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8 17:15
7月18日,近年來,全球能源結構加速轉型,清潔能源的興起被視為未來發展的主旋律。然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重返政壇后,提出一系列支持煤炭產業的政策舉措,打破了這一轉型節奏的線性預期。OEXN觀察表示,這一「煤炭復甦」趨勢正引發市場對美國能源政策走向及其全球影響的廣泛關注。
一場「復甦」:從退役叫停到政策扶持
自2025年初以來,特朗普政府頻頻推出支持傳統能源的行政命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4月簽署的《重振美麗清潔煤炭工業行政命令》,明確提出「必須擴大包括煤炭在內的國內能源生產」。 OEXN表示,該政策不僅叫停了多家計劃關閉的煤電廠,還重新放寬聯邦土地上的採煤許可限制,標誌着煤炭正被重新納入國家能源戰略的核心位置。
這一系列舉措試圖讓煤炭產業「重回舞臺中央」。目前,美國煤炭在發電結構中的比重已不足20%,但若政策持續傾斜,該比例可能出現回升趨勢。特朗普政府的表態也相當明確——「讓礦工重返崗位」,這一政治承諾不僅面向能源產業,也呼應了部分中部地區對就業與經濟復甦的期待。
更進一步,美國能源部宣佈將其貸款計劃辦公室的資金總額提升至2000億美元,涵蓋煤炭技術、礦產開發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與此同時,已於拜登任期內被解散的國家煤炭委員會(NCC)也被重新授權運作,顯示出聯邦政府在政策資源層面向煤炭傾斜的態度日益明確。
數據背后的警訊:污染與健康代價
在OEXN看來,這場「煤炭復甦」的背后也伴隨着不可忽視的代價。根據非營利機構Ember的數據,燃煤發電佔全球碳排放的41%,同時釋放出大量甲烷等温室氣體,是全球變暖的重要推手。
更令人警醒的是,一項2023年發佈的研究表示,在1999至2020年間,美國燃煤電廠所致空氣污染,可能導致約46萬名老年醫保羣體過早死亡。這一數據揭示了煤炭使用對公共健康的深遠影響,也使得「復興煤炭」不再是一個純粹的經濟議題。
煤炭的高污染特性已成為其「被替代」的根本原因。在全球範圍內,OECD國家自2007年至2024年間,煤炭發電已平均下降52%,而太陽能與風能則迅速崛起。美國自身的煤電比重也已在2008年至2023年間下滑逾50%。當前政策的逆轉,意味着過去15年的努力正面臨停滯甚至倒退的風險。
利益博弈:聯邦與地方之間的政策碰撞
特朗普的能源戰略與拜登政府存在根本分歧。前者強調能源獨立、傳統能源安全與產業復興,后者則主張通過綠色能源推動長期可持續發展。OEXN表示,這種分歧正在引發政策層面的碰撞。例如,拜登政府原計劃在2030年前關閉密歇根湖畔的JH坎貝爾煤電廠與伊利湖畔門羅電站,但特朗普政府已要求延迟關閉,試圖維持煤電作為「調峰與保障」電源的角色。然而,這些決策也迅速遭到環保組織、電網運營商及部分州政府的法律挑戰。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NRDC)氣候與能源政策主管羅伯特·魯思表示:「我們應讓更多清潔、穩定且價格合理的電力接入電網。繼續運行老舊煤電廠不僅成本高,還會帶來環境與健康問題,這既無必要,也可能違法。」
市場趨勢:政策衝擊下的多元路徑
儘管聯邦政策釋放出強烈的「煤炭復興」信號,但OEXN認為,市場並不會因短期政治波動而徹底改變趨勢。多個州政府仍在堅定推進可再生能源轉型,太陽能、風能、儲能等清潔技術持續進步,並獲得大量私人資本與機構投資者青睞。
此外,從全球視角來看,投資者愈發關注ESG標準與長期碳足跡管理,這也對美國能源企業構成越來越多的外部壓力。在這種背景下,哪怕政策一時回擺,企業戰略與資本市場的走向仍將推動能源結構向低碳、高效、多元化方向演進。
結語:政策反覆與市場慣性之間的張力
美國當前的煤炭政策轉向,體現出政治與經濟利益間的複雜博弈。短期來看,這可能提升煤炭供應、穩定部分地區就業,並滿足一定的能源安全訴求。但從中長期看,過度依賴高碳能源將加劇環保與國際聲譽風險,也可能導致美國在全球低碳轉型進程中落於人后。未來能源格局的演變,將不僅僅由白宮的行政命令決定,更取決於市場力量、技術進步、州級政策執行力以及全球氣候治理的共同作用。在這一複雜的系統中,OEXN呼籲市場參與者保持理性判斷,既不盲目樂觀,也不輕易悲觀——真正值得關注的,是結構性趨勢,而非階段性波動。
責任編輯: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