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8 10:36
專題:2025中國汽車論壇
2025年7月10-12日,2025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嘉定舉辦。本屆論壇主題為「提質向新,智贏未來」,由「閉門峰會、大會論壇、技術領袖峰會、多場主題論壇、N場行業發佈、主題參觀活動」等15場會議和若干配套活動構成,各場會議圍繞汽車行業熱點重點話題,探索方向,引領未來。其中,在7月12日上午舉辦的「主題論壇十二:中國汽車文化的創新與發展」上,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汽車文化高級專家王順凱發表精彩演講。
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尊敬的柳祕書長,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早上好!
我是中國汽研的王順凱剛纔比較認可柳祕書長講的汽車文化,其實我在接到這個議題的時候,我的第一個章節也是講一下汽車文化的定義與範疇,因為跟柳祕書長有些不謀而合的地方,昨天楊老師幾個專家也在討論什麼是汽車文化,大家有時候認為簡單的改裝、賽事可能是汽車文化。
我們團隊大概總結了一下,汽車文化就是以技術的成果、行爲規範、藝術表達、社會關係複合在一塊,它有一個從工具的使用到文明覺醒的躍遷。舉個例子,以前的喝水,水就是一個解渴的工具,后來演變成了茶文化、咖啡文化,其實就是一種文明。就像最早的汽車,它就是一種工具,但是現在延伸出來的改裝、賽事就是一種文明的覺醒。對於它的本質屬性來説,其實就是物質和精神文明的載體的極核,包含經典的車型、工藝延伸的精神價值。大家也會對車型進行一些投射,比如什麼樣的人開什麼樣的車,或者大家可能有孩子、家庭之后就會選擇某一款什麼車,具體去進行一個投射。
在社會功能方面,最早的社會功能就是生活方式的重構,有了車之后,大家擴展了生活半徑,改變了相關的一些行為模式,比如通勤、旅遊。另外是文明的進程,大家對於現在選新能源車有環保的意識,再比如選智駕或者前沿科技的車,可能我是一個硬科技、前沿科技的愛好者,也是自身精神價值的一個體現。
而對於具體的構成範疇來説,直接關聯的相關汽車文化有汽車造型、改裝、賽事、品牌發展史,另外,還有一些體系符號,比如車標、經典車IP、機械美學表達。同時,也有一些延伸的文化,昨天聽楊老師講了很多,比如在賣車的時候有一些話術,這個其實也是汽車文化,就是一種延伸的行爲規範,就是大家怎麼樣説我的車好、話術,以及跟消費者交流,同時再到車友社羣相關的規則,像最早的英雄會就是一些越野車友社羣的聚會,從而形成了英雄會。另外還有一些跨界的融合,比如自駕遊、房車露營、數字體驗、演出。
針對整個汽車文化的重要性,剛纔柳祕書長講了很多,我從汽車的全生命周期介紹一下汽車文化的重要性。
從研發流通再到后市場,汽車尤其是后市場跟汽車文化是密切相關的,這里面就有大家所認為的狹義的汽車文化,就是里面的改裝、賽事,這里面也有市場的範疇。但是慢慢發展之后,比如企業推崇的造車文化、工程師文化,也在往前面的技術研發延伸。像整車製造、新車銷售,現在很多企業做的大發佈會,尤其華為、小米這些做了大的發佈會,其實也是變相中國的汽車文化。
現在來説,尤其是這次論壇,大家也一直在提內卷、高質量發展,其實現在主要的內卷就是在製造、新車銷售環節上,如果真正把汽車文化發展好,讓整個消費者有這樣的意識,提升了之后,其實會把這種內卷往前后擴散,也會對汽車行業、產業有更好的促進。
第二部分,中國汽車文化當前的政策解讀。因為我這邊的解讀分成三個角度,因為去年從7月份再到今年的1月份、4月份,國務院八部委也出了相關的政策,我以一個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解讀一下這三個方面:
第一,我們想把這個事做大,肯定要增大用車、車輛的基數,其實就跟我們做項目一樣,就是項目要多。
第二,我要找一些深度的點進行挖掘,歸集到做項目上,我的項目要做大,比如一個項目有好幾千萬,可能整個業務就會很大。
第三,我一定要更多的合作伙伴、更多的出口,增加廣度。
從增大基數、提升深度、增加廣度三個角度來説:
在增大基數上,相信這兩年的論壇,包括大家一直在仙桃,其實就是促消費,讓大家手里有更多的車,有更多的保有量,也有更多的新能源車,就是以舊換新,有一些新能源車,才能更多地接觸汽車文化,像最新的以舊換新,包含三四季度相關的中央資金的補貼,也都會促進汽車的消費,昨天的新聞聯播也提到整個上半年汽車的運營非常好。很多的區域,除了北京、上海,可能其他的直轄市未來也會逐步放開限購的相關計劃,所以也爲了大家有更多的車,充分地營造汽車文化的氛圍。
在增加深度上,相信亞龍祕書長也會講汽車改裝相關的政策以及后續的政策開放情況,像今年1月份,我們開展了流通消費試點升級的通知,這里面就提到了新能源車改裝試點如何探索備案,再到標準法規以及安全監督的機制,形成試點之后在全國做推廣,這也是今年4月份的16項合規改裝項目,我們也做了很多的研究。
剛纔楊老師提到的改色至少在七八年前、疫情前,5項合規改裝已經開放了,像章車間的行李架、汽車的改色,這些東西都已經開放了。但是我們在調研過程中也有消費者,包含有一些車友反饋,不愛玩車的人可能覺得這5項東西沒有意義,愛玩車的人又覺得這5東西太淺了,滿足不了自己的需求,所以后面接着16項的改裝以及更多的改裝,能滿足大家的需求,因為這里面有很多的產業鏈,無論是零部件企業,包含京東、途虎一系列的電商平臺也都非常關注這一塊相關的改裝政策的發佈。
增加廣度,比如也在提促消費、房車露營,其實都在讓大家擁有車之后有更多的出口發展相關的汽車文化,包含房車露營、演出、旅遊,相當於增加一些廣度。
最后,我講一下二手車的流通,提出之后,因為我們也接觸了很多經典老爺車的企業,他們也在跟我們交流如何讓老爺車恢復路權。在北京,中國第一輛法拉利也都上不了路,更別說往外遷,從北京遷到別的地方,往外遷是放開的,這樣的話也會有助於很多經典車、老爺車具體流通。同時,很多路權做一些開放。
汽車文化的機遇和挑戰,這也是大家經常聽到的,比如市場的擴容,新能源和AI的賦能,包括進行全球化,這是一些相關的機遇。我覺得在疫情之后,尤其是F1,在每年3月25日基本上都會在嘉定舉辦,尤其是從去年開始,基本上已經到了一票難求的階段,尤其是內場包廂票,所以這也代表疫情之后中國汽車文化的復甦。
相關的一些挑戰,相關文化的積累,比如中國的汽車文化是75年,跟歐洲百年文化相比,我們相關的積澱、品牌歷史還是相對比較欠缺。另外,汽車產業配套相對比較滯后,尤其在疫情之后,相關的汽車博物館、賽車場基本上新增得很少,我們也可以就廣州的賽車場聊一聊。另外,政策的執行有些落差,政策發佈之后,肯定地方的車管所、交管局執行的時候有相關的落差。另外一個是內卷式的競爭擠壓,很多車企陷入價格戰,尤其是很多企業做品牌的領導,整個企業看重的是這個季度今年的銷量,沒有辦法把整個精力投在汽車文化或者相關的車友、品牌建設上。
政府逐漸淡出了汽車賽車市場的建設和大型活動的舉辦,汽車文化逐步退坡。講個故事,我在十年前就做相關的賽事,像CCPC(中國量產車性能大賽),當時產業也很好,地方政府也都有需求,當時我們跟汽車企業開個會,大家今年想去哪里做個賽事,比如想去新疆,我們就去克拉瑪依,我記得很清楚,這個東西做一個賽事20多家企業,從克拉瑪依到魔鬼城跑一個拉力賽,300多公里,我們上央視做一個宣傳,基本上不用談,大概就是500萬或者600萬,但是現在一談就説「我們除了錢什麼都能給」。政府的退坡對於汽車文化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包括杜總這里也有很深的體驗,像以前在阿拉善英雄會巔峰的時候,那時候是集整個內蒙古自治區之力支持,現在也會在逐步做相關的退坡,如何市場化,如何把現場的資源和現在的汽車文化嫁接也是我們面臨的課題。
最后,站在我個人的角度,講一講我個人對於汽車文化的趨勢認知以及建議。
第一,政策和市場一定是長期協同的,大家也不要特別心急,拿改裝舉例,其實不是政府不想放開,像深圳,我們其實跟深圳交流過很多次,深圳是不想管這個事的,但是每次尤其是超跑的車友會晚上一出去,市長那邊就説「我肯定會接到電話」,肯定會接到市長熱線,就有人舉報,舉報就給交管局局長打電話,就會查又有「非法聚會」。說白了,一方面政府是很想看見汽車的改裝、賽事朝氣蓬勃地發展,但是另一方面也要保持穩定,所以大家在宣傳汽車文化的時候也要給車友倡導一定要文明或者相關的東西。像我們在天津和北京有一個V1汽車賽事世界,建完之后旁邊就開發了一個樓盤,樓盤里的老太太、老頭,只要有大的賽事,他們就去拉橫幅,就得給他們打點一下,把他們送走,不然賽事就舉辦不了,這個時候既要促消費,又要保證穩定,這是現在大家面臨的問題。
相關的建議,比如政府以及在座的第三方,一定要積極地聽取消費者和企業的呼聲,建立信息反饋的渠道,果斷出臺相關政策。另外,我們跟協會,包括中國汽研作為第三方也會給出良好的建議,建立相關的服務平臺,企業就是注重汽車車型文化的打造,設計之初考慮一些后市場文化的端口載體。汽車上下游載體對於一些套件、衍生品也開發自己的一些IP,比如國外的ABB知名的改裝品牌,它也是伴隨着寶馬、奔馳一塊共生,像中國這樣的頭部改裝相關的文化品牌還是比較欠缺的。
第二,技術驅動文化形式的革新,一定不能忽略的是新能源和現在的智慧座艙、AI助手,其實已經在重塑人和車之間的關係,比如一些新能源,我們如何提升,它也有自己的文化符號和個性的升級,第三方機構和政府一定是針對新能源有一些專題的研討、專題的放開,我們跟很多的政府提過很多,我説新能源的改裝可以放開,新能源已經沒有噪聲、擾民的困擾,所以新能源可以「一事一議」。對於汽車企業來説,我覺得要保證產品更新換代的同時,一定要保留自己的符號,不能做一個發佈會特別大,車賣不好就立馬換系列,沒有任何的延續性,這樣的話也不會有相關的汽車文化。另外,對於汽車上下游的企業也要積極擁抱新技術,開展出匹配新能源、智能網聯相關改裝的產品或者文化產品。
第三,場景化的體驗和深度的拓展,未來的自駕遊和改裝、房車露營,甚至一些新能源的露營,這些都是未來很大的趨勢。另外,賽事的破圈,像今年上半年的環塔拉力賽以及3月份的F1,我覺得已經恢復到了疫情前大概的水平,但是國內還有新的賽事IP,像劉總的曬車節,包括今年在金盞舉辦的金盞速度節,也就是如何打造中國的汽車賽事IP,我覺得大家也會再深入地探討。
最后,出海。無論是動力電池、智能網聯,其實這一塊的出海大家都在做,尤其像智能網聯的標準中國也都在牽頭,但是如何做一些改裝和升級的出海,防止降低很多企業出海合規的成本。另外,汽車企業從單一原來的產品出海,現在如何做到技術+文化生態的輸出,這個也很重要,汽車上下游汽車把握整個出海的浪潮,建立自身的IP和品牌。
中國汽車文化需要以技術為引領,政策創新為綱領,補強歷史的積澱,拓展體驗場景,構建全球化文化認同體系,實現從工具屬性到情感載體的轉變。
以上是我的分享,謝謝大家!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閲,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