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印尼獲美國較低關税 交易式外交達成「不良先例」?

2025-07-18 11:15

轉自:澎湃新聞

  印尼在美國 「對等關税」新緩衝期8月1日前完成談判,成為英國、越南之后又一代表國家。美國總統特朗普和印尼總統普拉博沃通過電話會談達成的這一協議,令印尼各界有喜有憂,對全球貿易格局的影響也引發爭議。

  據新華社報道,特朗普15日在「真實社交」上宣佈,美國將對所有進口印尼商品徵收19%的關税,而美國對印尼的出口將享受免關税和非關税壁壘待遇。印尼還承諾購買價值150億美元的美國能源、價值45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以及50架波音飛機。

  特朗普強調,這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議」讓印尼這個有2.8億人口的國家「首次向美國開放整個市場」,尤其對美國的種子商、農民和漁民有利。特朗普還邀請普拉博沃訪美。普拉博沃16日迴應説,預計會在9月或10月訪美會晤特朗普,並強調該貿易協議是「印尼的一項外交勝利」。

  在印尼商界,各方對關税的感受不一。澳大利亞布里斯班City Index高級市場分析師馬特·辛普森(Matt Simpson)分析稱,印尼的鞋類和紡織品等非石油出口可能會面臨一些挑戰,但能源和農業部門可能會從中受益。有經濟學者指出,鑑於中國仍是印尼最大的貿易伙伴,印尼經濟仍可能感受到美國對華加徵關税的影響。

  也有分析認為,印尼對美談判可能樹立不良先例,危及印尼與其他經濟體和共同市場的未來談判。目前,主要亞洲貿易國家正在密切關注美國和印尼的協議,以此謀劃下一步的談判走向。

政治收益大於經濟收益?

  在特朗普7月7日致信多國的關税名單中,印尼面臨的關税數字是32%。19%的最新關税數字意味着,在特朗普政府目前的貿易框架下,美國對東盟國家徵收的關税中,除新加坡(10%)外,印尼税率最低。16日,該國股市最高上漲了0.7%。

  據亞洲新聞臺(CNA)報道,普拉博沃16日稱協議「互利共贏」。他對媒體表示:「我已經計算過一切。對我而言,重要的是我的人民。重要的是我必須保護我的工人。」普拉博沃還説,印尼只從美國採購真正有需要的產品。比如,印尼不生產小麥和大豆,這正是美國產品可滿足的需求,採購波音飛機則可用於提升國家航空公司鷹航的發展。

  印尼寶石銀行經濟學家喬蘇亞·帕爾德德(Josua Pardede)對新加坡《海峽時報》分析説,協議涉及金額巨大,有關承諾可能會階段性實施,並和印尼長期的基礎設施和航空發展目標相契合。

  「但這些協議是否真正惠及印尼,將取決於它們如何創造就業、提升生產力,以及印尼如何將這些承諾與本國政策目標相結合。仔細的談判與執行將是確保利益最大化且與所付出財政成本相匹配的關鍵。」喬蘇亞·帕爾德德説。

  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的數據,2024年印尼在美國主要貿易伙伴中排名第24位,雙邊商品貿易額達383億美元。同年,美國對印尼的貿易逆差為179億美元。分析提到,印尼對美國的主要出口產品包括棕櫚油、咖啡、可可、紡織品和半導體,儘管此次關税削減有望促進這些商品的出口,但印尼仍面臨多元化出口結構、減少對原材料依賴的挑戰。

  印尼長絲與纖維製造商協會(Apsyfi)主席雷德瑪·吉塔·維拉瓦斯塔表示,與競爭對手相比,印尼目前的處境明顯更有利。兩大成衣生產國越南和孟加拉國目前面臨的美國關税分別約為20%和35%,這使印尼在美國市場上具有一定優勢。

  但在水產界,隨着美國結束對印尼水產品長達多年的零關税待遇,印尼漁業出口商正準備應對利潤空間收緊的局面。「對我們來説,這不是從32%降到19%,而是從0%升到19%。即使是10%,我們已經很難支撐了。」印尼水產加工與營銷企業協會(AP5I)主席布迪·維博沃16日在一場線上簡報會上表示。

  印尼西爪哇阿赫馬德·亞尼將軍大學副教授約哈內斯·蘇萊曼(Yohanes Sulaiman)表示,美國要求印尼購買波音飛機的計劃值得關注,尤其考慮到印尼的國家航空公司鷹航仍面臨財務困境,幾乎不具備大規模採購能力。

  兩國協議中的能源部分也引發質疑。儘管印尼確實進口液化石油氣等燃料,但分析人士指出,150億美元的能源採購承諾與政府減少對化石能源依賴、推進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印尼學者西瓦格·達爾馬·內加拉(Siwage Dharma Negara)認為,這可能為印尼帶來財政壓力和政策矛盾。

  分析人士還批評印尼削弱了協議中有關「本地化生產」的要求。雅加達國立發展大學經濟與公共政策講師阿赫馬德·努爾·希達亞特(Achmad Nur Hidayat )對CNA表示:「我們製造業已在受苦,如果取消該要求,情況只會更糟。」他認為,這會令韓國電子巨頭三星和中國手機制造商OPPO等為遵守規定投入數十億美元的公司不滿。

  與美國近期達成的其他協議類似,外界仍不清楚美印尼協議的細節,比如尤其與產業鏈、供應鏈、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有關的印尼礦場問題。

  在宣佈協議的當天晚些時候,特朗普告訴記者:「印尼擁有極具價值的稀土及其他各類礦產。正如你們所瞭解的,該國的一大特色是出產高品質銅,我們也會用到這些銅。」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分析説,特朗普最近威脅要自8月1日起對所有進口銅徵收50%的關税,而印尼則有可能因達成協議而面臨較低的關税。地緣政治風險諮詢公司APCO的經濟安全政策高級總監、特朗普第一任期白宮官員喬納森·朗(Jonathan Lang)對《日經新聞》分析説,特朗普對印尼銅資源的關注,可能意味着關鍵礦產的作用是達成協議的一個重要因素。

  印尼一直從澳大利亞和加拿大進口小麥,從美國和阿根廷進口大豆。印尼帕爾瑪迪娜大學經濟學者維亞揚託·薩米林(Wijayanto Samirin)認為,「我們確實需要這些產品,只是進口來源不同而已,所以這不會影響我們整體的貿易平衡。」印尼還可從更便宜的美國產品中受益,尤其是支持國防、通信及製造業所需的技術與機械設備。

  加州波莫納學院經濟學教授斯蒂芬·馬克斯(Stephen Marks)則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協議對印尼來説「更多的是政治收益,而非經濟收益」。「就整體貿易而言,美國是印尼的重要出口市場,但還不及印尼與部分亞洲貿易伙伴的關係密切。」

  喬蘇亞·帕爾德德分析説,這可被視作印尼總統外交策略的一次勝利。「這種來自全球領導人的直接肯定,凸顯了普拉博沃總統處理複雜國際關係的能力,並向國內外利益相關者傳遞出其權威與可信度。」西瓦格·達爾馬·內加拉則分析説,特朗普公開確認與普拉博沃直接達成協議,凸顯兩位領導人偏好以個人關係為基礎的交易式外交風格。

協議將引起連鎖反應

  智庫「經濟改革中心」(CORE)經濟學家尤素福·倫迪·馬尼萊特(Yusuf Rendy Manilet)認為,特朗普迄今為止的關税決定「主觀且隨意」,「每個國家都將尋求多元化市場,尋找更可靠的貿易伙伴。」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和印尼的協議成了新一輪國際貿易洗牌的參照物,印尼也無法僅僅停留在和美國達成協議上。自2016年7月以來,印尼和歐盟長達9年的貿易談判陷入拉鋸,十余輪談判之下仍在細節上博弈。在特朗普政策不斷變化的背景下,7月13日,歐盟與印尼宣佈達成政治協議,以推進《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CEPA)。

  歐盟一直以來批評印尼旨在保護國內產業的「本地化生產要求」政策,歐洲汽車製造商認為這會阻礙其產品在印尼的銷售競爭力。4月,普拉博沃表示印尼願在「本地化生產要求」上「保持彈性」和「務實」,並承認印尼尚無能力在國內生產某些產品。

  印尼則反對歐盟的反毀林法,后者要求印尼出口商證明其棕櫚油、木材或其他農產品不破壞森林。不過,歐盟的態度似乎有所軟化,簡化了企業遵守反毀林法的程序。

  歐盟是印尼第五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310億美元,印尼擁有90億美元貿易順差。歐盟成員國2023年在印尼的投資額達291億美元。然而,印尼僅為歐盟的第33大貿易伙伴。印尼學者阿赫馬德·努爾·希達亞特對CNA表示:「美國威脅對歐盟商品徵收30%關税,因此歐盟必須為其產品尋找新市場,而印尼作為潛在市場規模巨大。」

  印尼也謀求加速與歐亞經濟聯盟(EAEU,包括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等5個國家)及南方共同市場(包括巴西和阿根廷等南美六國)的經濟夥伴關係談判。

  巴查查蘭大學(Padjadjaran University)國際關係副教授特烏庫·雷扎西亞(Teuku Rezasyah)向CNA 表示:「特朗普關税的唯一好處是,它讓各國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並讓它們擱置分歧。」

  阿赫瑪德·努爾·希達亞特則擔心,印尼對美談判可能樹立不良先例。如果印尼在談判中不斷后退,可能危及其與歐亞經濟聯盟及南方共同市場的未來談判,這些組織也可能提出類似要求,要求印尼對其產品實施零關税、消除貿易壁壘。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學者穆罕默德·哈比卜·阿比揚·扎克萬(Muhammad Habib Abiyan Dzakwan)對《海峽時報》表示,「我最擔心的是這種非同尋常的安排會影響印尼與東盟鄰國及自由貿易協議夥伴的關係。」比如,中國作為印尼最大的貿易伙伴和主要投資國之一,可能會對雅加達日益向美國靠攏的經濟舉措產生疑慮。

  BBC也認為,新協議規定,任何被美國課以更高關税的第三方國家經由印尼對美出口商品,將徵收19%再加美國對該第三國徵收的關税。這一安排雖然沒有點名中國,但考慮到中國是印尼的第一大貿易伙伴,而且印尼常年被美國指責為中國商品的中轉站,貿易協定勢必會影響三國間貿易往來。

  據印度《經濟時報》7月17日報道,匿名印度官員透露,印度政府希望與美國的關税率低於印尼。特朗普15日宣佈印尼新關税率時也提到了印度,他告訴記者,印度的交易將「沿着同一方向進行」,「我們(的商品)將進入印度」。16日,他再次表示,美國與印度達成協議「非常接近」。

  彭博社曾報道,美國和印度正在努力達成一項交易,該交易將使擬議的關税降至20%以下,而印度的一個協商團隊正在華盛頓展開工作。印度有關人士認為,美國不將該國視為類似越南和其他東南亞國家那樣的轉口中心,所以這意味着印度的關税率將比這些國家更低。

  印度已經提出,如果美國對印度關税降至10%以下,印度將把對美國工業產品的關税降至零。印度還向一些美國農產品提供了更大的市場準入,並提出了購買更多波音公司飛機的可能性。

  據馬來西亞《星報》報道,馬來西亞貿易部長扎夫爾表示,他正在等待印尼協議的細節,馬來西亞仍在與美國就本國關税問題進行談判。特朗普7月7日表示,將從8月1日起對來自馬來西亞的進口產品徵收25%的「對等關税」。馬來西亞北方大學教授林福炎對BBC分析説,馬來西亞不會簽署零關税安排,因為對所有進口實行零關税意味着要放棄保護一些對國家利益極為重要的關鍵產業。近期有報道稱,美國在貿易談判中要求馬來西亞允許一些關鍵領域實現100%外資控股,但被馬政府拒絕。

  泰國《民族報》則擔憂,隨着投資者轉向越南和印尼,泰國有可能錯失更多外國直接投資(FDI)。在美泰7月16日的談判中,泰國提議將1萬個產品線的進口關税降至0%。在泰國國內,政府為可能受到關税影響的企業提供針對性地緩解措施,包括2000億泰銖(約合人民幣441億元)的貸款計劃和針對性地凍結400泰銖最低工資政策等。

  泰國工業聯合會(FTI)副主席納瓦·昌塔納蘇爾坎(Nava Chantanasurakon)擔心越南和印尼對美談判成功,可能會敦促泰國對美國作出類似的讓步。尤其考慮到,印尼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較小。泰國藍康恆大學副教授、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訪問學者瓦納蓬·杜隆卡威洛(Wannaphong Durongkaveroj)對澎湃新聞分析説,美國是泰國最大的出口市場,2024年佔泰國出口總額的18%。過去5年間,泰國對美出口額也有顯著增長,説明美國一直是泰國產品的關鍵市場。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