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即時零售的戰火 燒到了短劇

2025-07-19 08:47

繼京東、美團、淘寶、拼多多在即時零售戰場上短兵相接后,短劇或將成這幾家大廠新的發力點。

近日,京東突然開始招聘多個與短劇相關的崗位,包括內容策略運營、內容運營等。並且從招聘網站顯示的信息來看,為吸引行業頂尖人才,京東為該領域核心崗位開出了45K—70K的月薪標準(20薪制),折算年薪可達90萬—140萬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京東以高達140萬的年薪招聘內容策略運營人員,充分彰顯了其藉助短劇進一步突破業務瓶頸的決心。

事實上,早在京東之前,拼多多、淘寶以及美團已經入局短劇市場。2023年12月,拼多多就開始推出「多多有好劇計劃」;同年,淘寶對品牌定製劇投入千萬元資金、超10億流量支持;美團則在品牌定製短劇方面頻頻發力,從年初到618前后,美團與快手合制的多部短劇接連上線,電商與內容的無縫銜接,令美團成為短劇界不可忽視的重要一極。

當然,京東也並非完全不做短劇,在618等促銷節點,京東也會做一些短劇營銷,只是效果一般,比如傳播較廣的「看總裁短劇,搶大額紅包雨」項目,主創在多處劇情中嵌入了「掃碼跳轉直播間」、「總裁發紅包」的促銷信息,用户可一邊看劇一邊實時跳轉直播間,這引起了「短劇二維碼是否吃相難看」的爭議熱烈討論。

其實作為當下電商零售行業的「標準配置」,淘寶、拼多多此前早已將短劇作為戰略目標,美團也頻頻用短劇營銷,京東如今也全力下場,不難看出,在這場集體性的戰略押注背后,是電商行業在流量見頂時代的生死突圍。

大廠押注短劇的三重邏輯

在短劇市場,淘寶、拼多多等電商巨頭早已先行一步,展開了激烈角逐。

而從戰略上看,拼多多采用的CPM流量分成的模式,通過推薦加權、流量分成等模式扶持精品短劇內容。拼多多上線的短劇板塊,在「多多視頻」的二級頻道中,與「直播」「關注」「推薦」並列,主打免費短劇,目標直指用户使用時長與活躍度。

阿里在短劇領域也有着深入的佈局,不過與拼多多不同,淘寶更擅長聯合爆款IP、明星、頭部廠牌、頭部達人和機構合作伙伴,做一些品牌定製劇。而根據淘寶數據顯示,短劇不僅獲客成本更低,而且拉新破圈效果顯著。比如,歐萊雅在去年「雙11」期間打造的精品短劇,播放量破億;三星春節檔短劇新客佔比超90%,帶來長線的種草價值。

很多品牌結合淘寶大促節點進行短劇前置「種草」,直接帶動成交轉化。洋河品牌於2024年春節檔合作品牌定製短劇,相聲演員孫越擔任主演,短劇、直播聯動,短劇總播放量超預期、專場直播單日GMV(商品交易總額)超310萬。

美團與淘寶的路線相似,在定製劇上頗有建樹。並且美團短劇的「美團特色」頗為顯著,題材多以美食劇、家庭劇為主,相關場景很方便植入美團促銷信息。比如前不久美團閃購的定製短劇《葬禮后我竟成大哥卧底》以德塔文短劇景氣指數周榜第五、品牌播放榜第一的成績,成為唯一躋身頭部陣營的品牌定製劇。

事實上,京東也已經通過各種方式涉足了短劇賽道。比如和短視頻平臺進行合作,來打造短劇。還有從去年上半年開始,京東在App首頁「逛」頁面的推薦信息流中也增加短劇內容,並宣佈投入10億元現金和10億流量,來吸引大量優質原創作者和機構入駐,為京東用户提供高質量的短劇。

對於京東而言,短劇可能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營銷工具,而是內容生態與電商轉化的入口。過往幾次成功嘗試,或許也給了京東在短劇賽道深耕的信心。

其實從淘寶、拼多多、美團以及京東在短劇上的戰略,不難看出其背后的邏輯。

首先就是傳統電商、本地生活正面臨「用户增長停滯 + 獲客成本高企」 雙重壓力,淘天、京東、拼多多甚至美團的獲客、留客成本越來越高。而短劇作為當前流量增長最快的內容形式,正成為電商平臺抵禦用户流失的關鍵武器。

其次,各平臺通過內容即流量的邏輯,將短劇轉化為吸引用户沉浸式停留的情感鏈接,然后通過內容即粘性的邏輯,構建差異化的用户留存策略。

還有就是短劇能夠為商品創造「沉浸式消費場景」。例如,通過內容+算法的組合拳,在短劇信息流中穿插商品推薦,實現「觀劇-種草-下單」的閉環;也可以將短劇作為本地生活服務的流量槓桿,通過場景化植入(如比價功能、團購跳轉)實現O2O閉環。

這三個邏輯相互支撐:內容營銷吸引流量,用户時長沉澱數據,數據反哺精準轉化,最終形成「內容-流量-商業」的飛輪效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電商零售平臺的短劇戰略並非追求直接盈利,而是通過提升流量效率(如降低獲客成本、提高復購率)實現間接價值,但短劇真是治療流量焦慮的良藥嗎?

靠短劇找新增量並非易事

目前,短劇已經成為一大趨勢,其中暗藏無限商機。然而,如何挖掘短劇的潛力,仍然是一個需要各大電商零售巨頭深度鑽研的課題。

短劇的核心價值在於娛樂性和敍事完整性,而電商零售的訴求是直接或間接推動銷售轉化。這種矛盾便可能導致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短劇之所以能夠吸引更多用户,主要是因為其節奏快、時長短、劇情自帶爽感,用户的娛樂意願高於購物意願,貿然植入硬廣或商品鏈接,可能會造成部分觀眾齣戲甚至引來反感;另外市場上80%的品牌短劇集中在「穿越」「逆襲」「霸總」等題材,導致用户審美疲勞,同質化使得品牌想要在市場中脫穎而出並不容易;短劇的拍攝不比傳統廣告,需要設計出較強的劇情性,而內容創作與商業目標的天然衝突便可能造成非正向反饋。

短劇用户的核心需求是娛樂,而非消費決策,這也會導致轉化鏈路存在天然障礙。

前不久《DT商業觀察》聯合第一財經發布的調研顯示,一線用户多在通勤、睡前等碎片時間觀看短劇,難以形成深度消費動機。當然,參考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短劇用户以三線以下城市(佔比65.1%),而部分電商零售平臺目標用户為一線城市高淨值人羣,這就會造成人羣畫像錯配,導致轉化效率低下。

從環節上來看,從觀看短劇到完成購買需經歷「內容吸引 - 興趣產生 - 搜索比價 - 下單」,中途流失率高。從調研來看,超6成人沒有因為短劇中的廣告植入買過東西,96.2%的男性從未下單過。一些愛看短劇的男性,他們都表示自己看短劇時,更關注劇情的走向和結果,不怎麼關心廣告植入。

圖:DT財經觀察

圖:DT財經觀察

不過相比之下,女性、90后和70后因為短劇中的廣告植入購買過相關商品或服務的比例更高。從品類來看更多是家居日用品、食品飲料、美粧個護這些「輕決策」的高頻消耗品,只要產品能滿足需求,價格合適,有人背書,人們就願意下單試試。這對主打3C的京東來説並不友好。

而根據調研,大家之所以看完短劇會購買以上品類,首先是因為「正好是我需要的」和「價格很優惠」。其次纔是因為短劇「對品牌/產品介紹清晰」、「相信短劇演員和團隊的推薦」和「評論區有留言推薦」,相當於既有可信的介紹推薦,又有一定的大眾口碑,有一定的説服力,才能讓觀眾願意買單。

當然,作為一種新的營銷渠道,短劇自帶的流量和新穎的形式都為電商零售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對於淘寶、京東、美團、拼多多來説,也需要各顯神通,拿出不一樣的玩法。

短劇差異化成「生態戰」關鍵

最近幾年,電商零售行業開始從「價格戰」 轉向 「內容戰」、「生態戰」,平臺比拼的不再是低價,而是內容生產能力與用户理解深度。

在流量見頂與用户爭奪白熱化的當下,短劇也已從「營銷工具」升級為電商零售平臺構建生態壁壘的核心戰場。淘寶、拼多多、美團、京東等巨頭通過差異化策略,重塑 「內容-流量-商業」 的競爭邏輯成了破局關鍵。

面對80%短劇集中在「霸總」、「逆襲」題材的現狀,平臺可以通過題材創新與價值觀引領突圍。例如此前淘寶推出職場勵志劇《打工吧!BOSS》,將珀萊雅產品植入「打工人逆襲」劇情,既避免低俗化又強化品牌年輕化形象。

這種獨家自制劇,整體質量較高,風格獨特,好處是可以直接為平臺帶來購買量,提高GMV,但另一方面也會限制短劇的天花板,註定難以出現大爆款。因為這種品牌定製短劇本質上是加長版的廣告,這和短劇的商業邏輯完全不同,難以將人留在自家平臺。

與之相反的是拼多多的短劇,其主打土味爽劇風,整體質量參差不齊,大多數都是小程序爽劇,爽點直接刺激,能夠快速吸引用户注意力。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直接拉動用户停留時長,增加用户粘性,還能為平臺帶來新用户的增量。

儘管免費短劇並不能直接轉化成GMV,卻能在各大電商平臺的戰爭中,間接搶奪用户的注意力,簡單來説就是「搶人」。用户在我這呆得越久,就會越少去對手那里下單。並且通過一些活動,也能夠以發優惠券的方式,帶動平臺GMV。

美團則是將短劇營銷和短劇留存做了結合。去年3月,美團在底部TAB欄「視頻」里,單獨設立了「劇場」單元,上線了大量免費短劇,也大都是二輪短劇,而在一些大促或者活動前,美團還會做一些短劇營銷。其實美團在短劇領域也有過不少出圈事件,比如去年的年度報告,將AI和短劇進行了融合;一些家庭、美食題材短劇中嵌入了美團外賣紅包、美團團購優惠券等觀劇福利,也縮短了商家優惠的營銷轉化鏈路。

相對來説,京東的高質用户羣體與短劇用户羣體有較強割裂感,今年618的短劇營銷傳播也未能得到好評,例如傳播最廣的「看總裁短劇,搶大額紅包雨」,用户可一邊看劇一邊實時跳轉直播間參與百萬紅包雨和5折秒殺,該舉動也引發網友圍繞「短劇二維碼是否吃相難看」的爭議熱烈討論。

短劇生態戰的本質,是電商平臺爭奪 「用户注意力定價權」 的終極博弈。拼多多以規模化內容統治下沉市場,淘寶以品牌定製劇收割高淨值用户,美團以場景化內容打通本地生活,對京東而言,能否在「品質基因」與「大眾內容」間找到平衡,將決定其能否在這場新戰役中突圍。

雖然這場戰爭沒有標準答案,但有一個終極法則:誰能在娛樂性與商業性之間找到最優解,在內容價值與用户價值之間建立情感共振,誰就能在短劇重塑的「人貨場」中笑到最后。未來的競爭將不僅是內容質量的比拼,更是生態協同能力、技術創新速度與用户心智佔領深度的綜合較量。

注:文/思原,文章來源:新熵(公眾號ID:baoliaohui),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億邦動力立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