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8 16:43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翠鳥資本
文|翠鳥資本
6月16日,港交所信息顯示,繼泡泡瑪特、蜜雪冰城、衞龍等豫籍消費品牌完成港股登陸后,源自河南安陽的火鍋品牌——巴奴國際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巴奴」)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衝刺資本市場,此次IPO由中金公司及招銀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
採用直營模式的巴奴,在整個連鎖火鍋行業中,門店規模並不突出,當前其門店數量為145家。
2022-2024年,巴奴營業收入分別為14.33億元、21.12億元和23.07億元;淨利潤分別為-519萬元、1.02億元和1.23億元。
還有一個矛盾的現象:一邊是「品質火鍋第一品牌」的自我定位,2024年以3.1%的市佔率穩居人均120元以上品質火鍋賽道榜首;另一邊則是78.6%的門店扎堆二線及以下城市,客單價從2022年147元降至2025年一季度138元的現實。
2025年1月,巴奴向股東宣派股息7000萬元,按杜中兵夫婦83.38% 的持股比例計算,二人分得超5800萬元。這一動作發生在遞交上市申請前5個月,彼時公司2024年淨利潤僅1.23億元,分紅金額佔比高達56.9%。
在火鍋行業「閉店多於開店」的馬太效應下,巴奴的IPO之路,更像是一場「品質神話與市場規模能否兼得」的博弈。
品質定位與市場選擇的錯位
巴奴在招股書中反覆強調,其與傳統火鍋的差異在於「食材選用、健康標準及整體用餐體驗」,並引用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定義,將自己歸入「品質火鍋」陣營——這一細分市場的核心特徵是客單價120元以上。
從數據看,巴奴確實達標:2022-2024年客單價分別為147元、150元、142元,即使 2025年一季度該數字降至138元,也仍高於120元的門檻。
招股書中稱,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以收入計,巴奴在2024年中國火鍋市場排名第三,市場份額約為0.4%;在中國品質火鍋市場中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約為3.1%。
但「品質火鍋第一名」巴奴的市場選擇卻呈現另一幅圖景:截至 2025年3月31日,巴奴144家直營店中,僅30家位於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佔比不足21%;此外81家位於二線城市,33家位於三線及以下城市,這樣的佈局頗有點 「既下沉又不深沉」的獨特佈局,與品質火鍋通常聚焦一線城市的印象形成反差。
2024年,火鍋行業整體客單價呈下行趨勢,海底撈從2023年99.1元降至97.5元,呷哺呷哺旗下高端品牌湊湊更從142.3元跌至123.5元,均通過降價適應市場。巴奴雖未大幅調價,但通過「蔬菜月月新」、「三格鍋拆分」等策略變相降低消費門檻,反映出其高定位在非一線市場的適應性壓力。2024年同店銷售額同比下滑9.9%,儘管2025年一季度翻檯率回升至3.7次/天,但一線城市門店經營利潤率(20.7%)仍低於二線及以下城市(24.5%),暗示品質溢價在低線市場難以充分兑現。
可以説,巴奴的「品質火鍋」定位與市場選擇存在結構性錯位:高客單價在非一線市場面臨消費能力制約,而下沉市場的成本效率優勢又因供應鏈問題被稀釋。如何在堅守品質與適應市場間找到平衡,將成為其IPO后能否持續領跑品質賽道的關鍵。
套現式分紅與品控危機的信任裂痕
巴奴的股權結構呈現出典型的家族控制特徵。
招股書顯示,創始人杜中兵與其配偶韓艷麗通過兩家公司合計控制83.38%的投票權,外部股東中僅番茄資本持股7.95%,微光創投持股不足1%。這種高度集中的股權結構,在決策效率上具備優勢,但也引發了對公司治理的擔憂。
最受爭議的是 IPO 前的 「突擊分紅」。
2025年1月,巴奴向股東宣派股息7000萬元,按杜中兵夫婦83.38% 的持股比例計算,二人分得超5800萬元。這一動作發生在遞交上市申請前5個月,彼時公司2024年淨利潤僅1.23億元,分紅金額佔比高達56.9%。
對比同行,海底撈2024年淨利潤47.1億元,分紅率為30%;呷哺呷哺在虧損狀態下則暫停分紅。在擴張關鍵期大額分紅,巴奴此舉被質疑為「套現式分紅」,加劇了市場對其資金鍊健康度的擔憂。
「服務不是巴奴的特色,毛肚和菌湯纔是」——巴奴這句喊了十年的口號,卻正在逐漸被一系列品質爭議所侵蝕。
2023年,巴奴主推的「富硒土豆」被曝硒含量僅為宣傳值的 1/10,第三方檢測機構的數據顯示,其實際硒含量為0.0078mg/kg,遠低於其宣稱的0.09mg/kg,甚至低於國家標準0.015mg/kg。儘管巴奴解釋為「加工浸泡導致流失」並下架產品,但消費者對其「產品主義」的信任已出現裂痕。
更致命的是,同年9月,巴奴子品牌 「超島自選火鍋」的羊肉卷被檢出鴨肉成分,儘管涉事門店被罰款 44.8 萬元,但該子品牌由杜中兵之子杜夯運營,食材由巴奴中央廚房統一配送,無疑讓「母公司品控失職」的標籤難以撕除。最終,巴奴賠付消費者 835.4 萬元,並關閉所有超島門店,但品牌形象已嚴重受損。
2025年3月,巴奴創始人杜中兵的言論又進一步放大了信任危機。在一場直播中杜中兵稱, 「月薪5000 就不要吃火鍋,吃麻辣燙就好了」,儘管事后其澄清為「斷章取義」,但「階層消費」的標籤已牢牢貼在巴奴身上。
有數據顯示,該事件發生后,巴奴Z世代消費者佔比從35%降至22%,社交媒體上「巴奴嫌貧愛富」的話題閲讀量超5億次,其品牌形象遭受重創。如何在IPO后平衡家族控制與現代化治理、修復「產品主義」人設,將成為其能否贏得資本市場信任的關鍵。
擴張計劃與供應鏈能力的匹配難題
支撐巴奴「品質神話」的,是其重金打造的「第三代供應鏈」體系。
根據招股書,該體系包含5大集倉儲物流於一體的綜合性中央廚房(河南新鄉、河北廊坊、江蘇無錫、廣東東莞、雲南昆明),雖然巴奴強調,其通過數字化賦能實現了「日配+全程冷鏈」的供應能力,然而,由於實際因門店分散或數量少,導致其跨區域物流成本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不少。
2024年,巴奴物流費用佔營收比重達4.8%,而海底撈則憑藉1368家門店的規模效應,其物流相關成本僅佔供應鏈總成本的30%(約合營收的2.3%)。儘管巴奴通過中央廚房實現了食材「當天不隔夜」的承諾,但高企的物流成本直接壓縮了利潤空間——2024年巴奴淨利潤率5.3%,不足海底撈(11.01%)的一半。
為破解供應鏈覆蓋不足的難題,巴奴計劃在河南、陝西、湖北等6省建設衞星倉,單倉投資400-500萬元,總預算2.3億元。然而,這一經濟模型要求單倉覆蓋30-50家門店,而目前江蘇僅12家門店、東莞尚未佈局,衞星倉的提前建設可能加劇短期成本負擔。招股書顯示,2024年巴奴單店年均營收1591萬元,僅為海底撈(3123萬元)的51%,供應鏈的固定投入難以被規模攤薄。
巴奴堅持直營以保障品質,但門店擴張速度顯著滯后於供應鏈投入。2024年其145家門店創造23.07億元營收,而海底撈以近10倍的門店規模(1368家)實現427.5億元營收。儘管巴奴計劃未來三年新增177家門店,但當前年均24家的擴張速度仍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這種「重資產、慢擴張」的模式,將導致其供應鏈效率優勢難以充分釋放。
結語
巴奴的IPO之路,折射出中高端餐飲品牌在品質與規模間的普遍困境。
其「產品主義」理念支撐了差異化定位,但市場佈局的錯位、股權集中下的治理隱患、供應鏈擴張的成本陷阱,共同構成增長悖論。在消費理性化、行業加速整合的背景下,巴奴需要證明的不僅是「品質能打」,更是「模式可持續」。
從河南安陽的第一家店到港交所的上市申請,24年的發展讓巴奴站在了新起點。但資本市場的認可從不依賴口號,而是取決於能否在二三線市場平衡價格與品質、用治理透明化解股權集中爭議、讓供應鏈投入轉化為規模優勢。
這場關於「小而美」與「大而強」的抉擇,將決定巴奴能否真正成為火鍋行業的「品質標杆」,而非又一個曇花一現的資本故事。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