也讓傳統社會對加密貨幣產生負面印象。因此,行業必須主動擁抱監管,提高透明度和責任感。幸運的是,越來越多的加密企業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積極申請牌照、完善風控體系、配合監管部門打擊違法行為。這種轉變使得主流機構和普通大眾逐漸消除疑慮,願意嘗試接觸加密服務。合規束縛了一些「野性」,讓幣圈可以跑得更穩更遠。
當華爾街銀行不再冷眼旁觀,當上市公司把ETH當現金流,當監管開始為行業「鋪軌」,你不能再用2020年的眼光看待2025年的加密世界。泡沫也許還在,但共識,已經換了一種人寫:傳統銀行開始提供加密託管和交易服務,加密交易所獲得銀行牌照開展存貸業務;股票、債券等資產在區塊鏈上發行交易,加密貨幣ETF、期貨成為主流投資組合的一部分。用户可以自由地在加密資產和傳統資產之間切換配置,而技術將確保一切交易和結算都在透明、安全的環境下進行。這些場景在今天已初見端倪,未來將愈發平常。
編輯/jor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