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維立志博開啟招股:創新驅動的生物科技新星

2025-07-17 18:01

(來源:美港股觀察社)

作者:大G

原創:美港股觀察社

2025 年 7 月 17 日至 7 月 22 日,南京維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維立志博」)開啟招股之旅,擬全球發售 3205.44 萬股股份,預期將於2025年7月25日開始在聯交所買賣。此次發售備受矚目,公司已引入包括 LVC、OrbiMed、高毅、易方達等多家基石投資者,認購總額為 6900 萬美元,為公司上市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一、公司概況:專注創新療法

維立志博成立於 2012 年,是一家臨牀階段生物科技公司,長期深耕於創新療法的發現、開發及商業化領域。公司矢志不渝地致力於滿足中國及全球在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重大疾病方面未獲滿足的醫療需求。在生物科技賽道中,維立志博憑藉其獨特的研發視角和堅定的創新理念,逐漸嶄露頭角。

公司的創新管線極為豐富,囊括 14 項主要資產,其中 6 款已成功進入臨牀階段,涵蓋 1 款核心產品及 3 款主要產品。這些產品在全球臨牀進度中處於領先地位,展現出維立志博卓越的研發實力和前瞻性的戰略佈局。

在研發成果方面,維立志博成績斐然。其核心產品 LBL-024 由內部獨立開發,是一款處於關鍵性臨牀階段的新型 PD-L1 與 4-1BB 雙特異性抗體。2024 年 7 月,LBL-024 進入針對肺外神經內分泌癌的單臂關鍵性臨牀試驗,這一舉措使其成為全球首款達到關鍵性臨牀試驗階段的 4-1BB 靶向候選藥物,有望成為治療肺外神經內分泌癌的首款獲批藥物。

不僅如此,公司於 2024 年 10 月自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獲得 LBL-024 治療后線肺外神經內分泌癌的突破性療法認定(BTD),並於 2024 年 11 月自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獲得 LBL-024 治療神經內分泌癌的孤兒藥認定(ODD)。這些權威認定充分彰顯了 LBL-024 的巨大臨牀價值和潛力,也為維立志博在腫瘤治療領域贏得了廣泛的關注和認可。

公司目前正在積極評估 LBL-024(作為單藥療法及聯合療法一部分)對於治療晚期肺外神經內分泌癌、小細胞肺癌、膽道癌、非小細胞肺癌及其他實體瘤的療效,未來還計劃進一步研究其對食管鱗狀細胞癌、胃癌及肝細胞癌等藥物匱乏的癌症適應症的治療潛力,不斷拓展產品的適用範圍,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

二、業務模式:自主研發與合作共贏雙輪驅動

維立志博的核心業務模式以自主發現、開發及商業化腫瘤免疫療法為核心。公司在研發領域構建了一套完整且強大的能力體系,涵蓋研發、臨牀開發、化學、生產與控制(CMC)以及業務拓展等多個方面。這種綜合自主能力是維立志博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牢牢掌握研發的主動權,高效推動創新療法從實驗室走向臨牀應用。

公司憑藉對 T 細胞免疫的深刻見解、先進的抗體工程技術以及對疾病生物學的充分了解,成功攻克了諸多與靶點藥物開發相關的難題。在藥物設計環節,能夠精準設計出可誘發強大抗腫瘤活性的分子,同時有效降低發生不良事件的風險,確保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藥物開發流程展現出了極高的效率,從靶點選擇到遞交試驗中新葯(IND)通常僅需 3 年,顯著優於行業平均水平,這一優勢使得公司能夠更快地將創新葯物推向市場,搶佔先機。

儘管自主研發實力強勁,但維立志博也深知合作的重要性。作為自主開發的有力補充,公司積極與第三方開展廣泛合作,共同推進候選藥物的臨牀開發及商業化進程。通過對外授權許可、商業化合作或其他戰略合作方式,公司能夠更好地整合各方資源,把握市場機遇,實現優勢互補。

在過往的合作歷程中,維立志博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21 年 12 月,公司與百濟神州達成合作協議,授予其 LBL007 在大中華區外開發等獨家許可,該交易總價值高達 7.72 億美元,外加雙位數百分比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2024 年 11 月,公司又與 Aditum Bio 就新成立的一家美國公司(NewCo)達成合作安排,致力於公司特定三特異性 T cell engager 的全球開發及商業化,交易總價值同樣高達 6.14 億美元,另加潛在中個位數特許權使用費及於 NewCo 的股權。這些戰略合作不僅為公司帶來了可觀的資金支持,更為公司的產品打開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加速了公司的國際化進程。

三、財務分析:關注商業化進展

目前,公司尚無產品商業化,基本沒有收入。2023 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886.5 萬元,而 2024 年及 2025 年一季度,公司均無收入進賬。這主要是因為公司目前尚無產品獲批商業銷售,2023 年的收入全部來自根據與百濟神州訂立的授權及合作協議提供橋接研究服務而向百濟神州收取的付款。

盈利方面,2023 年、2024 年及 2025 年一季度,公司的淨利潤分別為 -3.62 億元、-3.01 億元和 - 7536.7 萬元,處於持續虧損狀態。在可預見的未來,由於公司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研發、臨牀試驗以及市場拓展等方面,預計仍將繼續產生大量開支及虧損,實現盈利面臨較大挑戰。不過,對於處於臨牀階段的生物科技公司而言,在產品尚未商業化之前出現虧損是行業普遍現象,關鍵在於公司能否在研發上取得突破,成功推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從而實現盈利的轉折。

四、競爭優勢:多維度優勢構築行業壁壘

維立志博在研發管線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如前文所述,其創新管線包含 14 項主要資產,其中 6 款已進入臨牀階段,且各款產品組合在全球臨牀進度中處於領先地位。以核心產品 LBL-024 為例,作為全球首款進入關鍵性臨牀試驗階段的 4-1BB 靶向候選藥物,其在肺外神經內分泌癌治療領域具有先發優勢。LBL-034 是全球臨牀進度第二領先的靶向 GPRC5D 的 CD3 T-cell engager;LBL-033 是全球僅有的兩款已進入臨牀階段的 MUC16/CD3 雙特異性抗體之一;LBL-007 在全球處於臨牀階段的 LAG3 靶向單克隆抗體中臨牀進度位居前三,並且是首款被證實對鼻咽癌有效的候選藥物。這些處於領先地位的研發管線,為公司在未來市場競爭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有望率先搶佔市場份額。

公司具備高效的研發能力,這體現在多個方面。在技術層面,公司對 T 細胞免疫的深入理解、先進的抗體工程技術以及對疾病生物學的精準把握,使其能夠攻克藥物開發過程中的諸多難題,設計出具有獨特優勢的藥物分子。在研發流程方面,從靶點選擇到遞交試驗中新葯(IND)僅需 3 年,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大大縮短了新葯研發周期,降低了研發成本,提高了研發效率。這種高效的研發能力使得公司能夠快速響應市場需求,不斷推出創新產品,在競爭激烈的生物科技行業中脫穎而出。

維立志博通過積極開展戰略合作,積累了豐富的戰略資源。與百濟神州、Aditum Bio 等知名企業的合作,不僅為公司帶來了鉅額的資金支持,緩解了研發資金壓力,更重要的是,藉助合作伙伴的市場渠道、研發資源和品牌影響力,公司能夠加速產品的臨牀開發和商業化進程。例如,與百濟神州的合作,使得 LBL007 在大中華區外的開發得以順利推進,拓展了產品的市場空間;與 Aditum Bio 的合作,為特定三特異性 T cell engager 的全球開發及商業化創造了有利條件。這些戰略合作資源成為公司發展的重要助力,進一步提升了公司的市場競爭力。

五、行業前景:廣闊市場與激烈競爭並存

隨着全球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對健康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重大疾病的治療需求持續增長,推動生物科技行業規模呈現出持續擴張的態勢。以腫瘤治療領域為例,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報告,全球腫瘤藥物市場規模在過去幾年中穩步增長,預計在未來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率。在中國市場,隨着醫療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醫藥創新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患者支付能力的逐步提升,腫瘤藥物市場同樣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這為專注於腫瘤等重大疾病創新療法研發的維立志博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公司有望在行業發展的浪潮中受益。

儘管行業前景廣闊,但生物科技行業的競爭格局也日趨激烈。眾多國內外生物科技公司紛紛加大在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領域的研發投入,推出各類創新產品。在腫瘤免疫療法領域,已經有多種 PD-1/PD-L1 抑制劑等產品獲批上市,佔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維立志博面臨着來自國內外大型藥企以及新興生物科技公司的雙重競爭壓力。在國內,恆瑞醫藥、信達生物等企業在腫瘤藥物研發方面實力強勁,擁有豐富的產品線和市場資源;在國際上,默沙東、百時美施貴寶等跨國藥企憑藉其雄厚的研發實力、廣泛的全球銷售網絡以及豐富的臨牀經驗,在腫瘤免疫療法市場佔據主導地位。維立志博要在這樣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競爭優勢,加快研發進程,提高產品質量和療效,同時優化市場策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場份額。

六、估值分析:估值有望受益於市場行情

維立志博此次上市備受關注,其上市時的總市值成為市場焦點之一。根據招股書披露的信息,公司擬全球發售 3205.44 萬股股份,最高發售價 35.00 港元,若按照最高發售價計算,公司上市時的總市值將達到66.0億港元。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公司目前處於臨牀階段,尚無產品商業化銷售,其估值主要基於市場對公司未來研發成果的預期、研發管線的價值以及行業的發展前景等因素。在生物科技行業中,對於處於臨牀階段的公司估值往往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臨牀試驗結果、政策變化、市場競爭格局等。

不過,目前港股生物醫藥板塊的行情異常火爆,維立志博有望受益於這一行情,在上市后獲得不錯的表現。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