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8 06:50
01
當年你愛搭不理,如今你高攀不起
上周,市場的心跳被銀行股拿捏得死死的。眼瞅着工行、建行們齊刷刷刷新歷史紀錄,股民們還沒從「拍斷大腿」的懊悔中緩過神,周五一根大陰線又把大家砸懵了——銀行精選指數單日大跌2%,熟悉的「烏雲蓋頂」形態讓所有人都在問:銀行股這輪狂奔,真的到頂了嗎?
這問題問得急切,但咱得先看清這輪以銀行為代表的「紅利資產」狂歡,到底怎麼回事兒。不是簡單的「便宜」或者「高息」就能解釋通透的,背后是全球資本在低利率和不確定性下的集體選擇。
數據説話,這波行情有多猛?2024年年初至今(截至2025年7月15日),代表紅利策略的紅利低波指數(H30269.CSI)上漲了24%,更猛的港股通紅利低波指數(987016.CNI)飆了48.4%,把主流寬基指數遠遠甩在身后。
銀行股更是紅利中的「尖子生」,申萬銀行指數2024年年初至今(截至2025年7月15日)累計漲幅高達56%,在31個申萬一級行業里高居榜首!今年內,已經有18家銀行的股價創出歷史新高,16家漲幅超過20%。上周五之前,四大行還在不斷刷新自己的股價天花板。
然而,高處確實容易讓人心慌。不少投資者擔憂:部分銀行資產質量承壓,淨息差壓力山大,估值(PB)也飆到了近三年的99%高位,是不是太貴了?這感覺就像爬到了山頂,風大得讓人站不穩。
別急,把鏡頭拉遠點看,你會發現銀行股的「牛氣」並非A股獨一份。興業證券最近一份研報點破了關鍵:2024年1月1日至2025年7月8日,全球銀行板塊指數整體上漲了52%!細看:
·美國銀行股漲49%
·歐洲銀行股漲65%
·日本銀行股漲53%
·港股中資銀行股更是誇張,飆了88%
全球主要市場的銀行股,齊刷刷跑贏了大盤,而且都逼近甚至超過了2010年以來的高點!這顯然不是巧合,而是一場全球性的資金遷徙。
錢,為什麼都往這里跑?核心就兩個字:確定。
02
紅利資產的深層投資邏輯
當全球利率持續下行,地緣衝突此起彼伏,實體投資回報率低迷且充滿變數,「安全」和「看得見的回報」就成了資本最稀缺的東西。大資金們不是在追求暴利,而是在尋找能「穩穩收租」的避風港。這時候,「低估值+高股息+現金流穩定」的紅利資產,就成了香餑餑。
日本市場就是一個樣板——那就是「失去三十年」里依然能躺贏的五大綜合商社(三菱商事、三井物產等)。股神巴菲特2019年開始買入日本五大商社,並且不斷增持,持股比例直到10%上限,截至2024年底,伯克希爾-哈撒韋在日本持股的市值已達235億美元,投資浮盈達97億美元!
為啥他能賺?因為這五大商社完美契合了「確定性」三要素:
1.低估值:當時受貿易摩擦、疫情衝擊,股價低迷,PB(市淨率)多在低位。即便到去年底,平均PB也多在1.5倍以下。
2.高股息:股息率持續增長,2024年平均股息率3.8%,而且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分紅,雷打不動。
3.全球化剛需資源掌控+現金流霸權:它們掌控着日本的經濟命脈——三菱商事運營全球1/5的液化天然氣貿易,住友商事坐擁東南亞200萬公頃農田,丸紅是全球最大牛肉貿易商。業務覆蓋能源、礦產、糧食這些「人活着就離不開」的剛需領域。無論2008年金融危機還是2020年疫情,它們的資源貿易收入都能保持正增長,現金流穩得一批。同時,它們優化債務結構,資產負債率長期維持在50%-60%,財務穩健得像穿了防彈衣。
看明白沒?這套邏輯,跟當下中國以銀行、電力、部分資源國企為代表的核心紅利資產,簡直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看估值
中證銀行指數當前PB約0.74倍,雖然比2023年底的0.4倍「地下室」價格漲了不少,但對比全球銀行業平均PB(1.2倍),對比英美同行,依然被低估。比如,工商銀行PB是0.76倍,紐約梅隆銀行是1.84倍,摩根大通銀行是2.45倍。工商銀行的股息率卻高達3.94%,遠超這兩家銀行,性價比肉眼可見。
看現金流與基本面
國有大行背靠14億人的存貸基礎盤,雖然淨息差承壓,但不良貸款率長期穩定在1.1%-1.3%,資本充足率普遍超10%。公用事業(如電力)更是剛需中的剛需,經濟好壞,你家電燈都得亮着,收入穩定性極強。
看股息率
這纔是低利率時代最硬的通貨!十年國債收益率跌到2%以下,一年期定存利率也跌破1%。這時候,中證紅利指數股息率5.1%,中證銀行指數股息率4.6%,吸引力瞬間爆表。
看資源掌控與全球化佈局
中國版「商社」正在崛起。中國神華在蒙古握着30億噸煤炭資源;中遠海控控股了歐洲十大港之一的希臘比雷埃夫斯港(股權佔比67%);寶鋼通過巴西MMX鐵礦掌控全球12%鐵礦石議價權。這種「從礦山到港口」的全鏈條控制力,是不是和日本商社很像?
所以,這類資產完美匹配了「大錢」的胃口——以險資、社保為代表的長期資金正在瘋狂搶籌!為啥?因為保險資金正面臨「利差損」的嚴峻挑戰。廣譜利率下滑,以前能買到的「高收益非標資產」越來越少,低利率下,債券收益也承壓,增配權益資產,尤其是高股息、低波動的紅利股,成了險資的無他選擇。
中信證券測算過:截至2024年四季度,險資投向股票的資金大約2.43萬億元,其中80%(約1.94萬億)配置的是紅利股!假設每年增長 10%,預計未來十年,險資還將繼續增配紅利股約2.29萬億元。
看到這兒,你應該明白上周五那根陰線意味着什麼了吧?短期漲多了,有資金獲利了結很正常,部分銀行股月線確實進入超買區域,存在技術性回調壓力。但這波紅利資產上漲的核心邏輯——全球性的「確定性」資產荒疊加長期資金的剛性配置需求——並沒有發生根本性逆轉。
03
紅利資產投資乾貨
「躺贏」不是閉眼買,得挑那些真金白銀、有底氣的。那麼,作為普通投資者,該怎麼應對?如何避免踩坑?
第一,擦亮眼,警惕「偽高股息」!不是名字里帶「紅利」或者股息率高就一定是好貨。關鍵看三點:
·盈利質量:ROE最好持續大於8%。
·分紅誠意:非金融企業最好連續3年分紅比例超45%,金融企業(如銀行)超35%。
·現金流成色:自由現金流/淨利潤比值大於1,説明是真金白銀在分紅,不是打腫臉充胖子。
要特別小心兩類陷阱:一類是靠股價暴跌「被動」推高股息率的;另一類是強周期行業(如煤炭、石油)在價格高點強行分紅的,這種持續性往往很差。目前油價仍顯弱勢,煉化景氣度差。煤炭庫存高位,盈利預期回落。
第二,銀行股:短期有支撐,中期看分化。
短期(3-6個月):低估值、高股息、疊加政策面可能的呵護(如存款利率還有沒有下調空間?),對股價仍有支撐。
中期:如果經濟復甦不及預期,零售貸款的不良率可能抬頭(現在部分銀行零售不良淨生成率已經在悄悄上行了)。市場會更挑剔,優質城商行、零售銀行標杆的韌性和持續性會更好。而那些業務基礎薄弱、估值已經被炒得過高的區域性小銀行,風險就比較大了。
第三,別隻盯着銀行
電力行業正迎來轉型機遇,從過去拼「發了多少電」轉向提供「調節服務」(比如調峰調頻)盈利。7-8月夏季用電高峰要來了,業績預期可能升溫;全國統一的綠電交易市場在擴容(試點省份今年要翻倍),能優化綠電的盈利模式。
可以佈局一些具有「戰略資源+技術壁壘」的領域,比如稀土、稀有金屬等。這邏輯,類似於日本商社在LNG貿易中的地位。
理財魔方的全球長紅賬户目前正在募集中,長紅賬户的投資宗旨是幫助投資資產的長期保值增值,獲得一個跨越周期的穩定回報。這就需要該基金組合要在不同的周期都要優選最能代表一國經濟增長的核心資產。中國核心資產以紅利資產為主,長期收益跑贏A股主要指數。美國的核心資產是以MAG7美股科技七巨頭為代表的美股科技巨頭。與此同時,該基金組合還配置了黃金和債券作為對衝資產,降低了組合的波動性。
風險提示:
本材料僅為市場觀點,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據此買賣,風險自負。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信號為魔方為平臺用户提供的專屬服務。信號內容不構成基金宣傳推介材料的任何部分,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跟隨信號不保證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投資者仍存在本金損失可能性。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