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7 18:37
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團宣佈旗下吉利汽車(0175.HK)與極氪(NYSE:ZK)簽署合併協議,吉利汽車將收購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極氪股份,極氪股東可選擇現金(每股2.687美元)或置換吉利汽車股份(每股換1.23股)作為對價。
交易完成后,極氪將成為吉利汽車全資子公司,從紐約交易所退市。若全選現金,總代價23.99億美元(約171.99億元人民幣),含關聯方10.48億美元。若全選股份,將發行最多10.98億股,含關聯方4.8億股。
截至7月17日,吉利汽車總市值1916億港元。
吉利併購整合:步步為營的品牌棋局
2024年9月發佈的《台州宣言》提出,「戰略聚焦、整合、協同、穩健、人才」五大舉措,明確聚焦汽車主業與科技生態佈局。
2024年11月,吉利控股向吉利汽車轉讓11.3%極氪股份,使吉利汽車對極氪持股比例升至62.8%;同時,極氪持有領克51%股份,沃爾沃將所持領克30%股份出售給極氪,強化品牌間股權聯動。
2024年10月~2025年3月,幾何品牌併入銀河,成為其智能精品小車系列;翼真品牌併入銀河,成為高端電動MPV系列,吉利銀河升級為獨立品牌。
5月7日,吉利汽車向極氪提交私有化報價;7月15日簽署合併協議,完成極氪全資收購,形成「極氪+領克+銀河+中國星」四大品牌矩陣,定位分別為:極氪:全球豪華科技品牌,領克:全球新能源高端品牌,吉利銀河:主流新能源品牌,中國星:主流燃油品牌。
截至2025年5月21日,在吉利集團股權結構方面,李書福作為大股東、疑似實控人及受益所有人,持股比例達82.23%,持有8.47億股其它未流通股;寧波翊馬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持股比例為9.71%,持有1億股境內法人股;李星星持股比例8.06%,持有8299.74萬股其它未流通股。
在旗下車企股份方面,截至2025年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團宣佈旗下吉利汽車與極氪正式簽署合併協議,吉利汽車將收購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極氪股份。極氪持有領克51%股份,吉利汽車旗下全資子公司持有領克其余49%股份。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吉利汽車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38.98%,李書福個人對吉利汽車持股2.18%。
此外,吉利控股集團還持有沃爾沃汽車100%股權、馬來西亞寶騰汽車49.9%的股份、英國路特斯汽車51%的控股權。極星是吉利控股集團與沃爾沃汽車共同擁有的高性能電動汽車品牌,吉利控股集團持有其部分股份,但截至目前具體持股比例未公開披露;smart是吉利控股集團與梅賽德斯-奔馳共同擁有的品牌,雙方各持股50%,但未明確吉利控股集團內部針對smart品牌的持股結構。
業績答卷:吉利與極氪的攻守之道
吉利汽車2024年營收2402億元,同比增長34%;實現歸母淨利潤166億元,同比增長213%;扣非后歸母淨利潤85億元,同比增長52%;毛利總額382億元,毛利率達15.9%。
吉利汽車2025年一季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25億元,同比增長25%;歸母淨利潤56.7億元,同比增長264%;毛利率15.8%。一季度總銷量70.4萬輛,同比增長47.9%,其中新能源銷量33.9萬輛,同比增長135.4%,新能源銷量佔比48.2%。
極氪2024年營收759.13億元,同比增長46.91%。歸母淨利潤為-64.24億元,虧損幅度收窄。毛利124.47億元,同比增長81.7%,毛利率為16.4%。淨虧損57.91億元,同比減少29.9%。經調整淨虧損47.14億元,同比收窄42%。
極氪2025年一季報顯示,公司總營收220.19億元,同比增長1.1%。整車銷售收入190.96億元,同比增長16.1%。整車毛利率16.5%,同比上升3.4個百分點,綜合毛利率19.1%。淨虧損7.63億元,同比下降60.2%,在香港會計準則下盈利5.1億元。研發開支2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25%。
在2025年第一季度,汽車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純電動車(BEV)、插電混合式電動車(PHEV)和氫燃料電池車等新能源車合計銷量達402萬輛,同比增長39%,佔全球汽車銷售比例為18.4%。其中,純電動車銷量為267萬輛,年增長45%。在此期間,吉利控股集團表現亮眼,集團總銷量達946,627輛,同比增長31%,連續兩個季度銷量超過90萬,彰顯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聚焦到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其在一季度銷量為703824輛,同比增長48%。從終端零售數據來看,吉利一季度零售量突破61萬輛,市場佔有率逼近12%。在新能源領域,吉利控股集團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銷量達463372輛,同比增長83%,新能源滲透率達49%,單月滲透率更是突破52%,創歷史新高。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新能源累計銷量339200輛,同比大幅增長135%。旗下吉利品牌銷量為589813輛,領克品牌銷量72608輛,極氪品牌銷量41403輛,各品牌協同發力,共同推動銷量增長。值得一提的是,吉利銀河系列於第一季度正式升級為「吉利銀河品牌」,單季度銷量近26萬輛,同比增長214%。
進入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純電動汽車市場格局發生顯著變化。乘聯會祕書長崔東樹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純電動汽車市場份額排名前三的分別是比亞迪(21%)、吉利(12%)和特斯拉(11%)。這是吉利首次在全球純電動車市場份額上超越特斯拉,躍居第二。從2025年上半年整體來看,吉利集團在全球汽車市場中擁有4.7%的市場份額。其在新能源領域的迅猛發展以及各品牌的良好表現,使其在全球汽車市場競爭中佔據了重要地位,未來發展態勢備受關注。
針對併購極氪,現吉利控股集團CEO李東輝表示,吉利合併極氪后,經吉利內部測算,研發環節每年可節省數十億元;聯合採購方面,去年已在原預算基礎上額外節省幾十億元。此外,在製造、人力、財務、法務等管理部門的協同中,預計管理費用和營銷費用將有所降低。
併購整合:破局行業困局的必然之選
在當下中國汽車市場,容量增長趨於平緩、行業整體利潤率下行、市場集中度極低以及價格戰愈演愈烈的無序競爭格局,已然成為行業發展的桎梏。
而此時,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聚焦重點難點,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此次推動落后低效產能退出涉及行業範圍將更加廣泛,既有傳統行業,也有新興行業,如鋰電、光伏、新能源汽車等。這為汽車行業的變革提供了重要指引與方向。
當前汽車行業超130家整車企業、超千個品牌的「小而散」格局,正是無序競爭與行業內卷的鮮明寫照。這種低集中度的市場現狀,使得企業間資源內耗嚴重,效率極為低下。
就拿2024年的銷售數據來看,比亞迪以427萬輛的銷量在國內獨佔鰲頭,卻僅僅只有日本豐田集團銷量的一半,並且全行業單車利潤僅1.5萬元,與豐田單車淨利潤水平相差甚遠。低集中度下的無序競爭,讓中國車企在全球產業鏈中議價權缺失,長期處於不利地位。
而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所強調的規範市場競爭,對於改變汽車行業市場集中度極低的格局意義重大。通過依法依規治理,能夠淘汰部分競爭力弱的企業,推動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形成適度集中的市場結構,進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中國車企在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打破當下內卷困境。
在研發領域,汽車行業同樣深陷內卷泥潭。隨着電動化和智能化技術的深入發展,車企研發費用佔比不斷攀升,然而技術成果轉化卻不盡人意,重複開發導致的資源浪費現象屢見不鮮。
在智能駕駛領域,各企業重複開發類似算法,每年浪費的研發資金超百億元。這不僅無法推動行業技術實現質的突破,還加劇了行業內卷,使研發投入難以形成合力。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的引導企業提升產品品質,對於汽車行業研發而言,就是要避免低水平的重複研發,集中資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通過規範市場競爭,讓企業將更多精力和資金投入到真正能夠提升產品品質、推動技術進步的研發項目中,提高研發投入的有效性,打破技術研發領域的內卷局面,為汽車行業的技術升級提供堅實支撐。
價格戰的愈演愈烈,是汽車行業內卷的突出表現,也是與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背道而馳的。從數據上看,2016~2019年,國內在售乘用車型數量從515款猛增至800款,新能源汽車領域更是每三天就有一款新車上市。過度分散的品牌矩陣,使得渠道內卷嚴重,同一集團內不同子品牌在終端市場互相壓價,嚴重侵蝕行業利潤。眾多車企不向上卷科技,反而向下卷價格。此前經銷商,銀行,消費者貸款購車的佣金返還騙局更是讓人大開眼界。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這對於汽車行業整頓價格戰、結束行業內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通過嚴格規範企業的價格行為,打擊不正當的低價競爭,能夠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引導企業從單純的價格競爭轉向產品品質和服務的競爭,維護行業的合理利潤空間,促進汽車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在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政策背景下,汽車行業必須積極響應,着力解決市場集中度低、研發重複無效以及價格戰無序等問題。通過產業各方合力,推動企業間的兼併整合,提高市場集中度;引導企業合理規劃研發投入,集中力量突破關鍵技術;加強對市場價格的監管,規範市場競爭秩序。只有這樣,中國汽車行業才能在新能源轉型背景下的全球化競爭中脫穎而出,實現高質量發展,真正將中國的汽車大市場轉化為汽車強市場。
目前中國汽車行業已進入震盪整合期,從需求端來看,消費者看重品牌背書帶來的「一攬子」需求得到滿足,強勢品牌企業逐步整合資源積累優勢。從供給端來看,併購整合、龍頭決出,劣勢產能出清是發展方向。(《理財周刊-財事匯》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