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8 10:19
(來源:申萬宏源融成)
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我國稀土憑藉產能規模和完整產業鏈,在全球內難被替代。當前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加劇,我國還有哪些商品具備「難替代性」?
一、稀土為何是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因在軍工等領域有關鍵作用,且僅我國擁有完備產業鏈
稀土是15種鑭系元素以及鈧和釔的總稱,在軍事和高科技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體而言,釤和釔在軍工領域應用廣泛;釹和鐠主要用於新能源領域;鈰和鑭在芯片製造領域至關重要;鑭和釔在航空航天領域發揮關鍵作用。
我國稀土產量佔全球70%,且在全球稀土進口格局中佔據主導地位。過去近20年,中國稀土產量穩居全球首位,2024年達27萬噸,佔全球68.5%。同年,全球其他國家自我國稀土進口占比達37.1%,遠高於第二大進口地區東盟的18.0%。此外,儘管中美貿易摩擦不斷,美國對華稀土依賴度仍居高不下,近年來穩定在75%左右。
我國在稀土領域具備從採選到應用的完備產業鏈,其他國家難以建立替代供應鏈。稀土產業鏈大致分為上游的稀土礦採選,中游的氧化物分離、金屬冶煉及功能材料製備,下游則涵蓋永磁體制造等環節。從全球佈局來看,只有中國實現了從資源到應用的全鏈條覆蓋。相比之下,其他國家普遍缺乏中游技術和產能支撐,難以獨立構建完整供應鏈。
二、除稀土外,海外對華還有哪些「極高依賴」商品?化學品、礦物金屬、紡織服裝等
以美國為例,海外在化學品、礦物金屬等領域均對中國有「極高依賴」和「完全依賴」的商品。以美國海關的HTS6位商品編碼為依據,2024年美國自中國進口占比大於90%的共有98種商品,佔美自華總進口的3.5%,規模為162.5億美元。其中有20個商品的自華進口占比達到了100%,規模為224.9萬美元,主要集中在紡服、化學品、礦物金屬。
趨勢上,美國對華「極高依賴」商品分為兩類:長期持續依賴型(雜項製品、家電、紡織服裝、家俱)和短期加速依賴型(化學品、礦物金屬)。其中,礦物金屬的依賴度短期急劇上升,從2022年的0%躍升至2024年的100%,且2025年以來仍接近100%。化學品的依賴度也在20年間不斷提升,從2010年的28.9%躍升至2024年的93.8%。
進一步來看,美國對華「完全依賴」的20個商品具備一定戰略性和難替代性。譬如,中國在鋰電池關鍵添加劑(如磷酸酯、含鎳電極材料)和關鍵原料藥(如格魯米特、右丙氧芬)領域產量領先、成本優勢明顯,形成了完整產業體系,其他國家短期內難以替代。
三、哪些「極高依賴」商品具備類似稀土的戰略價值?化學品和部分金屬,且總規模大於稀土
視角一:具備「類稀土」戰略價值的商品,譬如化學品和部分金屬商品。美國自華的「極高依賴度」商品中,有12種化學品和金屬品在新能源車、芯片製造和軍工等關鍵領域作用突出,與稀土的作用類似,總進口額達1.5億美元,未來或成貿易談判的關鍵籌碼。
視角二:中國對全球出口比例高,且在海外供應中的重要性顯著增強,譬如化學品。過去20年,除「類稀土」和化學品外,中國其他商品出口佔比穩居全球首位。印尼雖為「類稀土」出口第一,但主要流向中國,體現兩國產業鏈深度嵌套。2024年化學品出口雖為全球第二,但與第一差距微小,且較2010年提升了21.1pct,體現其競爭力顯著增強。
從美國自華進口占比的變化來看,近20年化學品的進口比例也大幅提升,顯示其在美國供應中的重要性顯著增強。數據上看,美國自華進口的化學品從2010年的34.1%大幅提升61.4pct至2024年的95.4%,進口規模為5.0億美元。相較於其他商品,化學品的提升幅度和當前佔比均居各行業之首,凸顯中國化學品在美國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
風險提示
貿易形勢變化超預期,地緣政治風險,非系統風險導致局部領域壓力被放大。
報告正文
1.熱點思考 | 出口視角:「戰略資源」新線索
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我國稀土憑藉產能規模和完整產業鏈,在全球內難被替代。當前全球貿易緊張局勢加劇,我國還有哪些商品具備「難替代性」?
1.1 稀土為何是重要的戰略資源?
稀土是15種鑭系元素以及鈧和釔的總稱,在軍事和高科技領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體而言,釤和釔在軍工領域應用廣泛,是導彈制導、戰鬥機雷達和艦艇陀螺儀的關鍵材料;釹和鐠主要用於新能源領域,構成新能源汽車電機和風力發電機的永磁材料;鈰和鑭在芯片製造領域至關重要,分別用於半導體拋光和靶材製造。此外,在航空航天領域,鑭用於製造高性能電池材料,釔發用於製造高温陶瓷塗層。
我國稀土產量佔全球70%,且在全球稀土進口格局中佔據主導地位。過去近20年,我國稀土產量持續佔據絕對優勢。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稀土產量高達27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68.5%。從全球其他國家的稀土進口格局來看,我國同樣佔據着絕對優勢。2024年全球其他國家自我國稀土進口占比達37.1%,遠高於第二大進口地區東盟的18.0%,儘管東盟比重逐年上升,但仍與我國差距較大。此外,儘管經歷了多次中美貿易衝突,美國對華稀土的依賴度依然居高不下,近年來基本穩定在75%左右。
我國在稀土領域具備從採選到應用的完備產業鏈,其他國家難以建立替代供應鏈。稀土產業鏈大致分為上游的稀土礦採選與伴生資源利用,中游的氧化物分離、金屬冶煉及功能材料製備,下游則涵蓋永磁體制造、應用終端以及回收再利用等環節。從全球佈局來看,只有中國實現了從資源到應用的全鏈條覆蓋。相比之下,美國、緬甸、澳大利亞主要集中在礦石開採,日本等其他國家雖具備部分磁體制造能力,但普遍缺乏中游技術和產能支撐,難以獨立構建完整供應鏈。
1.2 除稀土外,海外對華還有哪些「極高依賴」商品?
以美國為例,海外在化學品、礦物金屬、雜項品、家電、紡織服裝等領域均對中國有「極高依賴」和「完全依賴」的商品。以美國海關的HTS6位商品編碼為依據,2024年美國自華進口占比大於90%(「極高依賴」)的共有98種商品,佔美自華總進口的3.5%,規模為162.5億美元。爲了更好地進行分析,我們將98種商品歸為雜項製品、家電、紡織服裝、家俱&餐具、化學品,和礦物金屬六大類。其中有20個商品的自華進口占比達到了100%(「完全依賴」),規模為224.9萬美元,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化學品和礦物金屬。
趨勢上看,美國對華「極高依賴」的商品可分為長期持續依賴型(雜項製品、家電、紡織服裝、家俱&餐具)和短期加速依賴型(化學品、礦物金屬)。為觀察美國對華進口依賴度的歷史變化趨勢,我們將2024年美國自華進口占比超90%的98個商品分為三檔:100%、95%~99%、90%~95%。數據顯示,美對華進口占比達100%的化學品和礦物金屬,依賴度在短期內急劇上升,分別從2022年的7.7%和0%躍升至2024年的100%。今年以來,這兩個商品的美對華依賴度仍接近100%。此外,2024年美自華進口占比在90%~95%的化學品,依賴度在過去數年也顯著提升,從2010年的28.9%升至2024年的93.8%。
進一步來看,美國對華「完全依賴」的20個商品具備一定的戰略性和難替代性。譬如,磷酸酯(如HTS293153和HTS293147)、氟化物質和含鎳電極材料(如HTS290433、HTS382759和HTS750110)是鋰電池中的關鍵添加劑和電極材料,且中國在這些材料的全球產量中佔據領先地位。這使得中國擁有完整的鋰電池產業體系和成熟的生產技術,其他國家在短期內難以實現替代。此外,一些關鍵原料藥,如格魯米特、右丙氧芬和3-奎寧環醇,中國具有顯著的成本優勢。其他國家,即便是原料藥成本很低的印度,也很難在短期內形成規模效應。
1.3 哪些「極高依賴」商品具備類似稀土的戰略價值?
我們從兩個維度分析所有美國對華「極高依賴度」的商品,得出化學品和部分金屬或成為下一個「稀土」。鑑於涉及商品的數量過多,下述分析仍將所有美國自華進口占比大於90%的商品劃分爲六大類,以篩選出具有成為貿易籌碼潛力的商品。
視角一:具備「類稀土」戰略價值的商品,譬如化學品和金屬商品。美國自華進口的「極高依賴度」商品中有12種化學品和金屬商品在新能源車、芯片製造和軍工等關鍵領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與稀土的作用類似,其總進口規模達到1.5億美元。例如,全氟辛烷磺酸鋰和鎳鑭是製造新能源電池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氨基樹脂制塑料板和五氟乙烷混合物在芯片製造中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未鍛造鎢則在軍工穿甲材料中有廣泛應用。這些商品的戰略地位或使其成為未來貿易談判的關鍵籌碼。
視角二:中國對全球出口比例高,且在海外供應中的重要性顯著增強,譬如化學品。從中國對全球出口的數據上看,除「類稀土」商品和化學品外,其他商品類別在過去20年中的全球出口佔比一直位居第一,且遠超出口占比第二的國家。「類稀土」品方面,印尼在全球出口中的佔比最高,但其出口主要流向中國,這或反映出我國與印尼在相關產業鏈上的深度嵌套關係。化學品方面,雖然2024年在全球出口中的佔比位列第二,但與排名第一的歐盟僅相差1.2pct。與此同時,化學品在全球的出口比例較2010年大幅提升了21.1pct,反映出我國化學品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顯著增強。
從美國自華進口占比的變化來看,近20年化學品的進口比例大幅提升,顯示其在美國供應中的重要性顯著增強。數據上看,美國自華進口的化學品從2010年的34.1%大幅提升61.4pct至2024年的95.4%,總進口規模為5.0億美元。這一提升幅度以及進口占比都遠高於其他商品,顯示我國化學品在美國供應鏈中的重要性顯著增強。其余商品來看,「類稀土」品、家電、紡服、雜項品的美自華進口比例較2010年分別上升了14.3pct、12.2pct、2.5pct和1.7pct至83.8%、93.5%、92.6%和95.0%。然而,家俱及餐具的美自華進口占比相較於2010年則是小幅下滑了0.5pct至95.2%。
風險提示
1)貿易形勢變化超預期。美國出臺其他限制我國外貿的政策,不僅限於關税。
2)地緣政治風險。國際地緣事件導致外需對國內經濟的傳導出現非線性變化
3)非系統風險導致局部領域壓力被放大。個別行業集中性風險傳導至其他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