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8 10:34
◎ 文 《法人》雜誌全媒體記者 王茜 見習記者 姚瑤
2024年以來,全球雲服務市場反壟斷監管持續升溫。近期發佈的《中國反壟斷執法年度報告(2024)》顯示,雲服務市場呈現高度集中和競爭激烈的特點,形成了全球性寡頭競爭與區域性差異並存的局面。美國科技巨頭在全球範圍內佔據主導地位,而中國市場被本土企業主導,體現出不同市場的獨特生態。
隨着雲服務市場集中度的攀升,頭部企業通過技術壁壘、數據壟斷等手段限制競爭現象愈發突出,這場由技術巨頭主導的壟斷與反壟斷博弈,不僅關乎市場公平,更深刻影響着全球數字經濟生態的平衡。
寡頭競爭中的反壟斷博弈
雲服務是一種通過互聯網按需提供可配置計算資源(如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和服務等)的新型信息技術服務模式,是推動全球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技術。雲服務行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資金和技術投入進行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
據瞭解,只有少數具有強大技術實力和資金實力的企業能夠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業務,形成寡頭競爭格局,地緣政治和數據主權等因素使得不同地區對雲服務的監管和要求存在差異,所以雲服務企業在不同區域形成了獨特的生態。
近日,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高景賀在接受《法人》記者採訪時表示,雲服務頭部企業具有先發的研發技術優勢,通過快速技術迭代形成「護城河」,同時捆綁雲服務與自身生態(例如微軟Azure與Office 365、亞馬遜AWS與電商物流)從而鎖定用户。同時頭部企業還利用全球性合規認證體系建立市場壁壘,其中亞馬遜AWS通過了金融領域PCI DSS Level 1認證,微軟Azure則通過了德國雲計算合規性標準目錄C5認證,而新進入者通常還需數年才能構建等效的合規體系。
據Canalys(一家全球知名的市場研究機構,專注於科技行業的市場分析和數據報告)報告顯示,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雲基礎設施服務支出達到820億美元,而前三大雲廠商(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谷歌雲)三者合計佔全球雲支出的64%。相比之下,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大陸雲基礎設施服務支出達到111億美元。分廠商來看,2024年第四季度,中國大陸雲服務市場排名前三的分別是阿里雲、華為雲和騰訊雲,合計佔據國內市場份額的71%。
高景賀分析,數據主權與地緣政治催生了雲服務的區域性差異,如歐盟的GDPR(歐盟制定的數據保護法規)、中國的網絡安全法均要求數據在境內存儲,而美國要求雲服務提供商必須應美國政府要求披露用户通信內容及相關記錄。美國2025年2月落地實施的14117號行政令則進一步限制了向中國、俄羅斯等國的數據流動,使得雲服務商需針對不同地區調整運營模式,這也導致了數據中心的管理碎片化。
「國際雲服務市場呈現寡頭壟斷與技術輸出的格局,國內雲服務市場則以政策驅動為主導。」高景賀表示,根據信通院《雲計算白皮書(2024年)》,2023年,我國雲計算市場規模達6165億元,同比增長35.5%,其中公有云市場規模4562億元,私有云市場規模為1563億元。IDC《中國專屬雲服務市場(2024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中國雲計算市場三大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的雲業務與互聯網廠商(如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軟硬件背景雲廠商(華為雲)等的雲業務呈現出不同特點。
據媒體公開報道,2024年,以天翼雲、移動雲、聯通云爲代表的運營商雲快速崛起,合計市場份額已近30%。
在北京市康達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合規委員會副主任苟博程看來,企業需要根據業務地域性(如跨境數據流動需求)和技術需求(如AI算力強度)選擇適配的雲生態,同時關注邊緣計算、綠色低碳等新興賽道。
雲服務市場打響價格戰
據央視報道,2024年,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對微軟啟動反壟斷調查,涉及該公司的雲計算、軟件許可、網絡安全產品和人工智能產品等。此前有消息稱,在對微軟競爭對手和商業夥伴進行了一年多的非正式採訪后,反壟斷執法機構制定了一份詳細的要求,要求微軟交出調查中涉雲計算等相關領域的信息。目前,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和微軟並未對此發表評論。
與國際雲服務市場相同,國內的雲服務商海也不平靜。近日,國內某雲服務供應商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雲計算可分為公有云和私有云,從國內公有云市場來看,大型雲服務企業容易造成壟斷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當雲服務企業規模較大時,採購成本和運營成本隨之降低;二是大型雲服務企業本身資金實力雄厚,在發展雲服務領域時會投入大量資金,做價格補貼。「雲服務企業面對的客户多數對價格較為敏感,當大型雲服務企業價格更低時,便更有市場優勢,這就是大型雲服務企業與中小型雲服務企業廠商的區別。所謂的壟斷,歸根結底是價格的競爭,所以與其説國內的大廠壟斷,不如説是市場中的價格戰。」該負責人表示。
公有云服務的賣點是資源和服務,而私有云的賣點則是軟件。該負責人告訴記者,幾年前,國內私有云市場的價格戰極其激烈,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型雲服務廠商爲了開拓市場,以極低的價格進行投標,甚至出現「1元投標」「0元投標」,以此獲取市場,吸引客户。直至今日,此類現象仍很常見,而這樣的價格戰對於大部分中小型私有云廠商來説是難以消化的。
《中國反壟斷執法年度報告(2024)》顯示,雲服務行業有可能存在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限制競爭等行為風險。在壟斷協議方面,雲服務行業風險行為包括利用平臺收集並且交換價格、銷量、成本、客户等敏感信息,利用技術手段進行意思聯絡,利用數據、算法、平臺規則等實現協調一致行為等。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方面,雲服務行業風險行為包括因客户是競爭對手或潛在競爭對手拒絕為其提供商品,強迫客户購買額外的商品,在服務質量、技術支持等方面針對條件相同的客户,給予不同待遇。
上述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行為在行業中並不常見,但很多客户確實存在一種擔憂:很多大型雲服務企業自身的一些市場業務,可能與客户企業存在競爭關係。「有的客户擔心購買具有競爭關係的大型雲服務企業的產品,是否存在數據安全問題,所以很多客户寧願多付費,選擇購買私有云,把數據掌握在自己手里,以確保數據安全更加可控。」該負責人表示,目前無法驗證大型雲服務企業是否真的可以獲取或交換客户信息,所以這隻算是一種潛在風險。
苟博程介紹,建設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往往需要投資超百億元,這對中小企業來説難以承擔,所以行業進入壁壘高、技術依賴性強也是壟斷的成因之一。雲服務的雙邊市場特性(用户越多→服務商能力越強→吸引更多用户)容易導致「贏家通吃」,大型雲服務企業可以通過電商生態綁定眾多中小企業,形成數據與流量閉環。
合規經營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隨着數字化轉型的加速推進,國內雲服務市場需求不斷釋放,政府、金融、醫療等行業對雲服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苟博程説,治理壟斷問題不容小覷,要從監管治理、數據合規、企業技術創新等多方面促進行業發展。
在監管治理方面,首先要完善反壟斷法律法規,進一步細化雲服務市場中壟斷行為的認定標準;其次要提升數字監管技術和手段,加強對雲服務企業的監測和分析;最后要建立健全協同監管機制,加強市場監管部門與數據管理部門的合作。苟博程認為,
還要強化數據合規治理,推行數據可移植性制度,要求雲服務商提供標準化API接口(參考歐盟《數字市場法》)。設立數據國家安全審查委員會,對跨境數據流動實施分級分類管控。鼓勵政務雲、金融雲等關鍵領域採用多雲架構,強制採購份額分配(如華為雲與運營商共建政務雲),促進生態開放。
上述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雲服務行業的價格戰是一個市場化現象,似乎難以避免,在這場商業競爭中,中小型雲服務企業需要通過提升自身技術能力,優化業務服務等方式積極應對。「例如,大型雲服務企業由於較為繁瑣的業務流程,也許無法第一時間針對客户遇到的問題給予回覆。而中小型雲服務企業,可以派出專業工程師在第一時間解決客户難題。」
苟博程認為,企業應建立反壟斷合規官制度,定期開展企業與員工數據合規培訓(如微軟「合規學院」模式)。微軟合規學院的本質是將數據合規從被動防禦轉化為主動價值創造,其技術嵌入、文化浸潤與組織協同的三維框架,為全球企業提供數字化轉型中的合規治理範式。同時,在用户協議中刪除排他性條款,採用「公平、合理、無歧視」定價原則。
「加大邊緣計算與AI原生服務研發投入,避開公有云同質化競爭也是一個重點,建議企業探索區塊鏈存證、聯邦學習等隱私計算技術,降低數據依賴風險。」苟博程認為,加強技術研發,提高服務質量和競爭力是中小型雲服務企業逆風翻盤的良方,「要注重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積極拓展市場,加強與合作伙伴的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雲服務市場的壟斷治理需要平衡創新激勵與公平競爭,通過「監管科技+生態重構」雙輪驅動。苟博程認為,企業應從被動合規轉向主動構建開放生態,在數據主權與全球化之間尋找新平衡點。「未來,隨着量子計算、AI大模型等技術的突破,雲服務競爭將進入‘算力-算法-數據’三位一體的新維度,監管框架也需持續迭代升級。」苟博程説。
責編|白 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