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信用債市場韌性依舊 利差仍有壓縮空間

2025-07-18 22:26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期,銀行間信用債市場收益率伴隨利率債市場的調整有所上探。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債市仍處於做多環境中,短期波動無礙中期向好。

聚焦信用債佈局,目前仍建議對票息品種保持久期。以城投債為例,可在3年期各券內儘量多做下沉,資質偏強的產品可拉長久期至5年期。

信用債市場韌性猶存

近期權益市場整體表現向好,對債市情緒產生了一定的降温效應。尤其就信用債板塊來看,經歷了前期的快速上漲之后,在部分機構止盈情緒不斷提升的情況下,目前信用債收益率整體震盪上行。

不過,記者觀察到,信用債相比利率債更具抗跌性,尤其是中低等級品種。

「畢竟,信用債的配置力量依舊不弱。」東方證券研究所固收首席分析師齊晟稱。

可以看到,7月以來,基金、其他產品類和保險對信用債的配置需求均有所上升。就現券成交數據分析,7月1日至11日,基金淨買入信用債規模達885億元,同比增加391億元;7月7日10只科創債ETF合計募集290億元,其建倉帶來了市場對科創公司債的買入需求;其他產品類、保險淨買入信用債規模分別為313億元和152億元,同比分別增加了78億元和50億元。

顯然,「由於信用債配置需求旺盛,目前信用利差大多收窄或持平,低評級表現優於高評級。」一位券商交易員告訴記者,「事實上,基金淨買賣信用債規模通常是最靈敏的指標,與信用利差走勢具有一定相關性。若基金淨買入信用債規模保持在日均50億元以上,則有助於支撐信用利差維持低位;反之,則説明配置需求不足,信用利差很可能走擴。而7月7日至10日,基金滾動5個交易日的淨買入信用債規模達到了100億元至140億元,配置意願由此可窺一斑。」

城投債仍是熱門標的

業內專家告訴記者,對於信用利差潛在壓縮空間的判斷,可觀測信用利差距離均值-2倍標準差的位置。以中短期票據AA+等級3年期的曲線為例,如果信用利差收窄至低於均值-2倍的標準差,那麼隨后大概率會有所走擴。而反觀目前,各品種信用利差仍有小幅壓縮空間,其中,10年期品種的信用利差潛在壓縮空間相對較大。

根據某券商統計,截至7月11日,中票高評級10年期信用利差靠近均值位置,仍高於均值-1倍標準差14BP至18BP;中票高評級3年和5年期信用利差高於均值-2倍標準差5BP至12BP,城投債低評級3年期信用利差高於均值-2倍標準差8BP至10BP。

華西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郁判斷,7月供需格局對信用債比較有利,信用利差還有小幅壓縮空間。

那麼,目前都有哪些板塊更受投資機構青睞?

「城投債依然是較優選項。」前述交易員告訴記者,「短端城投債依然可作為底倉的優先選擇,可重點在3年期品種內多做下沉,關注期限利差偏厚的省份。具體而言,在優質區域中,江蘇省內的3年期城投債估值相對偏高,挖掘空間更大,適合風險偏好較低的機構;中部省份中,僅河南省內的城投債歷史上波動偏大、當前利差偏厚,部分主體可適當配置。」

「我們也建議,各機構可在3年期城投品種內多做下沉,可根據風險偏好尋找3年期左右收益偏高的個券(相比其他低風險區域可獲得10BP至20BP不等的收益增強)。」齊晟坦言,「3年期仍是估值的分水嶺。當然,對於主流機構而言,江浙板塊內的城投債仍是拉久期到5年左右的首選標的,倘若風險偏好允許,其他區域中河南省內的城投債空間較大,同樣值得關注。」

利差壓縮依舊可期

「總之,在利率債機會不明確、交易難度較大的階段,將倉位適當向信用債傾斜,順應利差壓縮的趨勢,可能仍是不錯的選擇。」興業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左大勇説,「具體到投資方面,鑑於信用利差壓縮仍有空間,則投資者可以選擇在考慮短久期下沉的基礎上,保持一部分的久期進攻性。當然,抓住機會的同時也需要防範因個券流動性偏弱而產生的超調風險。綜上,在同時考慮收益和操作穩健的基礎上,建議一方面繼續持有中短期限的下沉類型信用債,另一方面靈活地進行拉長久期波段交易操作——主要聚焦高等級信用債。」

多位受訪的券商部門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當前行情輪動和供需錯配的邏輯仍存,7月長端信用債依舊處於做多「窗口期」。

「7月債市或呈震盪偏強格局,同時疊加跨季后理財規模的修復、ETF擴容等助推基金規模增長,信用債的需求或進一步改善,這也意味着目前信用債仍具性價比,中短端信用利差大概率將維持低位震盪,同時在行情輪動和供需錯配的影響下,長端信用利差的下行空間可能打開。」申萬宏源固收首席分析師黃偉平建議,「由此,聚焦信用債佈局,2年至3年期中短端的下沉策略依舊相對穩健,同時建議各機構積極挖掘3年至5年期(尤其是4年至5年期,騎乘收益更高、持有收益率保護空間更足)中高等級信用債的投資價值。對於5年期以上的超長端信用債,7月同樣是做多窗口期,疊加信用債ETF擴容下的搶籌行情依舊,各機構可以結合自身負債端穩定性和風險偏好的情況,關注長端信用債的參與機會,關注信用債ETF擴容背景下的策略機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