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7 16:44
轉自:支點財經
傳統產業「含綠量」提高,新能源競相發力,碳交易打通從「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的路徑。
湖北地處「中部之中」,坐擁最長長江岸線,既肩負着確保「一庫淨水北送、一江清水東流」的政治責任,也肩負着推動中部地區加快崛起的時代使命,對推動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循環經濟有着強烈的現實需求。
近年來,湖北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重塑發展方式、以低碳轉型提升生態顏值,加快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清潔能源體系和綠色制度體系,有序推進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
如今,湖北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起年均6%的經濟增長,用全國第22位的能耗強度託舉起第7位的經濟總量,綠色低碳成為湖北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
傳統產業「含綠量」高了
大冶特鋼460鋼管廠集控室,巨大的弧形屏幕上顯示着每個生產環節的實時生產狀況、生產數據和設備情況。利用可視化的數字孿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工人們在集控室就可以實現對設備端的動態感知和精準控制。
熱軋車間里,每一根鋼管從原料到成品全都在工人遠程控制下完成,最后由一位「驗貨機器人」進行打碼。如果不是集控室外廣場上高高佇立的張之洞、盛宣懷銅像,很難將它們和有着百年曆史的老廠聯繫在一起。
無獨有偶。華新水泥武穴工廠的生態碼頭已成網紅地標——全封閉裝卸區全程無揚塵,防污簾外江豚自在嬉遊。
這背后,是百年華新水泥自主研發、國際領先的水泥窯協同固體廢棄物技術在強力支撐:2024年,華新水泥將垃圾預處理可燃物、生物質燃料、工業固廢等作為水泥窯替代燃料,累計使用441萬噸,替代約20%化石燃料。
面對中國生活垃圾高水分、多雜質的特性,研發團隊十年磨劍,突破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瓶頸。自2008年至今,華新水泥已在固廢領域獲得百余項專利。每年逾200萬噸固廢在窯爐中涅槃重生,累計綜合利用固廢近2500萬噸,為社會間接創造經濟效益超百億元,成功實現從水泥搖籃向環保先鋒的蜕變,為全國廢棄物處理、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安全可行的解決方案。
近年來,湖北牽住產業綠色化發展的「牛鼻子」,實施重點行業節能降碳改造等10大綠色轉型工程,打造城市礦產等10條循環經濟產業鏈,實現經濟發展「含綠量」「含金量」同步提升。
作為礦冶名城,黃石以數字化轉型、智慧化生產為抓手,大力實施「百企技改工程」,通過工業互聯網深度賦能、賦智,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依託豐富的磷礦資源,磷化工一直是宜昌市的「當家產業」,產值曾佔到當地工業產值的近三分之一。但由於生產方式粗放,宜昌一度陷入「化工圍江」的環保困局。不破不立,以「長江大保護」為契機,宜昌對大批沿江化工企業「關改搬轉」,謀求向現代化工新材料產業的躍升。
「別人能干的,我們一定也能干。」湖北興福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少平帶領團隊,先將工業黃磷提純為純度99.9999%的高純磷酸,再提升爲99.9999999%的超高純電子級磷酸,從「6個9」到「9個9」,讓公司產品從磷礦石時代的「論噸賣」,轉變為高端產品「論克賣」。興福電子生產的電子級磷酸,迅速拿下超80%的國內市場佔有率。
新能源賽道競相發力
「成功了!」3月29日,大冶姜橋制氫工廠內,主控室開關被按下,電流嗡鳴聲中,純度達99.99%的氫氣從管道中涌出。湖北省首個國家級氫能項目成功出氫。
大冶深地儲氫科研中試基地項目巖洞氫儲能系統也在加快建設。這是全國首個巖洞儲氫技術科研中試項目,曾經的廢棄礦山,未來將變身「氫能倉庫」,實現採空區變能源倉、尾礦場變發電站。
近年來,湖北着眼重塑戰略資源結構,把促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積極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大力推動新能源項目開發,新能源、儲能、氫能、電動汽車、頁岩氣等能源新興產業版圖正在湖北各地有序鋪開,涌現出一批產業集聚區。
氫能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方向,湖北高度重視發展氫能產業,先后出臺《關於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湖北省加快發展氫能產業行動方案(2024-2027年)》等文件,提出力爭到2027年,以武漢為核心的湖北氫能產業佈局初步成型,打造以電解槽、燃料電池等為核心的全國氫能裝備中心,全省氫能全產業鏈總產值達到1000億元。
武漢是武漢都市圈中最早佈局氫能產業的城市,現已集聚40余家氫能企業和科研院所,形成氫氣「制儲運加用」全產業鏈,產業技術創新水平處於全國前列,建成國內首條自主可控的氫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生產線,漢宜氫能示範線每天有30多臺氫能源重卡往返兩地。如今,在滬渝高速漢宜段潛江服務區內,一輛49噸重卡可儲存35公斤氫氣,加滿僅用7分鍾,續航可超300公里。
氫能產業的蓬勃發展,正是湖北新能源產業多點開花的一個縮影。放眼全省,各市州立足自身優勢,在新能源賽道上競相發力。
宜昌正在全力打造全國內河綠色智能船舶製造產業示範區,國內首艘入級中國船級社氫燃料電池動力船「三峽氫舟1」號順利完成首航。襄陽具備從整車、電池、電機、電控到動力電池檢測等國內最完備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荊門集聚鋰電相關企業20多家,從基礎原材料、關鍵部件,到電芯製造、廢舊電池回收,涵蓋全生命周期產業鏈,億緯動力荊門基地成為國內單體設計產能最大的鋰電池工廠,沙洋投運國內首個百兆瓦時級構網型儲能電站。隨州已形成光伏逆變器、動力電池、多晶硅片、太陽能電池等產品系列。孝感儲能新技術加快突破,世界首座300兆瓦級壓縮空氣儲能電站併網發電。
「展望未來,湖北將發揮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教優勢,加速健全能源科技創新體系,加大關鍵技術研發攻關應用,搶佔產業發展新賽道,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湖北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加快構建以能源通用基礎裝備、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關鍵零部件與材料配套為核心的產業佈局,實現專業化合理分工、互動促進和協調發展,打造現代能源產業創新集羣,推動能源科技創新從支撐產業發展向引領產業升級轉變,為全省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增添動力。
綠色金融創新破局
在湖北,企業現在可把碳配額當「存款」抵押給銀行,貸出真金白銀去買綠電,最后還能用綠電抵扣碳排放——這套「碳變錢、錢買電、電抵碳」的魔法操作,最近升級成了2.0版本。
過去,湖北只有400多家碳控排企業能享受到這一低碳循環優惠政策。現在2.0版本面向範圍更廣,所有企業都能申請。而且,企業只要實施符合要求的綠色低碳項目,都可以享受優惠政策,從源頭上降碳。武漢市電-碳-金融服務中心可為企業匹配投融資渠道,助其獲取綠色金融低息貸款。
長飛光纖第一個「吃螃蟹」。6月27日,在武漢中碳登大廈舉辦「電-碳-金融服務新模式賦能電子行業綠色發展論壇」活動現場,武漢市電-碳-金融服務中心與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中碳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簽署深化「電-碳-金融」項目合作協議。
去年,長飛光纖抵押了5萬噸碳配額,從招行貸出470萬元,買了1000萬度綠電,直接抵扣了7153噸碳排放。嚐到甜頭后,這次又簽下大單:中碳資管掏500萬幫他們改造老舊制冷設備,改造后綜合能耗直接砍半,企業每年節省125萬元,還能減少1000噸碳排放。最妙的是,萬一節能效果不達標,還有保險公司兜底。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ESG負責人王聰表示:「項目全程由武漢市電—碳—金融服務中心負責能效指標交付,還有保險兜底,我們十分放心。」
作為全國首個企業電-碳-金融服務中心,武漢市電-碳-金融服務中心自去年7月運營以來,服務窗口累計提供諮詢服務500余次,多次促成「碳變錢,錢買電,電抵碳」的神奇循環,撮合綠電交易規模達13億千瓦時。
碳交易打通了從「綠水青山」到「金山銀山」的路徑。湖北作為碳交易市場的「先行軍」和全國碳排放權註冊登記結算系統所在地,在碳市場建設領域持續推進體制機制建設,積極培育市場主體,不斷加強市場監管,實現了碳市場的質效提升。
在碳金融發展路徑上,湖北省也走在了前列。省發改委牽頭建設「鄂綠通」平臺,為資金對接優質綠色低碳企業和項目提供了便捷渠道,平臺入駐政府單位、金融機構及註冊企業數量持續增長,融資總額達1820億元,完成融資1313億元,融資規模穩居全國綠金平臺前列。
作為全國碳市場的「碳資產大腦」,中碳登正在重塑湖北的產業生態。湖北將依託中碳登,加快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碳市場和碳金融中心,讓綠色崛起之路越走越寬廣。
在湖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鄧沛琦看來,當前,湖北在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和低碳化轉變、產業結構高端化和綠色化轉型、推進交通住建領域高效化和節能化轉換,以及促進「換新」「去舊」對接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綠色轉型仍然存在三大短板:一是傳統產業綠色技術應用碎片化,鋼鐵、化工等行業雖部分改造,但中小企業受制於轉型成本高、技術獲取難,綠色轉型動力和能力不足;二是新能源發展消納瓶頸突出,儲能經濟性制約明顯,分佈式能源接入政策有待優化;三是綠色制度體系銜接不暢,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和服務深度不夠,碳市場活躍度與影響力有待提升。
鄧沛琦建議,湖北需強化技術攻堅與資金支持,破解傳統產業綠色轉型之困;加速電網升級與儲能降本,疏通新能源消納堵點;深化制度協同創新,激活綠色市場內生動力,方能於長江經濟帶走出一條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