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動力電池市場佈局熱點居然在這……

2025-07-17 12:03

新能源電池領域猶如一座藴藏無限可能的富礦,吸引着眾多企業競相挖掘。

動力電池企業的產業佈局及投資熱點正在悄然變化,從固態電池到儲能電池,從新興技術路線突破到多元應用場景開拓,這些變化的背后隱藏着眾多新機遇。

01

原材料開採「箭在弦上」

今年以來,主流動力電池企業在原材料開採方面有不少項目取得階段性的進展,主要集中在鋰礦和鎳礦等領域。

寧德時代子公司普勤時代(CBL)、印尼國有礦業公司ANTAM與印尼電池公司IBC組成聯合體共同投資建設的印尼鎳資源和電池產業鏈項目,在印度尼西亞正式奠基,總投資額近60億美元,規劃年產電池可支持20萬~30萬輛電動汽車。寧德時代子公司與天齊鋰業子公司共同設立了四川慕雲澤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註冊資本5億元。

贛鋒鋰業非洲馬里Goulamina鋰輝石項目一期於2024年末投產,2025年二季度,二期 500萬噸/年採選系統計劃建成投產。阿根廷Mariana鹽湖一期2萬噸氯化鋰產線於2月12日正式投產,遠期規劃年產4萬噸LCE。此外,Cauchari-Olaroz 鹽湖2025年目標產量為3~3.5萬噸LCE。

動力電池行業資深人士楊光輝分析,當前鋰礦等原材料價格已處於歷史低位。上述項目多源於電池企業在兩三年前的佈局,當時礦業及需求端較為旺盛,眾多企業紛紛進行全球礦產佈局。像鹽湖項目準備周期較長,需2~3年,如今恰好迎來產能釋放,形成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局面,並非企業當下新的投資行為。

02

聚焦「優質產能」打造新產線

當前,主流動力電池企業進行了廣泛的產能佈局,且顯現一些新的特點

福鼎時代鋰離子電池生產基地是寧德時代全球最大單體項目,其中5號超級工廠計劃投資64.7億元,年產25GWh新能源動力電池,於今年6月投產。此外,江蘇時代動力及儲能鋰離子電池研發與生產項目(四期)、寧德蕉城時代鋰離子動力電池生產基地項目(車里灣項目)、廣東瑞慶時代鋰離子電池生產項目一期等,在2025年上半年均處於建設或推進過程中。

比亞迪投資的濰柴弗迪(煙臺)新能源動力產業園項目一期正式投產,總投資560億元,是全球最大的商用車專用電池生產基地之一。比亞迪位於浙江台州的弗迪新能源動力電池項目計劃總投資100.2億元,建成后形成年產22GWh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生產能力,3月已竣工並逐步提升產能。2月,廣西弗迪電池三模塊項目在南寧市青秀區啟動建設,建設兩條動力電池生產線,建成后可新增年產能約7GWh。

6月25日,中創新航與武漢經開區簽約建設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武漢基地四期項目,規劃年產能約40萬套動力電池PACK,滿產后年產值可超百億元。6月18日,中創新航高性能鋰電池項目在江蘇常州開工,規劃設計產能25GWh。2月5日,福建廈門中創新航高性能鋰電池項目開工,規劃產能30GWh;2月24日,中創新航葡萄牙基地動工,預計具備15GWh 的儲能生產能力;3月25日,中創新航四川成都項目二期開工,建成后可形成年產約30GWh 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的生產能力。

楊光輝分析,在電池生產領域,產線有着明確的生命周期,一條產線從建立運營到最終退出,周期通常為3~5年,最長不超過7年。早期電池生產多為車企定製化生產,產線往往是「專線專產」,而隨着行業發展,電池生產逐漸走向標準化,因此過去3~5年運營的產線,正逐步被淘汰或因項目結束退出,電池企業必須投資新產線以適應發展。

新產線的打造聚焦於「優質產能」,核心目標是在生產和設計層面提高能量密度。當前電池需求呈良性線性增長,並非爆發式增長,產能擴張並非最緊迫需求,將廢舊、落后產能升級為優質產能纔是關鍵,這不僅是企業維持競爭力的必要舉措,也是獲得車企認可的「敲門磚」。

03

「電池回收」和「換電」受追捧

主流動力電池企業通過合作共建、項目投資等方式,搶佔電池回收市場份額。

寧德時代在宜昌啟動45萬噸磷酸鐵鋰回收項目,總投資巨大;還通過子公司廣東邦普在全球範圍內持續拓展回收渠道並增設回收網點。國軒高科與晉景新能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擬佈局全球100個服務網點,還將以中國香港地區、新加坡作為試點,共建全球電池材料貿易中心,並建立電池梯次利用示範點。

欣旺達全資子公司與專業投資機構共同投資設立滕州欣旺達綠色資源創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該基金整體不低於70%的金額投資於滕州欣旺達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在滕州落地10萬噸鋰電池回收利用及新型儲能智造項目,項目總投資62億元。贛鋒鋰業投資45億元在鄭州建設新能源產業集羣項目,其中包括中原地區退役電池循環回收利用核心基地。

此外,寧德時代在換電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投資佈局。3月17日,寧德時代與蔚來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打造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領先的乘用車換電服務網絡。同時,寧德時代將以不超過25億元戰略投資蔚來能源。3月底,寧德時代與中石化計劃2025年建設不少500座換電站。上海車展期間,寧德時代聯合五大車企,密集發佈多款換電車型。5月18日,寧德時代推出75#標準化換電塊及全場景底盤換電解決方案。

楊光輝分析,電池回收並非偽命題,而是一塊實實在在的「大蛋糕」,但當前電池回收面臨的一大關鍵問題是缺乏明確的法律與政策指導,這讓回收企業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這種源於歐洲ESG理念的閉環構想,在實際操作中需轉化為具體政策,明確各方權責與流程,才能真正落地。

技術與經濟性則是制約回收行業的另一重因素。目前回收主要聚焦三元電池,核心原因是其含有的鎳、鈷等金屬具有較高回收價值,能覆蓋回收成本。而市場佔比頗高的磷酸鐵鋰電池,因主要含鋰,且本身材料價格較低,在現有回收工藝下,回收性價比極低,導致企業對其回收多避而不談。如何通過技術創新降低磷酸鐵鋰回收成本、構建可持續的盈利模式,是該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

04

瞄準前沿技術「軟實力」

國內主流動力電池企業在固態電池和鋰硫電池等新技術領域進行儲備。

寧德時代硫化物全固態電池單體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其在港股募資325億元中,70億元專項用於固態電池研發;5月,寧德時代全球首條硫化物全固態電池中試線在合肥正式投產。國軒高科首0.2GWh全固態實驗線正式貫通,上半年申請硫化物正極漿料製備方法(CN120300123A)和電芯單元製造裝置(CN120237261A)兩項專利。1月,四川成科國重新能源簽約2.8GWh固態鋰硫電池項目,總投資1.3億元。

2025年上半年,儲能市場成爲了國內主流動力電池企業佈局的重點領域,各大企業紛紛加大投資,搶佔市場先機。

寧德時代在山東東營新增40GWh電池產能計劃;投資5億元用於開發適用於數據中心的儲能系統解決方案;計劃在歐洲建設儲能電池生產基地,已進入選址和前期籌備階段,預計總投資將達數十億歐元。億緯鋰能(維權)湖北二期項目正式動工,總投資超100億元,項目聚焦於儲能電池生產,並計劃在東南亞地區建設儲能電池生產基地;投資建設通信基站儲能項目。

比亞迪上半年在研發上的投入超過10億元,重點聚焦於提高儲能電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以及循環壽命等關鍵性能指標。國軒高科則在上半年投資5億元建立了儲能技術研發中心。

楊光輝分析,電池企業應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與核心競爭力,同步強化「軟實力」與「硬實力」。在技術佈局上,不僅要聚焦當前主流技術的優化升級,還需在固態電池、半固態電池、鋰硫電池等前沿領域有所涉獵。儘管這些前沿技術研發周期長、見效慢,但提前佈局能為企業儲備技術勢能,避免在未來技術迭代中陷入被動。

05

莫忽視市場開拓,堅守長期主義

頭部電池企業的投資邏輯,往往因其行業影響力和前瞻性佈局,成為整個行業投資邏輯的「風向標」。

從上半年主流動力電池企業的投資佈局來看,楊光輝認為,投資的核心目標應是提升利潤與拓展市場,降本只是其中一部分,市場開拓纔是更關鍵的投資方向,但當前相關體現不足。

在硬實力建設上,產線等硬件的實時更新至關重要。而市場開拓更需突破海外壁壘,儘管美國、歐洲對中國主流電池企業存在一定忌憚,突破難度較大,但一旦找到方法,將帶來顯著收益。

比如部分電池企業向儲能領域佈局是較好選擇,尤其可藉此打開歐洲市場。歐洲對汽車電池管控嚴格,但對儲能電池無過多限制,且當前歐洲儲能電池本地產能小、需求大。若聚焦儲能,便是聰明之舉,提前佈局有望搶佔先機,后續再逐步向動力電池領域拓展。

楊光輝強調,電池領域投資需長期主義。電化學相關研發有近百年曆史,卻僅鋰電池領域出現過諾貝爾獎,可見質的突破難度極大,需長時間積累與產業鏈協同。企業投資應耐住性子,聚焦前沿技術研發,而非僅追求短期降本,唯有如此,纔有可能打造百年企業。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