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10萬億之后,銀行風投投向「大海」

2025-07-18 19:21

  近年,銀行機構、VC/PE不約而同將目光投向「大海」。

  自然資源部發布《2025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顯示,2024年涉海企業IPO融資規模達114億元,佔全部IPO企業融資總額的17.0%。截至今日收盤,海洋經濟指數(932056)年內漲超17%。

  資本市場看好海洋經濟背后,是頻吹的「政策東風」和潛力巨大的商業化機遇。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深海科技」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與商業航天、低空經濟並列;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

  海洋經濟站上國家戰略風口。2024年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歷史性突破10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5.9%,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8%。上海、天津、深圳、廣州、青島等城市先后提出要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會議還明確加大財政、金融政策支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海洋經濟,推動海洋產業與金融深度融合。但長期以來,海洋產業存在周期長、風險大、收益不確定等特徵,商業金融在涉海領域的參與度較低。

  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認為,今年以來,各地紛紛發力「海洋+金融」,以打通金融資源與海洋產業的對接通道  例如,近日深圳成立「深圳市海洋金融聯盟」;6月全國首家海洋藍色金融平臺在江蘇上線;3月,青島印發銀行業保險業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信貸資金進入萬億海洋市場

  「我們公司的目標是成為‘海上特斯拉’。」近期一次融資路演中,深圳市鋭深科技有限公司向投資人介紹,「我們的融資計劃是5000萬元,其中1000萬用來項目建設,1250萬元用作研發投入,其余用來市場推廣、團隊優化及流動資金。」該企業從事船舶鋰電池系統及其配套產品生產、研發、銷售等。

  隨着新能源應用領域的推廣,近年我國電動船舶發展勢頭迅猛。路演提問環節,投資人問鋭深科技,「寧德時代等龍頭企業也關注到了這一行業,你們怎麼辦?你們的競爭壁壘和護城河在哪里?」

  這一疑問背后,也能體現出涉海中小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融資難題。涉海企業普遍缺少「定價錨」,如海域使用權、海洋知識產權、船舶訂單等流動性資產評估標準化不足,大多銀行也尚未形成標準化評估體系。

此外,長期以來,信貸市場對海洋產業的資金支持主要來自政策性銀行,如在深圳地區,僅國開行深圳市分行涉海融資余額便超過300億元,覆蓋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海洋高端裝備製造、綠色航運、「一帶一路」等多個領域。

因此,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收益不確定的海洋產業讓商業銀行們「慎之又慎」。

  但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商業銀行也在積極開拓海洋經濟業務。首先,一些商業銀行成立專門業務條線、部門、特色支行等負責海洋金融業務。

  如青島銀行總行於2021年設立了藍色金融部,專職負責海洋金融產業的推動與發展;建設銀行深圳市分行於2023年6月揭牌成立海洋漁業支行,定位為深圳市分行海洋產業專營金融機構,此前還設立300億元海洋板塊專屬授信額度……

  產品服務方面,供應鏈金融成大多銀行服務涉海中小企業的主要工具。如中國農業銀行深圳市分行的「產業鏈貸」,以產業鏈上下游小微企業及共同借款人的行內外數據為依據,以信用方式發放貸款,無需核心企業提供增信措施;再如深圳建行提出的海洋漁業供應鏈金融解決方案。

  AIC的擴容也將為海洋產業帶來中長期資金支持。記者瞭解到,農銀資本、工銀資本聯合深投控等在深落地的AIC基金均將海洋產業作為重點投資領域之一。今年7月,深圳深投控千帆企航科創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基金規模20億元)、深圳深投控工融科創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基金規模20億元)已完成工商登記註冊。

  此外,藍色債券也是一種支持海洋及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創新金融工具,此前中國銀行、農業銀行聯合發行粵港澳大灣區首單5億元藍色債券,定向支持海洋生態保護與產業升級。據統計,截至2025年2月,我國共發行貼標藍色債券28只,發行規模為168億元,按照發行規模加權計算的平均票面利率為2.91%。

  企業期待股權類資金注入

除銀行信貸資金外,受訪企業更期待股權類資金的注入。「因為這類資金可以更深度參與公司經營,對我們公司后續長期發展有積極作用。另外通過股權投資機構對企業的背書,對我們企業品牌宣傳等認可度方面也有戰略意義。」瀚海華帆清洗機器人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初期計劃融資500萬元。」

儘管企業期待股權資金支持,但拉長時間線來看,國內海洋產業融資市場活躍度還有待提升。自2020年以來,相關領域僅發生約600起融資事件,約佔全國投融資總數的1%。

  相關研究分析稱,海洋經濟產業日益壯大,但投融資活動相對較少的主要原因是海洋產業存在高風險、高投入等特點,參與主體普遍為國企及其附屬單位,市場化動力不足。

  但傳統海洋產業正加速向智能化、精準化升級,海洋電子、水下機器人、智能平臺等新賽道正吸引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關注。

  如國信弘盛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相關人士介紹,國信弘盛已投海洋產業項目合計10個,累計在海洋產業投資4.3億元,投資的中海達衞星導航、鋼研高納、隆基股份的業績回報均超過5倍,投資的亞星錨鏈已成為船舶錨鏈的全球頭部企業之一。

  除股權投資市場外,各地也紛紛出臺海洋經濟規劃,加大對海洋產業的投資力度。如廣東省強調堅持優舊育新、三產聯動,「點名」海洋牧場、船舶與海工裝備、海洋新能源、現代航運等多個產業。浙江省則明確,2025年要力爭實現海洋經濟領域項目投資2200億元以上,其中包括力爭推進強港重大項目120個、投資600億元以上。

  「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銀行、保險等各金融機構提供的助力。資本市場服務方面,金融機構可為海洋企業提供融資、上市保薦、定增、發債等全方位金融服務;企業運營服務商,各金融機構體系都擁有專業的金融服務團隊,可為海洋企業提供專業的法律、財務、税務諮詢服務;業務支持服務方面,金融機構能為海洋企業提供各地的產業資訊及業務對接等。」國信弘盛相關人士表示。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