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楊浦:勾勒一個「V」字,書寫一個「人」字

2025-07-18 08:22

(來源:上觀新聞)

7月17日,楊浦區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集聚區正式啟動。楊浦這片創新熱土上,從此多了一個新標籤:大V。新的空間載體「V聚場」也正式投用——從空中俯瞰,它正如一個碩大的「V」字。

活動現場,《楊浦區打造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集聚區支持政策》正式發佈,從「免、獎、服、投、補、管」六個維度推出18條措施,打造政策「YOUNG立方」。隨着「V聚場」啟用,楊浦區「大學-大廠-大V」集聚的創新生態更加生機勃發。

「V聚場」是一個「V」字,倒過來看,則形似一個「人」字。

近年來,從「工業楊浦」到「知識楊浦」再到「創新楊浦」,楊浦區實現跨越式發展背后,人才是一以貫之的立區之本。隨着互聯網內容創作行業快速發展,人才的內涵與譜系正變得越發寬泛:博主、UP主、大V,這些在傳統眼光看來有些另類的職業,都已經成為講好中國故事、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力量。

一座開放包容的城市,理應為青年人才施展才華、成就夢想搭建舞臺。隨着「集聚區」建設,楊浦區正在厚植大「V」生態、搭建「人」才舞臺,讓「大V」與「小UP」都在這里茁壯成長。

活動現場。

大V:有空間,能碰撞,聚引力

任何地方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就可以開始創作的時代,缺空間嗎?答案是:缺。即便是全網粉絲超過500萬的知名博主「G僧東」,他的回答也是:「真的很缺」。

從一人分飾多角,解構上海地域文化,到孵化街採欄目《好叫好伐》,G僧東被稱為「野生上海文化大使」。談起創業路,他説:空間非常重要。

入駐「V聚場」前,他的許多視頻作品,就在位於楊浦區的家中拍攝。每次拍攝前,要花上半小時——專門架設相機、佈置燈光、調試收音。拍攝完成后,還要再花上半小時——把拍攝設備放回收好。若策劃「大製作」視頻,還要專門租賃相機、燈光等設備,聘請攝像師、監聽員。這些瑣碎的日常,都是對創作者時間和精力的消磨。

而「V聚場」,則集辦公、培訓、直播等功能於一體,配備專業攝影棚、配音室、特效製作中心等多種設施,為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者提供創新創意創作的舞臺。在他的辦公室,大尺度空間為創意「留白」,落地窗隨時供創作「採風」。他説:「在這里,我們想拍就拍。」

G僧東在V聚場。

很多時候,好創意、好內容來自碰撞,而非閉門造車。「V聚場」也為人與人的碰撞、人與城市的碰撞提供了更多可能。

G僧東説,此前與其他內容創作者「共創」的成本很高。創作者們散落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需要專門約時間、約場地完成「共創」。而如今,創作者比鄰而居,靈感與火花在碰撞中自然發生。「在V聚場,好像隨時隨地‘網友見面’,我都迫不及待想拉建微信羣了。」

創作者們。

空間載體搭台,創新生態奔湧。

B站UP主「籽岷」朱明華説,楊浦區匯聚了復旦、同濟等頂尖學府,紮根了B站、美團等互聯網頭部企業,更活躍着成千上萬的內容創作者。「大學-大廠-大V」三股力量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引力場」。

很多創作靈感,都是朱明華在楊浦「走」出來的——去年,他與100位粉絲,在楊浦濱江行走直播,親眼見證百年「工業鏽帶」變身「生活秀帶」;今年,他在長陽創谷直播「城市文明開放麥」,聊AI與傳統文化的結合;不久前,他還直播逛過大學路,和粉絲共同感受楊浦的時尚與煙火氣。

「行走在楊浦,能深刻感受到:這里的創新氛圍太棒了。」他説,這片創新沃土,正是內容創作者施展才華的空間。

朱明華在活動現場。

人才:被看見,受尊重,共成長

即便在互聯網上有很強影響力,對博主、UP主、大V等新興業態從業者來説,他們仍有「未被看見」的感受。

五年前,B站UP主蘇浩天從傳統行業辭職,創立了軟件測評賬號「蘇星河牛通」。「當時,身邊的人無法理解我即將從事的工作是什麼。」他説,在一些人眼中,互聯網內容創作者是一羣「不務正業」的另類。作為職業的互聯網內容創作者,還沒有被主流社會所接受。作為從業者,也難對自身產生職業認同感、職業成就感。

在蘇浩天看來,空間載體的支持、真金白銀的補貼固然重要;但上海對互聯網內容創作者這個有些「特殊」的職業羣體,「看見與尊重」的這份誠意才更加動人。

這份誠意,讓上海這座城市與互聯網內容創作者「雙向奔赴」。投用前一天,「蘇星河牛通」團隊就打包「全部家當」,第一時間搬進「V聚場」。他認為:「V聚場」的投用,標誌着上海首次對互聯網內容創作生態提供定製化的服務,「這座城市正在對我們張開懷抱」。

他説:「作為互聯網內容創作者,我也將努力為社會創作更多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優質內容。」

蘇浩天在V聚場。

與蘇浩天一樣,與上海這座城市雙向奔赴的創作者還有很多。半個月前,一通電話后,B站UP主張明祥就做出了來上海的決定。

對新朋友,張明祥總這樣介紹自己:他是B站「畫賣得最好的」UP主。2022年,他創立了賬號「我是超人cr」,在互聯網上創作抽象漫畫。打工的「酷比小雞」、「抗豬壓力」小豬、「爺有鉗了」螃蟹等網友喜聞樂見的形象,都來自他的畫筆。

開放與包容,是他對上海的第一印象。來上海前,他的作品爆紅網絡,卻線下生意一般。一次偶然到上海擺攤,讓他第一次在現實生活中,見到那麼多人喜愛他的「抽象」作品。人們對創意內容與創作者的尊重,讓他不由感嘆:「不愧是上海。」

半個月前,有朋友在電話向他介紹起上海將建設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集聚區,他當即做出決定來上海。在這里見到各類人才被看見、受尊重、與城市共成長,讓他又一次感嘆:「果然很上海。」

UP主「學過石油的語文老師」在V聚場。

原標題:《楊浦:勾勒一個「V」字,書寫一個「人」字》

欄目主編:唐燁 題圖來源:蔣迪雯攝

文內圖:蔣迪雯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肖彤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