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國嘗試將「石油美元」體系換個馬甲,中國要抓緊做好這件事

2025-07-20 06:22

(來源:上觀新聞)

【編者按】在上海「五個中心」中,國際金融中心具有重要引領、服務、支撐功能。在2025陸家嘴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相關負責人發佈了多項重大金融政策,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提供了重大政策利好。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黨委書記章玉貴教授看來,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需圍繞「金融高水平開放」與「科技產業賦能」兩大核心,在確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持續強化上海金融開放樞紐門户功能,增強人民幣資產全球配置中心地位,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更好服務科技強國和金融強國進程中不斷實現新突破新提升。以下是他在上海交通大學的演講。

培育和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國際金融中心,既是推動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要素支撐,也是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力和對外釋放高水平開放紅利的核心樞紐平臺。其中,通過持續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推動上海由區域性的開放樞紐躍升爲全球金融體系的關鍵樞紐,是國家支持上海建設強大國際金融中心的重中之重,也是重要戰略支點。而當人工智能時代的國際金融中心越來越重視對大科技平臺和高科技企業提供強大融資服務和價值發現功能時,上海如何借鑑紐約等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經驗,強化科技產業賦能,夯實國際金融中心的內核基礎,則是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另一戰略支點。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面臨高基準和新機遇

今年陸家嘴論壇之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正步入新一輪的政策落地階段——

7月3日,國務院對外發布《關於做好自由貿易試驗區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高水平制度型開放試點措施複製推廣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強數字人民幣試點應用場景創新、優化跨國公司跨境資金集中運營管理政策、制定數據出境負面清單等34條措施複製推廣至其他自貿試驗區;7月4日,中國人民銀行就新版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業務規則公開徵求意見,以適應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業務發展需要;7月13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5號——科創成長層》正式發佈並施行……

上述舉措表明,國家及上海正圍繞「金融高水平開放」與「科技產業賦能」兩大核心,在確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持續強化上海金融開放樞紐門户功能,增強人民幣資產全球配置中心地位,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在更好服務科技強國和金融強國進程中不斷實現新突破新提升。

之所以高度重視協同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既是落實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特別是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促進跨境貿易投資便利化的現實需要,也是應對國際貨幣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的前瞻性佈局。

按照《關於支持加快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意見》和《關於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方案》,上海在未來十年要「全面提升」國際金融中心的能級,形成與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相匹配的現代國際金融中心。特別是在顯著增強金融體系的適應性、競爭力、普惠性的同時,進一步鞏固人民幣資產全球配置與風險管理中心地位。而爲了達到上述目標,就要在強化金融服務功能、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業進一步國際化、金融發展與安全統籌兼顧以及提升金融專業服務水平等五大方面精準發力,儘快縮小與紐約、倫敦等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在覈心指標上的差距,有效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當前,國際貨幣體系正向多極化發展。作為全球主導性的貨幣,美元走勢受到美國對外經濟政策不確定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1973年以來的最差上半年表現。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地位穩步上升,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按全口徑計算,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支付貨幣;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中的權重位列全球第三。與此同時也應看到,人民幣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交易、結算、投融資和儲備貨幣,短期內還難以實現美元那樣的全功能、大當量和主導力,從而約束了境外投資和交易主體長期持有人民幣的偏好。如何進一步提升人民幣資產的可兑換性,即「變現能力」,是上海成為人民幣計價的世界級資產配置中心與風險管理中心必須突破的發展瓶頸。

高水平雙向開放:國際金融中心的持續動力

國際金融中心的最主要特徵就是與金融相關的要素市場體系健全、規則透明、交易活躍、流動性好、輻射力強等。從國際金融中心發展變遷史來看,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真正具備國際金融中心全要素功能的當屬倫敦和紐約。上述兩大城市,之所以長期位居全球金融中心之巔,除了擁有深厚的歷史底藴、優越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營商環境、高效有序管理以及發達的製造業和密佈全球的貿易網絡之外,還與兩大城市長期深耕金融市場體系建設,致力於服務本國和全球市場主體,不斷完善金融制度與法治體系,積極營造寬松的創新環境以及持續提升適配性監管能力等密切相關。其中,保持金融高水平雙向開放是持續吸引產業和金融資本尤其是全球科創資本集聚的基礎性條件。

對上海而言,以上海證券交易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為代表的相關交易平臺,已成為國際同業中的「金字招牌」,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債券託管規模位列全球交易所之首,上海期貨交易所的多個商品品種的交易量排名世界第一。這是上海由區域性的開放樞紐躍升爲全球金融體系關鍵樞紐的重要基礎。不過,上海還需對標紐約和倫敦,有序放開全球融資主體登陸上交所的准入門檻,發展更具流動性的二級市場,以增強在滬金融市場的資產流動性,優化外資收益匯出流程。與此同時,推動本地監管規則與國際通行做法有序對接,加強與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合作,以吸引境外長期資本入市,進而為中國國債成為全球範圍內的可信抵押資產創造條件。

需要指出的是,基於我國在岸金融市場短期內無法大幅放開的現實約束,需要通過制定特定的、寬松的監管政策為境外機構迴流國內進行人民幣資產投資提供新的交易市場,此舉是上海建設成為全球人民幣金融資產配置中心的關鍵之舉。由此,設立離岸經濟功能區,建設高水平的離岸金融市場以及配套的税收政策和監管制度就成為必然要求。現階段,上海加快推進離岸金融市場建設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在香港已建成混合型離岸金融中心,具備相對成熟的離岸人民幣交易網絡的背景下,上海如何提供適配的優惠政策,以吸引境外機構再申請一個單獨的離岸賬户參與上海的離岸人民幣市場?這需要進一步加大機制設計和制度創新。

就操作層面而言,在境外人民幣資產存量增大的背景下,上海建設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重要功能,是為人民幣資產的國際持有者增加有效的迴流通道。建議通過制度設計,推動高水平雙向開放,即在現行金融體系之外,構建一套對標國際通行規則、適應離岸業務發展的國內現行規則,確立管轄權在上海的政策基準,以儘快構建一套既能高水平對接國際通行規則又能引領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的制度體系。適時在上海離岸市場推出國際化的交易品種,提供與香港、倫敦等市場具有差異化競爭的金融投資工具,讓國際金融機構能夠通過機制設計和政策落地分享人民幣國際化紅利,以更大程度吸引上述機構在上海離岸市場投資人民幣資產,促進境外市場主體持有和使用人民幣的偏好。力爭在「十五五」期間,形成香港和上海兩個市場良性互動,為境外機構提供高水平投資交易和風險控制的金融創新與服務體系。

科技產業賦能:鍛造國際金融中心的內核基礎

現代金融的創新與發展離不開科技進步的推動,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説,金融發展的原動力就是科技進步及其產業化。隨着金融的深化和科技創新的加速迭代,特別是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推動產業生態不斷變革的今天,現代金融早已不是一般的資本品,而是深刻影響着實體經濟發展和技術變遷走向的體系化存在。現代金融之所以被稱為「國之重器」,不僅是因為其是現代市場經濟的血液,更在於其對一國科技、產出、創意以及國際協調力與領導力的全面「萃取」。而基於全球分工的視角,現代金融的本質還是基於一國強大的製造業、全球價值鏈和資本的資產定價權的有效整合。

當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無一例外都是科技與金融高度發達且相互促進的城市。最近十年來,紐約的科技產業產值增幅遙遙領先於服務業,紐約的創業生態系統發達程度和滲透力僅次於硅谷,倫敦的科技生態系統同樣十分發達。如在全球最新的獨角獸企業分佈城市排名中,紐約僅次於舊金山位列全球第二,倫敦則是獨角獸特別集中的城市。與此同時,紐約和倫敦還是全球兩大科技信息中心,不僅集聚着頂尖的金融與科技人才,還憑藉全球領先的金融基礎設施水平和超強的投融資管理能力,為大科技平臺和高科技企業提供強大融資服務和價值發現功能。

以在納斯達克上市的英偉達為例。1999年初,這家創立不到6年的高科技企業以6億美元的估值成功上市。26年后的今天,英偉達的市值已逼近4萬億美元,在標普500指數中的權重超過7%。英偉達作為單一公司的市值規模已超過加拿大和墨西哥股市的總和,也高於英國所有上市公司市值總額。其背后的核心動力在於: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的飛速發展,為致力於提供全球最先進人工智能芯片的英偉達在資本市場的價值發現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而當全球主要經濟體之間的戰略競爭越來越集中到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科技和相關產業主導權爭奪的今天,如何催生更大當量的「華爾街+硅谷」式的化學反應,吸引全球投資者更加關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及其產業化,則是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競爭更趨激烈的最新體現。

美國之所以重視強化紐約在科技創新與金融科技領域的競爭力,一方面是要應對當前國際經濟和金融領域正在出現的「去美元化」趨勢帶來的挑戰,防止美國之外的經濟體或交易主體持續減少對美元作為計價貨幣、支付貨幣、投融資貨幣和儲備貨幣的依賴;另一方面還試圖通過加大對人工智能、集成電路和生物製藥等關鍵核心產業的扶持,鞏固以高端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競爭力,並嘗試將「石油美元」體系換一個馬甲(例如「芯片美元」)繼續存在。至於「脱歐」之后失去歐盟這個戰略大后方的英國倫敦,唯有加強在科創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才能吸引更多優質海外獨角獸企業在倫敦交易所上市。

因此,隨着現代金融和科技創新的高度結合,科技金融的戰略地位日顯重要,而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正深刻影響着金融市場的運作方式和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其中,雲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算力、算法等作為金融科技發展的核心推動力,為科技金融更好服務於科技進步和產業創新尤其是提升一國實體經濟競爭力提供關鍵支撐,進而重構全球金融生態版圖。

就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的科技產業賦能發展現狀而言,紐約和倫敦不僅重視對傳統意義上的大科技產業和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服務支持,還特別重視對前沿科技產業和獨角獸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需求。而今,隨着全球數字資產快速滲透,穩定幣與加密數字貨幣成為跨境交易和儲值的可選手段,尤其是在美元作為主要錨定資產的前提下,紐約有望繼續保持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領先地位。

在這場關乎21世紀產業發展和技術創新主導權爭奪的戰略競爭中,上海承擔着特殊的歷史使命,即在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過程中,需要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充分發揮上海在金融市場服務尤其是資本市場價值發現方面的綜合能力優勢,服務於國家建設科技強國和金融強國的戰略目標。

一是要更加重視發展科技金融對建設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支撐作用。進一步加強對金融科技的研發投入,加快建設上海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加快落地深化科創板改革的「1+6」政策措施,構建更全面的金融科技生態系統,加大對金融科技企業的融資供給,拓寬企業通過科創板上市、股權投資等進行融資的渠道。

二是適時建立國際化、數字化、創新型的上市公司結構。在監管沙盒、鼓勵境外金融科技企業在國內上市融資等方面發揮上海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所承擔的為國家試製度、為開放探新路的「正印先鋒」作用。

最后我想説的是,在尊重貨幣國際化規律的基礎上,對標人民幣成為世界貨幣的核心要素——高度發達的製造業、密佈全球的貿易體系、世界級的金融交易、資產定價與資源配置中心以及成熟的金融制度文化和全球性的安全保障體系,要積極補短板、強優勢。進一步提升國家整體創新能力、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不斷健全完善高度發達的金融要素市場和金融生態環境,形成廣受全球市場主體認可的國際金融中心聲譽機制。

【思想者小傳】

章玉貴,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外國語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應用經濟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國際金融論壇(IFF)學術委員、上海聯合國研究會副會長等。著有《求解不確定:中國與世界經濟發展的邏輯》等。(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原標題:《思想者|章玉貴:全面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要在兩大戰略支點上發力》

欄目主編:王珍 文字編輯:王珍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片編輯:雍凱 編輯郵箱:shhgcsxh@163.com

來源:作者:章玉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