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英皇166億債務危局:港娛教父的地產豪賭敗局

2025-07-18 17:36

  當審計機構德勤在英皇國際(HK.00163)2024/25財年報告上,罕見地蓋上「持續經營能力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刺眼警示時,楊受成這位縱橫香港政商娛三界半個多世紀的「娛樂教父」,正面臨其傳奇生涯中最嚴峻的挑戰。高達166億港元的銀行借貸逾期,如同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於這家曾風光無限的多元化集團頭頂。賬面上僅存的6.39億港元現金,在洶涌的債務洪流面前,顯得蒼白而無力。

  股價暴跌至0.201港元,市值自高點蒸發98%—— 冰冷的數字勾勒出一場殘酷的清算。這不僅僅是英皇國際這家上市公司的財務危機,更是其靈魂人物楊受成,從街頭鍾錶匠到娛樂大亨,最終在時代鉅變與自身豪賭中,深陷債務泥潭的跌宕人生的最新一章。曾經星光熠熠的英皇帝國,如今正被鉅額債務的陰影籠罩,其背后折射的,是香港傳統「地產驅動+娛樂輸血」商業模式的深刻困境,以及過度槓桿化擴張在逆周期中的致命反噬。

帝國崛起與崩塌 鍾錶匠的豪賭與代價

  楊受成的創業史堪稱香港商業傳奇的經典劇本。1943年出生於廣東潮州移民家庭的他,在父親鍾錶修理鋪里開啟商業啓蒙。1964年,他拿着父親借來的20萬港元,在九龍彌敦道開設「天文臺錶行」,兩年后拿下勞力士與歐米茄代理權,為日后商業帝國打下根基。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1973年。受富豪朋友圈鄭裕彤、劉鑾雄等人影響,楊受成將鍾錶珠寶業務與物業整合,以「好世界投資」之名上市。他隨即從李嘉誠手中購入香港司徒拔道黃金地塊,開發豪宅轉手淨賺千萬。

  這次成功讓他深陷地產豪賭不能自拔,信奉 「有兩塊錢做十塊錢生意」的槓桿哲學。

  1983年香港港元危機爆發,過度擴張的楊受成嚐到苦果。匯豐銀行清盤接收了他幾乎全部資產,從億萬富翁一夜之間淪落到僅剩「一隻手錶、一套衣服、一副眼鏡」。這段刻骨銘心的失敗成為他商業生涯的「成人禮」。

  1990年代,從中東炒外匯賺取第一桶金后,楊受成捲土重來。他成立英皇國際集團,將業務拓展至地產、金融、娛樂、鍾錶珠寶等七大領域,旗下7家公司相繼上市。

  他尤其看重娛樂產業的政治與經濟雙重價值,通過英皇娛樂培養出謝霆鋒、容祖兒等巨星,並投資《紅海行動》《長津湖》等主旋律電影,構建起橫跨政商娛的龐大網絡。

  2025年7月,82歲的楊受成遭遇了比1983年更兇險的危機。英皇國際財報顯示:公司已連續6年虧損,累計虧損138億港元;166億港元銀行借款逾期;股價暴跌至0.201港元,市值較高點蒸發98%。審計機構德勤罕見出具「非標報告」,直言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疑。

危機根源與出路 地產依賴的致命陷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英皇危機的種子早已埋下。財務數據顯示,英皇國際約80%資產集中於香港黃金地段商業地產,這種看似穩健的佈局在市場劇變時成為致命傷。

  2020年起,香港樓市進入深度調整周期,住宅價格較2021年峰值下跌23%,商業地產更遭遇毀滅性打擊:中環甲級寫字樓空置率攀升至12.3%,租金較高點暴跌38%。英皇集團中心作為核心資產,空置率竟高達40%,租金收入同比下滑28%。

  楊受成與許家印的深度捆綁加速了危機爆發。2014年,恆大斥資9.5億港元收購英皇旗下新傳媒74.99%股權,雙方進入「蜜月期」。英皇緊隨恆大在內地及香港大舉投資地產項目,當內地房地產遭遇寒冬,這些投資多數被套牢。

  更令人錯愕的是決策層的誤判。2023年,當影視業務因影院破產清算陷入困境時(英皇娛藝影院因1.8億港元淨負債倒閉),英皇卻斥資近50億港元逆勢加倉地產;2024年再以19億港元購入中環公寓,結果出租率不足40%,租金收入連貸款利息都無法覆蓋。

  面對債務海嘯,英皇啟動「割肉求生」模式:維港峰商鋪從2.4億港元腰斬至9288萬港元拋售;倫敦牛津街寫字樓以1.1億英鎊「骨折價」出手;計劃2025年出售觀塘創紀之城5期等物業套現。但在市場冰凍期,這些資產實際成交價可能再縮水30%。

  娛樂板塊的救場努力更像是悲壯的姿態。儘管謝霆鋒重啟全球巡演,容祖兒瘋狂接商演,Twins成綜藝「勞模」,但現實冰冷:娛樂業務僅佔集團總收入5-15%,160億債務相當於娛樂板塊數年利潤總和。有業內人士計算,即便每場演出淨賺5000萬,也需332場才能填平債務——還不算每天滾動的利息。

  資本市場用腳投票給出判斷:英皇國際股價跌至0.201港元,市值僅剩11億港元,較巔峰期蒸發98%。這組數字背后,是香港傳統「地產+娛樂」商業模式的黃昏,也是槓桿遊戲終結的警示碑。

  本文創作藉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場數據和行業信息,結合輔助觀點分析和撰寫成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