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9 03:01
財聯社7月19日訊(編輯 史正丞)當地時間周五,被稱為日本「芯片國家隊」的半導體制造商Rapidus舉行發佈會,宣佈旗下工廠已經開始2nm全環繞柵極(GAA)晶體管的測試晶圓原型製作,同時確認早期的2nm測試晶圓已達到預期電氣特性。
據悉,原型製作是半導體生產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旨在驗證使用新技術製造的早期測試電路是否表現可靠、高效,並達到性能目標。
Rapidus社長小池淳義介紹稱,去年12月拿到阿斯麥NXE:3800E EUV光刻機后,試點生產線於今年4月在北海道的IIM-1工廠啟動。到6月時,工廠已經接入「200台以上」的半導體設備。
雖然已經拿出原型晶片,小池淳義依然表示公司仍預期到2027年的某個時間點實現2nm工藝量產,足以顯示這家新興晶圓廠還有諸多挑戰需要克服。
作為背景,Rapidus是一家2022年剛成立的公司,由軟銀、索尼、豐田、三菱日聯等8家日本大公司合力出資,2nm芯片的生產技術則來自美國IBM。Rapidus同時獲得日本政府高達1.7萬億日元的補貼承諾,這也意味着日本政壇的風吹草動——例如本周末的參議院選舉,都會對公司的「錢景」造成影響。
Rapidus的首座工廠IIM-1於2023年9月破土動工,2024年完成潔淨室的工程並迎接半導體生產設備入駐。
比起正在衝刺年內量產2nm芯片的臺積電、三星和英特爾,Rapidus的2nm產能顯然會「晚一拍」,但對於這家成立不到3年的公司而言,首先需要證明自己能在半導體行業站得住腳。
在周五發佈的公告中,Rapidus提到了一個獨特的點——IIM-1工廠的所有前端步驟中均採取單片晶圓處理策略(即每片晶圓單獨處理、加工和檢測)。
據悉,臺積電、三星等成熟大廠會採取批量處理和單片處理相結合的製造方法,其中僅在需要高精度的關鍵步驟中才使用單片處理,例如光刻、等離子刻蝕、原子層沉積等,但氧化、清洗和退火等步驟則採用批量處理。
Rapidus介紹稱,這種處理方法能夠精確控制每個操作,方便工程師及早發現異常、迅速修正,無需等待整批完成。同時這種生產方式也能提供更多數據,用來訓練提高良率的人工智能算法。最后,這種生產方法適合在大批量和小批量生產之間切換,尤其考慮到Rapidus未來可能會為大量小型公司提供服務。
當然,這種生產方式也存在生產成本高、生產周期長、產能偏低等問題。公司承認存在這樣的情況,但也強調在提升良率、減少缺陷等方面的長期收益,會使得單片處理成為2nm及更先進製程的有效策略。
Rapidus周五確認,正在開發一套匹配IIM-1工廠2nm製程的工藝開發套件,預期將在2026年一季度向客户提供,屆時客户幾乎可以立即開始自有設計的原型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