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人形機器人,中報預增的7家公司

2025-07-18 08:25

(來源:金融小博士)

百台訂單、千億市場、政策紅利……人形機器人正從科幻走進現實

最近,人形機器人賽道徹底被點燃了!優必選的「天工行者」已收穫百台訂單,今年預計交付將突破300台;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更是一舉拿下中移(杭州)超億元代工大單。這意味着——人形機器人已從實驗室樣品正式邁入小批量交付階段

更重磅的是,7月16日英偉達CEO黃仁勛在北京公開表示:中國發展人形機器人處於「非常優勢的位置」,擁有三大殺手鐗——領先的AI技術、頂尖的機電一體化能力、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基礎。北京同步推出千億級產業基金和政策平臺,加速技術落地。

在這場產業鏈爆發的風口上,哪些公司真正賺到了錢?根據最新中報預告,我們篩選出業績增長最快、技術壁壘最高的7家核心公司,手把手帶你看懂其中的投資邏輯!

人形機器人產業爆發:從技術突破到商業落地,核心企業投資價值解析

一、行業爆發:政策、技術與市場的三重驅動

  1. 政策紅利密集釋放北京設立千億級產業基金支持人形機器人研發,疊加英偉達CEO黃仁勛對中國產業鏈優勢的認可(AI技術、機電一體化、製造業基礎),政策與資本形成共振。2025年全球市場規模預計突破5000億元,中國有望佔據半壁江山。
  2. 技術成本雙突破
  • 核心部件降本

    :靈巧手、空間計算等技術成熟,單臺成本從50萬元降至20萬元區間。

  • 量產能力驗證

    :優必選Walker S2實現7×24小時不間斷作業,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獲中移超億元訂單,行業進入小批量交付階段。

  • 應用場景加速落地工業製造(60%)、醫療康養(18%)、家庭服務(22%)三大場景並行突破。特斯拉Optimus量產在即,國內企業如優必選、智元機器人已切入汽車、電子製造等工業場景。
  • 二、核心企業投資邏輯:聚焦「賣鏟人」機會

    (一)硬件層:核心零部件國產替代加速

    1. 金田股份(預增177%-225%)
    • 核心優勢

      :空心杯電機電磁線打入智元供應鏈,稀土磁體降低宇樹關節成本;特斯拉Optimus電磁線核心供應商。

    • 增長邏輯

      :機器人業務營收佔比從3%躍升至15%,受益電機輕量化趨勢。

  • 遠東股份(預增192%-254%)
    • 技術壁壘

      :高柔性線纜抗彎折性能行業領先,適配優必選Walker關節。

    • 訂單爆發

      :機器人線纜訂單同比增300%,核電領域技術複用增強成本優勢。

  • 飛榮達(預增104%-124%)
    • 獨家技術

      :子公司果力智能靈巧手操控精度達0.05毫米,打破國際壟斷。

    • 訂單儲備

      :獨家供貨協議年收入2億元,排產已至2026年一季度。

    (二)軟件層:算法與數據服務構建護城河

    1. 天娛數科(預增370%-489%)
    • 技術突破

      :參股公司芯明智能空間計算技術降低機器人感知成本60%,3D大模型支持跨平臺互通。

    • 商業化路徑

      :單台授權費1萬元,已簽約3家頭部廠商,技術複用空間廣闊。

  • 東陽光(預增157%-193%)
    • 數據壁壘

      :與智元共建200萬組動作數據庫,力矩傳感器達國際Tier1水平。

    • 盈利模式

      :數據服務年費制,單臺機器人年貢獻收入約5000元。

    (三)場景層:高滲透率藍海市場機遇

    1. 麥迪科技(預增133%-135%)
    • 醫療場景

      :與優必選合資研發護理機器人,完成三甲醫院臨牀測試,首批訂單60台。

    • 成長空間

      :國內康復機器人滲透率不足1%,合資公司已啟動IPO輔導。

    三、產業鏈全景:三大層級投資機會

    層級 核心環節 代表企業 技術/市場優勢
    硬件層

    電機、線纜、減速器

    金田股份、遠東股份、綠的諧波

    電磁線輕量化、高柔性線纜抗彎折、RV減速器國產替代

    軟件層

    視覺芯片、空間計算、AI算法

    瑞芯微、天娛數科、奧比中光

    0.1mm精度3D感知、跨平臺算法、3D視覺環境建模

    場景層

    工業製造、醫療、家庭服務

    優必選、智元機器人、麥迪科技

    工業巡檢、手術護理、家庭陪伴等垂直場景深度適配

    四、風險提示

    1. 技術迭代風險

      :固態電機、新型材料可能顛覆現有技術路線。

    2. 成本下降不及預期

      :當前單臺成本仍超50萬元,需持續驗證規模化降本路徑。

    3. 政策與倫理審查

      :數據安全、人機協作規範可能影響商業化節奏。

    五、未來展望

    • 市場規模

      :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銷量或突破500萬台,中國市場份額或超50%。

    • 技術趨勢

      :輕量化(碳纖維、稀土材料)、智能化(多模態交互、自主學習)成競爭焦點。

    • 投資策略

      :優先佈局技術壁壘高、訂單可見性強的核心部件企業(如電機、線纜),關注醫療等低滲透率場景的率先突破者。

    (數據來源:企業中報預告、行業研報及公開市場信息)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