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8 07:00
2025年初夏,深圳某機器人測試中心的凌晨依舊燈火通明。
一臺名為「Walker S」的人形機器人正用靈巧的金屬手指將物料箱整齊地碼在貨架上。
這樣的場景正在比亞迪、吉利等12家車企的流水線上擴展,成為中國「人形機器人量產元年」最鮮活的註腳。
政策推手率先開啟產業化大門。當工信部《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將關鍵技術攻關列為「國家制造業核心競爭力」時,地方政府百億級產業基金如同接到發令槍:北京、上海、深圳、蘇州、成都等地皆設立了百億級機器人產業發展基金。資本狂潮在7月初達到沸點——短短3天內,4家初創公司融資25億元,並且今年前5個月融資額已超過2024年全年總和。
然而實驗室的捷報與工廠的訂單之間,橫亙着冰冷的技術鴻溝。
宇樹科技G1機器人展示的720°凌空迴旋踢引爆社交媒體時,另一條新聞卻被忽略:北京半程馬拉松的20台陪跑機器人僅有6台完賽,14台因關節過熱或平衡系統崩潰倒在途中。賽事最終完賽率僅30%,恰如行業現狀的隱喻。
更深的矛盾藏於成本賬簿中。
當中國移動豪擲1.24億元採購全尺寸機器人時,家庭用户卻對着動輒十幾萬元的機器人價格搖頭。
這種撕裂昭示着殘酷現實:當前超50%的「商業化」訂單本質是公關展示和數據採集,而真正激活萬億級消費市場,仍需跨越核心部件國產化降本、運動控制可靠性不足、倫理安全立法缺失這三座冰山。
這場由資本、技術、訂單協同驅動的工業革命,正在效能突破與可靠性拷問的對抗中,重塑人類生產力邊界。
資本湧入:融資創新高,多路徑佈局加速
2025年的人形機器人賽道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資本狂潮。「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的情緒,正是投資人在面對這一萬億級產業賽道的普遍情緒。
IT桔子數據顯示,2025年前5個月,具身智能和機器人領域投資事件數達114起,超過去年全年的77起;融資額達232億元,超過2024年全年209億元總和。
進入7月,這場資本競賽開始加速,短短三天內,從清華系的星動紀元、星海圖,到杭州「六小龍」之一的雲深處科技,再到「華為系」的它石智航,4家公司接連獲得資本大額押注,累計融資額超25億元。
細數下來,新晉股東里出現不少產業資本。星動紀元本輪由海爾資本領投;它石智航和星海圖最新一輪融資皆由美團領投。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它石智航今年2月才成立,距今僅成立5個月,因此該公司目前尚無任何公開產品,但其依舊完成了1.22億美元天使+輪融資。
除了產業資本,政府性引導基金也開始入場。雲深處科技最新一輪融資里包括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前海母基金等機構;星海圖A5輪融資背后有北京機器人基金超額加註,亦莊國投跟投;它石智航背后有上海臨港科創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政府的入局也宣告各地之間打響了「百億基金競賽」。
2023年12月,北京組建全國首個百億級機器人產業基金;2024年7月,上海市浦東新區官宣籌備設立百億元規模的人形機器人產業基金。隨后,深圳、蘇州、成都等地相繼宣佈加入「百億基金俱樂部」。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超700億元地方政府基金投向人形機器人。
一級市場的烈火迅速引燃二級市場,並也在7月達到沸點。
7月8日,科創板上市公司上緯新材(688585.SH)一則公告震動資本市場——成立僅29個月的具身智能獨角獸智元機器人,欲斥資21億元收購科創板公司上緯新材63.62%股權,通過「協議轉讓+主動邀約」兩步走,將150億元估值資產注入A股平臺。
復牌后,資本市場用真金白銀投向了上緯新材,它的股價在后續連拉六個漲停板,僅6天時間,該股總市值由30億元一路飆漲至94億元。
不僅A股對人形機器人有期待,港股更是出現扎堆上市潮。而港股憑藉上市門檻低、周期短優勢,成為未盈利企業融資首選。據統計,年初至今已有12家機器人產業鏈企業赴港遞表。
這場由政策與市場共振驅動的產業革命,正以上百億元資金為燃料,衝向規模化爆發的臨界點。
技術突破:運動控制與智能決策跨越式升級
2025年成為人形機器人運動控制技術的「奇點時刻」。
硬件層面,高自由度關節與全身觸覺感知系統的突破性進展,重構了機器人的物理能力邊界。
在下肢層面,宇樹科技G1機器人通過360NM高扭矩電機與輕量化碳纖維結構,實現了720°凌空迴旋踢等高動態動作;智元機器人靈犀X2的28自由度柔性軀干,讓其像人一樣會騎自行車、踩滑板車、玩平衡車。此外,眾擎機器人SE01在去年還讓人驚艷的直膝行走擬人步態,到今年已經成為行業里的標配。
在上肢層面,靈巧手作為人機交互的關鍵接口,已形成了一個百億級市場。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機器人靈巧手市場規模為17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突破30億美元。
目前,國內初創公司里,跑出了靈巧手「四小龍」。這四家各自在不同的細分領域里拔得頭籌。傲意科技是國內出貨量最大的靈巧手公司;強腦科技是目前非侵入式腦機接口技術全球第一的公司;因時機器人是國內首家實現五指靈巧手商業化量產的公司;靈巧智能是最快實現五指靈巧手量產的公司。
與此同時,上市公司里兆威機電(003021.SZ)、雷賽智能(002979.SZ)等也紛紛向靈巧手發起進攻。其中,雷賽智能靈巧手在負載能力上下功夫,最大負載40KG;兆威機電靈巧手在內部結構上實現突破,採用了高精度微小模數齒輪,使其能將17個微型電機全部封裝於手中。
軟件層面,「大腦—小腦」協同架構的成熟讓人形機器人首次具備類人決策能力。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的「慧思開物」平臺,以AI大模型驅動的任務規劃具身「大腦」,以數據驅動的端到端技能執行具身「小腦」,讓機器人實現從任務理解到執行的全流程智能化。
北京一家估值超10億美元的機器人公司銀河通用,則是在「手眼腦」三者協同上實現突破。該公司推出的人形機器人Galbot可以代替人完成從接單到找藥、拿藥、裝袋等一系列流程。目前銀河通用聯合美團推出了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智慧藥房解決方案,已在北京地區近十家門店投入運營。
硬件與軟件的融合正催生「具身智能」質變。這種軟硬一體化的發展,不僅賦予具身機器人思考問題的能力,更助力人形機器人從單一動作執行邁向全場景自主作業的新紀元。
商業化進展:訂單井噴,工業場景率先落地
當資本洪流與技術革命相互激盪,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進程驟然提速。
2025年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迎來爆發式突破,標誌性事件當屬中國移動1.24億元採購訂單的落地。
7月11日,中國移動採購與招標網顯示,今年人形機器人「第一大單」被智元、宇樹瓜分了。其中,智元機器人中標7800萬元全尺寸人形機器人項目;宇樹科技則斬獲4605萬元小尺寸機器人及配件訂單。
除了「國家隊」下場採購,汽車廠也在積極擁抱人形機器人。優必選與東風柳汽、一汽大眾、比亞迪等十余家企業達成合作,獲得了車廠超500台訂單;樂聚機器人向北汽越野車交付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機器人;還有智元機器人、智平方、傅里葉等公司都在今年接到了汽車廠的訂單。
工業場景成為商業化落地的核心戰場,並且場景突破路徑已清晰,未來三年將遵循「實訓—小批量—產線級」遞進模式,逐步跨越從「實習生」到「產業工人」的鴻溝。
商業服務場景也已經有不少公司在試水。優必選預計2025年底前向居然智家零售門店內部署500台優必選仿真人形機器人;越疆科技牽手藥師幫,探索具身智能機器人在藥店、藥倉場景里的無人化作業;與國際知名外國網紅一起「鬥舞」的眾擎機器人,則像人一樣外出接單,不僅在深圳飲食文化綜合體內跳「斧頭幫」舞蹈、廣州滑雪場內表演滑雪,還宣佈將與地方政府聯合舉辦一場機器人自由格鬥賽。
然而,人形機器人訂單遍地開花,讓人忽略了隱藏在訂單里的結構性矛盾。當前市面上約一半的訂單集中於表演展示與數據採集,前者是爲了抬高自身估值,后者則是爲了進行場景驗證。而更加廣闊的C端家庭場景則依然沒能突破。
不少業內人士都表示,家庭場景因需求碎片化、成本敏感,滲透周期更長。在技術上,人形機器人在運動控制可靠性不足,仍可能出現摔跤、亂舞等問題;在價格上,當前動輒十幾萬的人形機器人產品,也讓消費者不敢下手;在法律上,人形機器人在應用中出現傷人或暴力等負面事件時,尚無明確的法律法規和安全標準來進行監管。
而這場由資本驅動的革命,終將回歸成本賬簿與故障率報表的冷酷考覈。人形機器人行業接下來料將進入「資本熱度與冷現實並存」階段。短期內,仍將有政策與資本持續賦能,未來2至3年內將實現工業場景規模化。但長期有關技術、成本和安全的挑戰仍存。
這場由資本點燃的烈火,終需在成本與效能的對衝、技術與理想的落差、需求與實際的斷層中,以技術攻堅為矛、成本控制為盾、生態培育為壤。跨越三重門,方見新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