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8 10:14
專題:2025中國汽車論壇
2025年7月10-12日,2025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嘉定舉辦。本屆論壇主題為「提質向新,智贏未來」,由「閉門峰會、大會論壇、技術領袖峰會、多場主題論壇、N場行業發佈、主題參觀活動」等15場會議和若干配套活動構成,各場會議圍繞汽車行業熱點重點話題,探索方向,引領未來。其中,在7月11日下午舉辦的「主題論壇三:未來已來——中國汽車產業人才發展的新機遇與新挑戰」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職業技術分會理事長鄭紅藝對《中國汽車行業技能人才發展報告》進行了解讀。
以下內容為現場演講實錄: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同行,非常榮幸有機會代表職業分會和工作組的專家向大家報告今天《中國汽車行業技能人才發展報告》這個報告凝聚了分會祕書處和有關成員單位的心血,歷時5個多月完成,這個報告只是我們第一階段的成果,重在揭示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只是走了第一步。剛剛曉明主任的介紹非常好,非常有啓發,給我們指明瞭下一步技能人才隊伍下一步發展的方向,這個安排非常合理,曉明主任講總的,我們講下面分支的業務。
黨中央始終把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擺在重要位置,總書記指出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我們要有很強的技術工人隊伍,要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曉明主任報告里面也提到了總書記關於人才、汽車機械人才發展知識的意見。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職業技術分會成立以來,走訪了眾多成員單位,大家普遍認為,汽車工業在以「雙碳」目標與「新四化」變革高速發展的當下,技能人才供給失衡的矛盾日益凸顯,大家認為這項研究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大家也對什麼叫技能人才給予了定義。這個報告前后歷時5個多月,歷經多次線上線下的研討和訪談,最終通過專家評審和協會審定,今天首次對外發布,這個發佈今天只是發佈一個框架,詳細的內容我們覺得目前還不是很完善和成熟。
這次報告撰寫工作,離不開協會各成員單位的熱烈參與和鼎力支持,各企業、院校、機構、積極報名參加,爲了發揮成員單位的作用,整個報告由協會祕書處總策劃,中汽協牽頭組織整個報告,湖北東風汽車學院主筆,廣汽本田、湖北國土職院作為副主筆,11家成員單位共同參與完成,參與單位超過了協會會員單位的75%,地區涵蓋主要的汽車區域,調研數據具有廣泛性和代表性。
這次調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摸清行業發展和技能人才的需求;
第二階段是瞭解現狀;
第三階段是供給側角度分析人才的供給現狀,挖掘人崗匹配存在的痛點和堵點。
報告分為七方面,以一條邏輯主線,七個方面進行撰寫和報告,分別介紹了整個報告的背景、研究對象、行業發展概況等等。
下面重點介紹關於技能人才的行業概況。
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正經歷歷史性跨越,可以將其總結為「三個四」,就是四大成就、四大趨勢、四大挑戰。
從成就方面看,我們已經是最大的汽車市場,正在發生量變和質變的雙鉅變;從趨勢進化上看,產業變革正在加速重構競爭的規則,新能源進入了用户說了算的階段,充電10分鍾,續航200公里成為現實,電池回收利用已經形成了千億級的新產業。我們面前橫卧着四座技術雪山,面對汽車產業的技術革新、產業創新、市場拓展,技能人才隊伍優結構、提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從技能人才結構上看,數據顯示,當前中國汽車行業全鏈條技能人才仍以初中技工為主,技師、高級技師僅佔14%,遠低於發達國家的35%,隨着產業升級和技術迭代的推進,製造環節高技能人才隊伍結構在優化的同時,后市場領域高端技能人才需求的供需矛盾非常突出,傳統的技能人才總量可以滿足需求的,所以人才缺口方面顯著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整體數量型缺少並不突出,但是新能源與智能化轉型帶來的結構性人才缺口非常突出。
不同區域因為產業發展程度不同,技能人才結構、數量與質量存在着顯著差距,這是從結構上看。
從技能人才標準建設來看,由於人才標準是技能人才隊伍發展的導航儀與度量衡,既為人才成長指明瞭方向,劃定了路徑,又為人才評價培養和使用提供了科學依據,是我們推動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高質量發展的根基與核心。
調研顯示,關於技能人才標準建設,國家相繼出臺了傳統機械、新能源、智能網聯、數字化四個方向的職業標準,近五年又新頒佈了12項,修訂了5項,新能源領域的標準佔比達到了40%,但是仍然存在標準制定明顯滯后於產業變革速度,企業間標準差異過大等問題,出現了舊標準用不上,新標準不統一,院校培養有困難的困境,急需構建覆蓋「技術需求-標準制定-教學實施-能力認證」的全鏈條協同機制。
從技能人才選用上看,調研顯示,技能人才選用渠道仍然呈現了多元化的特徵,校招、社招、內部招聘和勞務代理在不同類型和層次技能人才的選用中各自發揮作用。調研還發現校招技能人才存在專業匹配度低,勝任崗位速度慢,留存率不高等問題亟須解決。
當前,熟練技師通過社會招聘的市場競爭愈發激烈,更多規模以上的企業選擇立足自己解決問題,構建技能序列晉升通道,以此培養和激勵員工提升技能。
調研中很多企業反映,自己獨立開展員工培訓提升能力當中存在缺乏師資、員工參與積極性不高等問題,企業與院校合作建立培養體系存在合作深度不足,效果不明顯等問題。應對這些問題,我們可以重點體現「技術+場景+綜合能力」的複合培養需求。關於技能人才的需求預測,當前汽車行業技能人才需求正經歷一場金字塔式的重構,體現為智能化換血,每年25萬的招聘計劃當中,傳統機械崗位減少近兩成,取而代之的是能操作機器人,能夠看懂MES系統的智能製造崗。從技術應用層面看出現了「雙證」困境,就是企業搶人的標準已經升級,需要高壓電工證加上三電維修證的「雙證」優先,也就是傳統加上五化轉型,但是市場上滿足雙證條件的技師不到20%。
從「四化」領域技能人才需求看,電動化領域固態電池量產催生了23萬裝配工的缺口,他們需要掌握微米級的電芯堆疊工藝,從智能化看,數字孿生技師既要懂PLC編程,又需要能進行虛擬調試,需要複合型人才。從網聯化角度,車載網絡工程師需要同時婉轉看宗憲協議以及以太網架構,企業為搶此類人員甚至打包收購創業團隊等等,這種複合型、應用型人才破解之道是需要建立能力認證、區域協同、產教共振的新生態。
從技能人才挑戰與應對上,從核心矛盾看,我們叫做四大斷層:
第一,技能斷層。新能源65%的車是電控問題,目前全國400萬汽車維修工當中只有12%受過相關培訓,職業學校用的教材是五年前的技術,教不了800V高壓系統,僅15%的職校開設相關課程,60%的師傅修不了新車,大家都有深切的體會。
第二,分佈斷層。70%的新能源產能集中在長三角東部地區,中西部年六十30%的技能人才,比如説向陽比亞迪工廠一年缺員1.2萬人,高新外聘,成本飆升40%。
第三,需求斷層。職業院校課程更新普遍慢6個月以上,新能源專業招生佔比僅20%,78%的校企合作僅停留在實習掛牌,學生畢業即過時,用人單位的匹配率不到20%。
第四,結構斷層。初級工佔比60%,高壓電智能網聯「雙證人才」缺口是85%。高級技工的工資比同行高了40仍然難以留住,這都是現階段成員單位訪談調研的時候,大家提到的問題,這不僅是人才的斷層,也是產業升級的斷層。
下一步在應對舉措上,在政策端正在乏力,國家補貼每人3000元新能源維修技術,地方出臺了更多的突破技術,湖北某地區出臺了1億元「人才基金+安居工程」吸引人才,某城市支持本地院校引入德國工業4.0產業教學。企業端完全可以自立自強,先走出一步闖出一個新路,比如説某些車企針對選用育留持續改革,院校端要動態變化授課模式,不斷調整專業課以及崗課賽證的融合以及創新性提出四階實踐教學,這是應對舉措方面。
技能人才轉型核心路徑方面從調研中發現,面對技能人才的發展痛點,各地區、企業與院校積極探索創新,我們這個報告從技能人才的轉型、成長、校企共育、政企共育維度提取了四個方面的典型案例,意在拋磚引玉,供大家學習交流。
第一個案例是某個企業的技能團隊用4.2萬元完成了外企需要65萬元的壓鑄機改造,這個背后想表達什麼呢?你信任和相信你自己的團隊能做這些事情,這個企業把決策權交給了一線,這個創新工作室不僅能夠配備數字孿生設備,更允許自主立項,這種賦權讓一名普通的維修工通過三年時間蜕變成攻克12項專利的複合型人才,給我們帶來的啟示就是給予員工更多的決策權,賦予更多的靈活性。
第二個案例就是某大型車企把賽場變成產線,就不詳細展開了,核心還是構建技能人才成長的通道。
第三個案例是院校方面通過動態調整專業共建申請基地,深化技術協同創新。
最后一個某地政府用三維政策破解留人難,提到了精準引才、生態留才、破界用才,實現人才流失率從18%降至7%。帶給我們的終極啟示就是當企業敢放權,競賽能晉升、課堂接產線、政策精準滴灌就能把用工荒變成人工潮,這四個案例充分證明,最高效的人才生態能讓擰螺絲釘的手也有調算法的權利。
當前技能人才發展還是存在不少的痛點,一方面結構矛盾突出,高端複合型人才短缺,區域分佈不均衡,后市場領域高端人才儲備不足,另一方面現行的人才培養體系與產業需求脱節,標準建設與校企協同有短板,技能需求向複合化、數字化轉型,人才供給沒有跟上技術迭代,為此我們提出以下的發展建議。
第一,加強政策引導,優化人才發展生態。
第二,深化產教融合,構建精準育人體系。
第三,發揮行業協會紐帶作用,健全技能標準與評價體系。
第四,推進數字化轉型。
第五,搭建資源共享平臺。
下一步從四大維度提出來共探賦能之路:
第一,政策要像GPS精準導向,包括動態更新補貼目錄,給緊缺的技能人才更多的物質和精神激勵;
第二,把產線搬進教室,包括優化課程體系,淘汰老舊課程,引入企業的真實設備,讓學生真正掌握企業需要的技能。
第三,讓協會成為行業技能人才標準的監管者,包括借鑑德國模式,建議由中汽協牽頭制定人才培養和評價標準。
第四,工具方法的問題,用VR拆解高壓炸彈,終極目標是當這些政策像長春實踐般精準,培養如襄陽實戰班實戰,標準像德國實踐班統一,技能像複合進化,我們就能讓每雙擰螺絲的手都擁有設計智能工廠的腦袋。
最后一個,這次是我們職業技術分會成立以來,第一次開展技能人才調研和分析工作,受限於報告的研究範圍,技術前沿條件沒有完全滿足等等,整體報告是初步的報告,質量不一定盡善盡美,基於此,下一步將從研究的廣度、深度、強化國際對標,發力突破。希望這份報告能為下一步分會成員單位在技能人才選用預留上帶來更多的啓發和幫助,再次感謝分會祕書處和工作組的全體成員以及各分會成員單位給予的幫助,我們期待下一階段的課題研究過程當中有更多的成員單位積極參與,為我們課題貢獻智慧和力量。
剛纔曉明主任講的一句話,我記得很清楚,他説「喧囂過后,還要自立自強」,我覺得這句話對我們來講就是熱熱鬧鬧之后,我們還得沉下心來立足自己,打牢基礎。
以上報告,謝謝!
新浪聲明:所有會議實錄均為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演講者審閲,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着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責任編輯: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