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選舉不確定性引發日債拋售潮

2025-07-17 00:04

(來源:北京商報)

在政治不確定性與財政擔憂雙重夾擊下,日本國債市場的風暴正在加劇,核心10年期債券收益率升破警戒線,市場神經高度緊繃。日本超長期國債周三止跌回升,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跌10個基點至3.06%,40年期收益率同步回落10個基點至3.38%。「這波買盤顯然是對猛烈拋售的反應,」三井住友信託資產管理高級策略師Katsutoshi Inadome表示,「儘管市場仍對參議院選舉后的財政刺激政策保持警惕,但收益率飆升勢頭已暫歇,目前靜待選舉結果。」

此前一天,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上行2.5個基點觸及1.595%,創下2008年以來最高水平。同時,日本20年期收益率攀升3.5個基點至2.64%,30年期收益率上漲4個基點至3.195%,均創1999年以來新高。而20年期及以上期限債券本月已累計上漲至少20個基點。

此次收益率飆升發生在日本參議院選舉前夕,市場擔憂執政聯盟可能失利,財政政策或將大幅轉向,進一步加劇債市拋售壓力。

分析人士警告,若「債券義警」大規模拋售,日債市場或重演英國「特拉斯時刻」式的劇烈動盪。2022年,英國前首相特拉斯因激進減税計劃引發債市暴跌,最終被迫下臺。

而與超長期國債不同,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上行對實體經濟影響更為直接。明治安田研究所經濟學家Yuichi Kodama指出,10年期收益率是固定房貸利率的定價基準,其上升將推高企業和家庭的融資成本,進而影響經濟活動。

伊藤忠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Atsushi Takeda補充稱,雖然超長期國債對企業融資影響有限,但10年期收益率的持續攀升值得高度關注,尤其是在財政健康狀況存疑的背景下。

三菱UFJ摩根士丹利證券高級固定收益策略師Takahiro Otsuka表示:「10年期收益率受到超長期債券因需求擔憂和流動性下降而出現不穩定的推動。不能確定地説10年期收益率會在1.6%左右的水平停止上漲。」

日本即將於7月20日舉行參議院選舉。這一即將到來的參議院選舉成為推動債券收益率走高的關鍵因素。多家媒體和民調顯示,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及其聯盟夥伴面臨失利風險。日本反對黨競選綱領中包含現金發放、消費税下調和教育補貼等民粹承諾,市場擔憂這些政策將推高財政赤字,削弱債券投資者信心。

民調顯示,首相石破茂所在的執政聯盟可能失去參議院多數派地位,而執政集團在眾議院已為少數派,兩院僵局或使反對黨在決策中擁有更大影響力。多項民調顯示,執政聯盟預期獲得的席位數呈下降趨勢,這一結果可能導致石破茂辭職、美日貿易談判暫停、加息預期減弱,並對日本股市和貨幣政策產生重大影響。市場預期日本潛在新政府可能轉向更寬松的財政政策。

由於生活成本上升,包括日本主食大米價格飆升,石破茂政府的支持率下滑。讓自民黨選情雪上加霜的是,該黨參議員鶴保庸介14日因失言辭去參議院預算委員長職務。

15日,石破茂在香川縣呼籲民眾給執政聯盟投票。他説:「每次都很艱難,但這次是最艱難的。超過30%的人還沒有決定投票給誰。懇請大家參與投票。」據日本TBS電視臺15日報道,日本總務省14日表示,截至7月13日(投票日前一周),提前投票人數為988.59萬人,佔總選民人數的9.48%。這比2022年參議院選舉同期增加了近210萬人。

SMBC日興證券利率策略師Ataru Okumura指出,若執政聯盟敗選,海外投資者可能加速拋售超長期國債,擔憂消費税下調概率上升。摩根士丹利MUFG證券的Koichi Sugisaki也表達了類似觀點,認為財政政策的不確定性正加劇市場波動。

Okumura指出,雖然其不預期石破茂會因債市動盪直接下臺,但若執政聯盟敗選,市場動盪或難以避免。

日本債券收益率上升是全球現象的一部分。

據彭博報道,全球長期政府債券都在下跌,投資者擔心世界各國政府的支出超出了其承受能力。

期限在20年及以上的日本國債收益率本月上漲了至少20個基點,這是全球債券市場拋售潮的一部分,投資者日益擔憂政府財政狀況。摩根士丹利MUFG證券宏觀策略師Koichi Sugisaki在研究報告中表示,執政聯盟的敗選可能會看到海外投資者加速拋售超長期債券,因為擔心消費税削減的可能性更大。

儘管日本央行行長植田和男表示,該國超長期收益率對實體經濟的影響相比短期債務有限,但他也表示將仔細監控事態發展。

Kodama表示:「植田目前正在淡化超長期收益率的飆升,但我確信他正在密切關注局勢。他避免明確評論,因為任何聲明都可能被解讀為暗示市場干預或干預門檻的信號。」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