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8 09:50
(來源:中化新網)
近日,中石油(魏縣)冀油地熱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為祝志敏,註冊資本為5300萬元。經營範圍包含:熱力生產和供應;碳減排、碳轉化、碳捕捉、碳封存技術研發;節能管理服務;水產養殖等。企查查股權穿透顯示,該公司由中國石油間接全資持股。
中國石油在河北魏縣擲下5300萬元成立的專業地熱公司,與中石化雄安地熱項目形成南北呼應之勢。這一動作標誌着中石油這家傳統能源巨頭在地熱能源開發領域的佈局進一步深化,是其向新能源轉型的重要一步。
全資控股的綠色能源平臺
根據企查查APP顯示的信息,新成立的中石油(魏縣)冀油地熱開發有限公司已於近日完成工商註冊。公司法定代表人為祝志敏,註冊資本5300萬元人民幣,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間接全資持股。
從經營範圍來看,這家新公司業務佈局頗為廣泛且具有明顯的綠色轉型特徵:公司以地熱資源開發爲核心,圍繞熱力生產和供應這一主業,構建了"地熱開發+低碳技術+節能服務+創新應用"的立體化業務體系。
從戰略佈局來看,公司不僅深耕傳統的地熱供暖業務,更前瞻性地佈局了碳減排、碳轉化、碳捕捉、碳封存等CCUS技術研發,體現了對碳中和趨勢的精準把握。同時,通過節能管理服務和地熱資源在水產養殖等領域的創新應用,公司正在探索地熱資源的梯級利用和多元化價值開發路徑。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選址河北魏縣具有戰略考量。地處華北平原的魏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質條件,地熱資源稟賦優良,為中石油開展規模化地熱開發提供了天然優勢。這種"資源+技術+應用"的全產業鏈佈局模式,既彰顯了央企在能源轉型中的示範作用,也為后續業務拓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傳統能源巨頭的綠色轉型之路
中石油布局地熱領域已久。2022年初,集團就啟動了"十四五"地熱重大科技項目,由遼河油田牽頭《地熱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課題,聯合大慶油田、冀東油田等8家單位共同攻關低孔低滲地熱儲層改造、儲熱等關鍵技術。遼河油田憑藉從"十一五"開始積累的地熱經驗,已形成長停井改造、同層回灌、井下換熱等系列技術,構建了完整的地熱產業鏈條。
而新成立的中石油(魏縣)冀油地熱開發有限公司將碳減排、碳轉化、碳捕捉、碳封存技術研發納入經營範圍,這表明中石油不僅關注地熱能源的開發利用,更着眼於整個能源產業鏈的綠色低碳發展。通過這些先進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可以有效降低能源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中石化在地熱領域的表現同樣亮眼,其旗下專業平臺中石化綠源地熱能開發有限公司已成為國內地熱開發的標杆企業。
在雄安新區,綠源公司打造的高鐵片區地熱"集採集輸集灌"綜合利用項目堪稱行業典範。該項目採用"羣採羣灌、集送遠輸"的創新模式,通過24公里管網將地熱水遠距離輸送至能源站,總設計熱負荷160MW,可為400萬平方米區域供暖。項目全部投產后,每個採暖季可替代燃氣4500萬立方米,減排二氧化碳14.14萬噸。
2025年,中石化地熱佈局持續加碼。7月14日,中石化青島新能源有限公司啟動第五熱力熱源補充項目能源站工程施工招標,合同估算金額563.44萬元。而在2024年11月,綠源公司與西安城投熱電合作的關中盆地羣採羣灌地熱項目併網投運,成為國內單站換熱規模最大的地熱項目,一期年供熱量34.91萬吉焦,減排標煤1.159萬噸。
在「雙碳」目標的大背景下,清潔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地熱能源作為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分佈廣泛、穩定可靠、低碳環保等諸多優勢,正逐漸成為能源領域的新寵。中石油、中石化等能源央企紛紛佈局地熱開發,正是順應了這一全球能源發展的大趨勢,展現了其作為能源巨頭的前瞻性戰略眼光。
地熱開發任重道遠
中國石油進軍地熱能源領域雖然前景可期,但這條轉型之路並非坦途。作為傳統油氣巨頭跨界新能源,企業面臨着多重現實挑戰。在地熱發電技術層面,相比成熟的油氣開發工藝,地熱開發對高温高壓環境下的設備耐腐蝕性、系統穩定性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這需要企業在覈心技術攻關上持續投入。從經濟效益角度看,地熱項目普遍存在前期勘探開發投入大、資金回收周期長的特點,如何平衡短期投入與長期收益成為必須解決的課題。
同時,地熱資源開發具有鮮明的地域特性,不同區域的地熱資源稟賦差異顯著,這要求企業建立精準的資源評估體系,避免"一刀切"式的開發模式。此外,雖然國家在政策層面鼓勵地熱能開發利用,但行業仍期待更具體的財税支持、電價補貼等配套政策出臺,以降低企業投資風險,推動產業良性發展。這些挑戰的存在,意味着中國石油的新能源轉型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中國石油成立專業地熱開發公司,是其從傳統油氣公司向綜合性能源公司轉型的關鍵一步。這一佈局既符合國家能源戰略方向,也有利於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在能源革命的大潮中,傳統巨頭的轉身雖顯沉重,但步伐堅定。地熱能源能否成為中國石油新的增長極,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