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當零跑開始講「故事」

2025-07-20 13:5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鈦媒體APP)

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朱江明

四年前,在杭州運河文化發佈中心,筆者見證了零跑第一代C11的發佈。

那是一款出人意料的產品:用不到20萬元的價格,把四驅、三聯屏、8155芯片、長續航統統塞進車里,在彼時的新勢力圈子里,C11像是一個「技術刺客」,讓人記住了零跑這家不善言辭卻工程味十足的公司。

四年后,日前,筆者又回到了同一個發佈廳。C11依然是主角,零跑卻已變得不再低調。

發佈會現場一連講了五個「故事」,產品力升級的幅度不輸換代,甚至連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朱江明的微信頭像,這四年都沒換,始終是一張C11的照片。對零跑來説,C11不是一款車那麼簡單,它更像是品牌自我定義的「封面」——承載着自研信仰、工程師情懷和產品哲學的集合體。

而如今這張「封面」,又被他重新畫了一遍。

新款C11並沒有重造架構,也沒有改名Pro或MAX來偽裝成換代,它依舊叫C11,卻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技術升級:800V高壓平臺、碳化硅電驅、640公里續航、AR-HUD、LEAP 3.5架構、激光雷達高階智駕……一套只在30萬元級電車中見到的配置清單,被零跑塞進了14.98萬元起售的中型SUV里。

在很多車企將技術力作為發佈會關鍵詞,但實際只更新Logo或車燈的當下,零跑的這次更新顯得非常用力:它不是爲了改款而改款,而是一次對平臺能力的集中交付。

朱江明説:「我們所有的3C產品都可以在一夜之間換裝,把最先進的裝備都武裝上去,而且成本可控。」他説這句話時神情平靜,卻分量十足——這背后,是零跑十年來堅持全域自研的積累成果,以及電驅、三電、智駕、座艙高度集成之后,最終釋放出的速度和效率。

而零跑汽車副總裁曹力也直接給出成本邏輯:「我們是以最大的品價比來推薦給用户,而不是爲了推高配。」一句話,概括了零跑的產品哲學:不是讓用户花冤枉錢,而是儘可能提高「質價比」。

如果説2021年C11是一次初出茅廬的嘗試,那麼2025年的C11則更像一張「成績單」——它展示的不是一款新產品,而是一個團隊、一套架構、一種哲學的沉澱結果。

從長征到解放:零跑十年,用成本走出性價比陷阱

在C11這張「成績單」背后,是零跑過去十年持續投入的結果。

幾年前,這家曾經新勢力並不被看好,它也沒有依靠資本風口或情緒價值完成突圍,而是用一套幾乎「偏執」的工程師邏輯——全域自研、模塊複用、平臺迭代——走完了從造車新人成長為年銷幾十萬量級車企的路徑。

朱江明在交流中把零跑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他説:「當零跑IPO的時候,那個時候是走完了25000里長徵,我們已經到了陝北,到了延安。從今天十周年的來看的話,零跑已經又走入了新的階段,已經開始不虧損,接近平衡的狀態。我們已經完成了抗日戰爭,接下來就是要進入解放戰爭,如果解放戰爭也能獲勝的話,那零跑就走出來了。」

零跑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 朱江明

這個類比雖然略顯激進,但其表達的是零跑在艱難周期中「熬」出來的真實處境。朱江明並未掩飾公司此前的階段性虧損,也沒有將C11的成功包裝成拐點,而是將其視作一次階段性的過渡。換句話説,對零跑而言,現在既不是勝利時刻,更不是慶功時刻,而是「從活下去到開始衝鋒」的起點。

而能支撐起這套打法的,是零跑極強的成本控制能力。這套能力並非簡單的規模攤薄,也不單純依賴供應商砍價,而是依靠自研與集成帶來的降本。

曹力解釋道:「我們65%的成本是自研,如果你外採供應商的話,這65%最起碼是15%的毛利,65%乘15%就是10%。這10%就是你要硬性加上去的成本。現實當中跟我們C11同樣配置的車型價位,應該在20萬到25萬左右。」換句話説,零跑的成本優勢是技術打下來的。

這一點,朱江明也做了明確闡述:「如何控制成本,我覺得更多是解決方案,你要不斷地靠你的創新、你的組合集成,纔可能讓你的成本每一天都有變化,而不是説去跟供應商議價。因為議價永遠是有限的,最終還是靠你自己的能力和創新來獲得這種成本優勢。」

也正因此,零跑能夠用「不漲價」的姿態做加量升級。像這次新C11,標配了800V碳化硅平臺、全新智駕系統、AR-HUD、21揚聲器。但高配價格只比上一代略有提升,甚至在某些配置上更低。這是一種典型的「成本定價模型」下的產品升級路徑,也是工程師文化最清晰的體現。

在價格戰橫掃行業的2025年,零跑沒有盲目入局,也沒有高舉高打喊口號,而是通過一次有節制、有體系、有算賬邏輯的「中期改款」,穩穩地將C11的價值向上推了一層。

工程師的執念:自研的邊界與成本的極限

在零跑的產品詞典里,「自研」不是用來做發佈會包裝的字眼,而是一種深入細節的技術執念。

舉個例子,新款C11最大的變化之一,是AR-HUD的全面自研和量產落地。從實際體驗來看,HUD亮度足夠、清晰度優秀,導航信息、速度與AR圖像形成了良好的視覺融合。

朱江明評價説:「今天中午已經是夏天最猛的陽光下,我們的HUD非常清晰,亮度足夠,細膩度也足夠。除了普通顯示速度以及導航信息以外,還可以在HUD上放電影。」

曹力則透露:「我們可以説得上是劃時代的一個AR-HUD,亮度、清晰度這些我覺得都是比現有的這些車廠都要好,更重要的是它跟眼睛匹配的程度夠不夠、會不會疲勞、夠不夠清晰。」

而對於這套HUD系統,零跑研發了多年。朱江明坦言:「我們現在也增加了一些策略,就是説高附加值的零部件我們有能力就自研。」他認為,自研的前提是「成熟+規模+成本可控」,而不是盲目推行技術全棧。

這與其在智駕芯片上的選擇形成了鮮明對比。

曾幾何時,零跑確實自己做過一款AI芯片——「凌芯01」。那是與大華合作的產物,是時代與資源的權宜結合。但如今面對激烈的芯片戰局,比如英偉達、高通、地平線、黑芝麻……零跑選擇收手,迴歸產業鏈分工合作。

朱江明對此看得很清:「研發智駕芯片,我數了一下有12個廠家,將來就算全部1000萬台,每一家100萬片,每一顆可能要十個億,所以我覺得零跑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產品做好找合作。」

這句話聽起來務實,但也透着某種冷靜的戰略定力——零跑並不否認自研的重要性,但也不迷信全棧掌控的魔法。對它而言,自研的終極目標是構建產品的系統能力,而不是炫技或者資本故事。

零跑汽車高級副總裁 曹力

出於對行業節奏與用户需求的獨立判斷,這種工程師式的清醒也體現在智駕方案上。

曹力迴應了外界關於「零跑智駕差一口氣」的評價:「説實話,這麼多廠商講高階智駕的,大部分還是在高架高速上用得比較成熟一點。但是高架高速的功能,零跑的車也不差,功能也很好。」

他進一步強調:「我們在ADAS這一塊,之前走跟隨性的策略。但是后面我覺得我們非常有信心説這款車也做到了第一梯隊。」

朱江明則進一步補充:「我認為目前沒有誰的智駕在盲測里是絕對優勢,零跑在智駕方面的優勢,是綜合解決方案的整合能力,這個基礎之上,我們的成本一定能做到業界最優。」

換句話説,零跑造的不是最驚艷的智駕,而是最好落地的智駕。它沒有什麼噱頭,而是以合理成本、可控體驗、快速上車的方式,完成技術閉環。

在智能化軍備競賽愈演愈烈的當下,這種邏輯顯得甚至有些朴素——但它也恰恰解釋了,為什麼零跑可以在看起來並不突出的宣傳下,靠C10、C11、C16等主力車型穩定拿下銷量,穩定提升毛利。

「我們是最會算賬的技術宅。」如果要給零跑的產品體系貼一個標籤,也許可以這樣定義。

銷量、渠道與國際化:從龜兔賽跑到一張張ABCD牌

在智能電動車這場持續了近十年的淘汰賽里,零跑從來不是跑得最快的那一批。但它還活着,而且跑得越來越穩,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

2024年,零跑全年銷量達14萬輛左右,到了2025年上半年,這個數字已經達到了22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45%。在新勢力品牌中,它成了少數幾個在去庫存寒冬中逆勢增長的公司之一。

朱江明對此有着清醒的判斷:「我們今年上半年銷量已經公佈,是22萬輛。一般來説上半年完成 40%已經算很好了,所以我們還是抱非常樂觀的態度。今年可以完成我們去年提出的50萬+的銷量目標。」

而被問到零跑是否已脱離生死危機時,他直言不諱:「如果不能夠快速的增加你的銷量,讓你的盈利能力更強,你的市場的佔有率更高,那你可能就很危險,我們剛剛纔止血,略有盈利,還在盈虧的平衡點的邊界線上。」

換句話説,現在的零跑,還遠未「松口氣」,而是進入了從活下去到拼增量的衝刺階段。

零跑C11

爲了支撐增量,零跑的產品體系也正在加速拓展。從最初的T系列,到如今覆蓋C10、C11、C16的3C產品,再到即將在2025年下半年和2026年落地的A、B、D系列車型,零跑正在「發完整一副牌」。

朱江明形容説:「接下來,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年底,我們的ABCD的車型都會陸續地補齊。上次有一個投資人問我,未來會怎麼樣?我一直説零跑現在纔打了兩張牌,明年我們有好多牌可以打。」

也正因如此,零跑的增長從未寄希望於某一款爆款,而是希望「打一個成一個,每一款都逐年增長」。朱江明説得很明確:「我們要打一個成功一個,每年逐步地去提升每一款產品的競爭力,讓它成為那個價格段的明星。」

在渠道建設方面,零跑沒有盲目大規模擴張,反而選擇了收縮與優化並行的路徑——一邊減少此前商超型輕資產網點,集中資源發展投資能力更強、服務體驗更完整的城市4S店;另一邊減少經銷商數量,提升區域控盤能力和渠道效率。

「我們更多地開這種4S店,就是在汽車城里面更多一些。原來的一些商超等地方,因為那里展示的時間比較久,對品牌已經瞭解了,所以慢慢減少,我們也在優化整個渠道結構。」朱江明説。

而最令人關注的是,零跑的「ABCD計劃」並不只在中國市場進行。2025年上半年,零跑出口海外2萬余輛,佔總銷量近10%。雖然佔比尚小,但海外市場已經成為其「第二增長引擎」的雛形。

這種穩中求進的外擴節奏,與零跑在國內的發展路徑如出一轍:不搶風頭,不堆表面,而是用體系能力一步步推進。

就像朱江明説的:「我們一直是烏龜,一步一個腳印。」如今看來,這隻烏龜已經開始有節奏地加速,雖然慢,但不慌。

當零跑開始講「故事」,大概是它新的開始

朱江明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零跑是不講故事的。

它習慣用參數表達誠意,用自研對抗質疑,用技術兑現性價比。哪怕行業已經進入品牌敍事、智能化競賽的新階段,零跑依舊固執地相信,「產品力就是傳播力」。

但當它終於開始講「故事」時,反而讓人意識到:這家技術導向的公司,已經走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它開始意識到,真正的品牌,不只是把車造好,還得讓別人願意聽、聽得懂、記得住。

這背后不是路線的切換,而是能力的進化。一個不講故事的公司,可能活下來;而一個能把自己的技術、價值、理念講清楚的公司,纔可能走得遠。這對零跑來説,並不意味着放棄理性,而是它開始學會用情緒去承接理性成果,讓「工程能力」成為「市場共識」的轉變。

這也是中國新勢力車企成長中的普遍命題——從技術突圍,到產品突圍,再到品牌突圍。這個過程很少一步到位,大多數都是在試錯中找路徑,在焦慮中補課。

零跑走得慢,但路徑清晰,也因此顯得格外真實。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