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金鷹核心資源A(210009)——產業大咖跨界金融投資,科技賽道「逆襲王」的攻守之道

2025-07-19 07:54

近期滬指震盪中樞抬升至3500點上方,A股市場延續結構性分化。北交所、穩定幣等板塊熱度回落,做多資金迴流至科技賽道。在此背景下,金鷹核心資源混合A(210009.OF)以近三年88.05%的累計收益、2025年開年至今20.29%的漲幅,穩居同類偏股混合型基金前5%。基金經理陳經理憑藉對TMT產業的精準佈局,實現從「牛市接盤俠」到「科技阿爾法捕手」的華麗轉身,其「產業視角+預期差博弈」的打法,成為震盪市中主動權益基金的領軍者之一。

金鷹核心資源混合A階段收益

數據來源:基金通 數據來源:基金通

逆襲起點:天崩開局下的蟄伏與進化

盤點基金經理的投資生涯,其始於一場戲劇性的「高開低走」。2015年6月11日,跨界轉型成功的陳經理執順利掌首隻產品「金鷹穩健成長」,一切都是那麼的充滿希望,可現實卻給了陳經理「當頭一棒」,在擁有自己的產品之后,次日A股站上5178點牛市頂點,隨即遭遇斷崖式回調。缺乏風控經驗的陳經理被動承受市場衝擊,產品淨值增長率從2015年的72.77%跌至2018年的-32.03%,職業生涯一度瀕臨邊緣化。但陳經理並未氣餒,這場「黑歷史」反倒成為其蜕變的契機。電子工程系本科、惠普/戴爾技術顧問的實業出身背景賦予他獨特的產業視角,使其在評估技術商業化路徑時更具敏鋭度。蟄伏期間,他重構投資框架,將「技術滲透率曲線」與「成本下降周期」作為核心研判指標,具體體現在陳經理2018年預判消費電子庫存見底,提前佈局光學鏡頭、傳感器產業鏈。這套方法論在2019年迎來爆發——他接管金鷹核心資源A后重倉電子、計算機、傳媒三大板塊,單年收益37.67%,初顯「科技獵手」鋒芒。

封神之戰:兩輪TMT行情的精準擒牛

真正奠定陳經理行業地位的,是兩次對科技股大周期的精準捕捉。2019年消費電子周期:他抓住5G換機潮與TWS耳機滲透率躍升的節點,重倉聲學器件與射頻芯片龍頭,推動基金年收益達68.24%。2023年AI革命:當市場質疑AI應用商業化能力時,他基於「端側算力成本下降」的產業邏輯,左側佈局虹軟科技泰凌微,前者在2023年貢獻超40%漲幅,后者在2025年一季度股價飆升55%,直接拉動基金逆勢斬獲37%年收益。這兩次戰役的核心在於「預期差博弈」——在產業拐點初現、市場認知不足時介入。這也是基金經理產業背景加持下獨特的投資視角,如2022年四季度加倉傳媒與計算機,成功押注ChatGPT行情;又在2024年一季度市場狂熱時減持高估值標的,增持資源股對衝風險。這種「攻守兼備」的策略,使其2023~2025連續三年取得正向收益。

持倉密碼:科技龍頭的動態組合與防禦升級

細看基金當前十大重倉股,整體揭示出「核心科技+戰術防禦」的雙軌結構。截至2025年一季度,前十大集中度約35%,涵蓋高彈性科技主線:以端側AI與半導體設備為核心,包括泰凌微、虹軟科技、華峰測控,平均估值52倍但PEG僅0.8,盈利增速與估值匹配度高。更深層的調倉邏輯在於產業鏈位置優化——2025年一季度因毛利率承壓減持消費電子組裝環節,增持技術壁壘更高的模擬IC與AI應用,如新進持倉的傑普特(激光設備)受益於AI服務器精密製造需求。這種動態平衡既延續了對TMT主線的聚焦,又通過細分領域輪動降低波動,近一年換手率314.91%顯著低於量化基金,體現「核心持倉穩定+邊緣靈活調整」的特色。

未來破局:規模壓力下的能力邊界與進化方向

金鷹核心資源A能否延續輝煌?短期動能充足,但長期需突破三重瓶頸。優勢面:一是科技產業周期向上,2025年AI終端滲透率進入爆發期,重倉的泰凌微、環旭電子深度綁定頭部硬件廠商;二是策略適配市場,經濟弱復甦環境下科技成長股相對盈利優勢凸顯;三是規模降至11.51億元,調倉靈活性優於百億級競品。需要警惕的是,行業集中度過高,電子+機械+計算機佔比超70%,若全球科技競爭加劇,單板塊的回撤風險較大。

總體而言,金鷹核心資源A的逆襲史,是一部「產業視角對抗市場噪音」的實證教材。陳經理用十年時間證明:在波動劇烈的科技賽道,對技術商業化路徑的深刻理解比追逐短期熱點更具生命力。對投資者而言,該基金的啟示在於三重平衡:(1)風險與能力的平衡——僅適合能承受30%回撤、堅定看好科技長周期的資金;(2)規模與策略的平衡——10億元左右體量或是捕捉中小盤成長股的「黃金閾值」;(3)估值與成長的平衡——PEG>1.2時需警惕泡沫,而當前持倉PEG中位數0.8仍具安全邊際。若陳經理能延續「產業趨勢為矛,動態平衡為盾」的打法,這顆金鷹系的「孤星」,或將在科技牛市的下一章繼續閃耀。

那麼這次的基金測評就到這里,歡迎大家掃碼下載「基金通」,更專業的基金評價數據不容錯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