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美國解禁H20芯片AB面,黃仁勛一年三次來華的「芯」事

2025-07-19 15:45

《黃仁勛:英偉達之芯》作者斯蒂芬·威特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英偉達的產品更新節奏快得驚人。

黃仁勛出席第三屆鏈博會。圖/IC 黃仁勛出席第三屆鏈博會。圖/IC

7月16日,當日常以皮衣示人的黃仁勛身着一身唐裝,在第三屆鏈博會開幕式現場致辭的時候,美國對華芯片政策也悄悄轉向。

這是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今年第三次來華。此次,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會見了黃仁勛,黃仁勛則與小米董事長雷軍、阿里雲創始人王堅等會面,公開「點贊」十余家中國企業,還提到了DeepSeek、Kimi、通義、Minimax、文心一言、混元6個大模型。在他口中,中國的AI開源模型和開發者推動了全球人工智能的發展。

在來華前,黃仁勛已經拿到了美國政府許下的「可以對華銷售H20 GPU」承諾。這背后是美國自4月9日將H20芯片納入出口管制,閹割了大部分算力的中國特供版芯片陷入「滯銷」的窘境。3個月的英偉達「空窗期」里,華為、寒武紀等國產芯片企業正在逐步填補英偉達留下的空白。

H20曾是英偉達基於Hopper架構,為遵守美國出口限制,專為中國市場設計的一款AI加速器芯片,主要適用於垂類模型的訓練、推理。H20的計算能力低於英偉達的旗艦H100 AI芯片和此前英偉達針對中國市場的H800。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當國產AI公司連一塊H20也「求而不得」時,美國AI公司卻能使用英偉達更加先進的H100、A100甚至GB200芯片訓練大模型。與此同時,英偉達的下一代芯片也在持續研發,這意味着,國產芯片公司即便追趕上H20的水平,依然距離英偉達有一兩代的差距。此外,隨着H20銷售的放開,國產芯片公司將再度面臨來自英偉達的殘酷競爭。

7月18日,針對美方有關官員表示美批准向中國銷售英偉達H20芯片是中美經貿談判的一部分,目前華為等中國企業已經生產了等效芯片,美方不希望中方實現國產替代,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中美之間合作共贏纔是正道,打壓遏制沒有出路。美方應摒棄零和思維,繼續取消一系列不合理的對華經貿限制措施。

AI訓練有個英偉達「芯」

鏈博會開幕前一天,黃仁勛放出「猛料」:美國已批准H20芯片銷往中國。這也讓他成了鏈博會上的焦點人物。

黃仁勛此次來華行程密集,既出席鏈博會、進行正式的商務會見,也召開了小規模記者會,甚至抽時間逛了北京前門,被圍觀羣眾拍「逛街」,可謂在各種場合亮相併幾乎正面迴應了一切涉及英偉達以及AI和芯片行業的問題。

談及中國對全球AI行業發展的推動作用,黃仁勛不吝讚美之詞,在鏈博會開幕式、與王堅的「爐邊談話」以及記者會上反覆提到中國擁有大量優秀的AI人才,DeepSeek等大模型的開源舉措利好科技進步。

這並非黃仁勛為此次來華做出的迎合之舉,而是他一貫以來的表態。今年1月末,DeepSeek出圈一度使得英偉達股價暴跌17%,創下單日市值蒸發5890億美元的美股下跌紀錄。即便在這個當口,英偉達的迴應也是「DeepSeek是一項卓越的人工智能進展,DeepSeek的突破將為公司帶來更多需求。」

DeepSeek「花小錢辦大事」降低了AI訓練成本,有可能影響英偉達未來產品銷售,但DeepSeek訓練AI所使用的芯片依然是英偉達旗下的H20。

「現在國內AI企業訓練大模型所使用的主力芯片依然是NVIDIA(英偉達),一些企業可能也在嘗試使用國產卡訓練,但並非主流。」7月18日,一位北京AI公司的高管告訴貝殼財經記者。

國際市場調研機構Omdia 2024年末報告顯示,2024年,英偉達Hopper(包括H100、H200,以及特供中國市場的H20)系列芯片全球最大買家分別是微軟(48.5萬枚)、字節跳動(23萬枚)、騰訊(23萬枚)、Meta(22.4萬枚)、亞馬遜(19.6萬枚)、xAI(19.6萬枚)、谷歌(16.9萬枚)。根據數據,字節跳動和騰訊躋身英偉達「全球買家榜」前三。

今年4月下旬,英偉達股價觸底反彈,H20芯片解禁再度提振公司股價。北京時間7月15日至17日,英偉達股價上漲5.44%,截至最近一個交易日,英偉達股價報收173美元/股,總市值達到4.22萬億美元,再創歷史新高。

禁售是「兩敗俱傷」還是「鯨落入海」?

在鏈博會開幕式上,黃仁勛直言,「由中國孕育並開源共享的世界級大模型正在推動全球AI快速發展」「中國的開源AI是推動全球進步的催化劑, 讓各國和各行業都有機會參與這一場AI革命」。一系列誇讚背后也有着殘酷現實——相比國產芯片,英偉達芯片依然是訓練這些大模型的主力,作為AI大模型沙漠競賽中的「賣水人」,不論哪個大模型最后能夠脫穎而出,黃仁勛顯然都會是最后的贏家。

H20於2023年11月發佈,是美國對華出口芯片限制大環境下誕生的「中國特供版」芯片。相比英偉達推出的主力芯片H100和A100,算力分別達到989.5TFLOPS(每秒萬億次浮點運算)和312TFLOPS,H20的算力僅有148TFLOPS。值得注意的是,H20芯片在某種程度上對標了性能差不多的華為昇騰910B。

隨着DeepSeek出圈,疊加美國開啟「貿易戰」,H20的對華銷售最終在4月9日被特朗普政府叫停。這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國內AI公司對大模型的訓練,有聲音稱,DeepSeek-R2發佈時間延后,一定程度上與無法補充足夠的H20芯片有關。

這對於英偉達來説損失更大。由於H20芯片是專門為中國特供的芯片,除了售賣給中國,在其他地區沒有市場(因為可以買到更好的H100和A100),這輪禁售反映在英偉達財報中。截至2025年4月27日的2026財年第一財季財報,英偉達計提了45億美元「與H20超額庫存和採購義務相關的費用」損失,並表示在禁令之前,2026財年第一財季H20產品的銷售額為46億美元,而隨着禁令實施,英偉達無法在第一財季獲得額外的25億美元H20收入,並預計第二財季還將損失80億美元營收。

一鯨落萬物生,或許受益於英偉達退出帶來的市場想象空間,國產芯片紛紛嶄露頭角:4月10日,在H20遭到禁售的第二天,華為在雲生態大會上宣佈昇騰920芯片已經成功研發,將於2025年9月量產上市,性能號稱可以比肩英偉達的H100芯片;寒武紀也交出了歷年來數據最好的一季報,營收11.11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猛增4230.22%,並首次實現了單季度盈利,其推出號稱「性能逼近A100」的思元590芯片也受到關注。

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長、原商湯智能產業研究院創始院長田豐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與H20發佈之初不同,當前英偉達已經制造出更加先進的芯片,「國內企業購買GPU的預算是固定的,只要有H20銷售,大家就不會去購買同等算力的國產芯片,這將導致國產GPU銷售的萎縮,長遠來看,會讓國產芯片永遠與美國相差兩代以上。只有國產GPU應用和消費變多了,開發者們才樂意使用國產產品,沒有配套軟件就無法形成生態,工具鏈層面就永遠非常羸弱,等於‘在別人的鍋爐上鍊鋼’。」

國產替代任重道遠,獲得先進芯片要更早超越H20

此次大規模、近距離與中國媒體、觀眾接觸,讓黃仁勛的目標和想法進一步被公眾所熟悉,也讓國產芯片公司能夠「更好地瞭解對手」。

《黃仁勛:英偉達之芯》作者斯蒂芬·威特在接受貝殼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英偉達的產品更新節奏快得驚人,幾乎每六個月就推出新一代產品。他們執行極其嚴格的生產周期,同時保持着高度危機感。黃仁勛始終擔憂會被競爭對手超越,正竭盡全力實現跨越式發展,這對中國的芯片廠商而言確實是艱鉅挑戰。

多位採訪對象告訴貝殼財經記者,英偉達並非只是中國芯片廠商的追趕對象,就連美國廠商也在努力。7月16日,AMD宣稱將恢復向中國供應MI308芯片,但其影響遠不如H20恢復供應引發的關注。

眾多光環之下,英偉達依然在不斷「前進」。在與阿里雲創始人王堅的對談中,黃仁勛提到了英偉達最先進的CPO(硅光子技術)方案。他表示,該技術發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至少需要二十年時間,「我們非常確定,接下來會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成就要達成,你和我接下來二十年還要辛勤工作呢。」

對於此次H20解禁,黃仁勛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英偉達可能無法全部恢復先前的庫存減計損失,但大部分資產並未永久報廢,回收率可能達不到100%,但也不會是0。」

黃仁勛也罕見吐露對國產芯片廠商兼容CUDA的寬容,「如果一個平臺與CUDA兼容,我覺得沒問題。實際上,CUDA本身就比較開放,你可以查閲CUDA的詳細版本,然后基於此開發兼容版本。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説,CUDA已經是開源的。」

若果真如此,或許可以找到一條國產芯片企業與英偉達生態共存的「共榮」之道。

「英偉達在軟件領域的護城河非常強,國內軟件開發者大多是從英偉達的技術棧成長起來的,因此通過兼容的方式先實現國產化或是可選步驟之一。但要想獲得先進的芯片,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更早超越H20。超越了H20,美國纔會考慮向我們開放比H20更先進的芯片。讓禁令失效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增強本土芯片廠商的能力。」田豐説。

記者聯繫郵箱:luoyidan@xjbnews.com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羅亦丹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趙琳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