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複雜性遞增導致收益遞減?破局之道其實很簡單

2025-07-17 16:28

全文閲讀時長約11分鍾 

宂長的報告無人問津,周末被瑣事纏身,績效目標高得離譜——企業核心人才正陷入精力透支、士氣低迷的困境。如何重燃鬥志、提升效能?以下七個方法值得借鑑。

一位管理培訓生向我傾訴了他的困惑:"我參與的都是優質項目,"他説,"但項目扎堆反而成了負擔。所有事務都找我參與,結果精力過度分散,最終哪個都做不好。"  

我將這種矛盾現象稱為「高績效困境」:企業本想最大化年輕高潛人才的貢獻,卻在不知不覺中削弱了他們的實際影響力。試想,若這些人才能專注少數核心任務,本可創造怎樣卓越的深度與績效?然而現實是,組織複雜度持續攀升:冗余流程消耗精力、跨部門協調牽扯資源、模糊制度製造內耗、無效會議吞噬時間。最終導致生產效率下滑、員工參與度驟降,團隊績效在系統性損耗中不斷衰減。  

如果企業想保持活力、員工保持投入,變革勢在必行。作為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資深合夥人、世界經濟論壇全球領導力學院院長、IMD戰略學教授, Knut Haanaes在三十余年諮 詢實踐與學術研究中,深度追蹤了大量"初衷良善卻滋生組織內耗"的管理範式。通過以下七個真實案例分享經驗:複雜性的根源往往源自「出於好意」,但若不及時糾偏,反而可能適得其反。

亞馬遜的「兩個披薩」原則適用:如果一個團隊午餐需要超過兩個披薩,説明團隊規模過大 

案例一:人越多 ≠ 效果越好 

某跨國工業品企業CEO總在不斷索要資源支持。"這實在令人沮喪,"他坦言,"項目一延期就盲目增派人手,可成效微乎其微。有時我甚至覺得,情況反而更糟了。" 他的直覺精準切中要害——問題不在團隊規模,而在團隊適配性:小而專精、目標聚焦、技能過硬的團隊,纔是破局關鍵。  

弗雷德·布魯克斯在《人月神話》一書中提到過一個經久不衰的洞見:軟件項目一旦延期,增加人手不但不能加快進度,反而可能拖慢進展。聽上去違反直覺——人多不是應該干得更快,效率更高嗎?但實際上,每多一個人,就意味着需要花費更多的培訓成本、協調工作,以及在決策中加入更多「聲音」。  

這絕非科技行業獨有。從市場營銷到財務運營——但凡涉及團隊協作的領域,盲目擴容往往適得其反:人員越多,混亂越多、進度越慢、目標越模糊,員工也越深陷於低效會議的泥潭。正如亞馬遜的「兩個披薩」原則適用:如果一個團隊午餐需要超過兩個披薩,説明團隊規模過大。  

核心建議 

聚焦任務邊界,而非團隊規模。一支技能適配、精力專注、時間投入飽和的小型團隊,其效能常數倍於資源分散的大型團隊。與其盲目增兵,不如精準界定任務範圍,賦能核心團隊——真正的突破性成果,往往誕生於此。  

案例二:匯報過載——「少即是多」 

我曾與一家大型公用事業公司的財務總監共事。我們發現,他的團隊將 95% 的時間花在撰寫報告上,真正用於閲讀和使用這些報告的時間卻不足 5%。造成匯報過載的初衷可以理解——爲了提升透明度、獲得洞察、進行追蹤和監測進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這反而成了巨大的時間浪費,令員工感到挫敗與失落。一位財務團隊成員就曾抱怨:「我整個周末都在寫這份報告。結果到了周一,沒人看,更別說給反饋了。那我圖什麼呢?」  

當員工意識到自己的工作無人關注時,士氣會迅速下滑。一位看清問題本質的CEO果斷採取了直接干預:她要求各級經理只索取真正有用的報告。她的原則也很明確:「如果我連一分鍾都不願意花在反饋或討論這份報告上,那我們可能根本不需要它。」她鼓勵團隊聚焦於真正有價值的洞察,從而騰出更多時間,去做戰略思考和有價值的分析工作。  

一條高質量的反饋不僅能明確報告是否發揮了作用,還能説明它支撐了哪些決策,以及哪些方面尚可改進。這種認可感正是驅動員工積極性、參與度和績效提升的關鍵所在。  

核心建議 

匯報之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這份報告真的有必要嗎?你是否願意投入時間去閲讀、使用並給予反饋?如果你並未打算迴應或採取任何行動,那就需要重新評估這份報告的價值。  

很多時候,事情從一開始就已經有了明晰的方向 

案例三:敏捷≠萬能,規劃纔是關鍵 

「敏捷」之風席捲各行各業。每個人都想反應更快、更靈活、隨時準備好調整方向。這個理念極具吸引力:擁抱變化、快速試錯、動態調整。但我們常常在不需要靈活的地方強行製造彈性,而很多時候,事情從一開始就已經有了明晰的方向。  

在這種場景下,精準的前期規劃——而非敏捷——纔是實現高質量結果的核心。一位年輕領導者曾對她團隊項目質量的持續下滑感到苦惱不已。她説:「我們努力踐行敏捷,卻像在優先級迷宮中打轉,始終抓不住重點。」這個團隊過度追求敏捷。「你是否從項目初期就為團隊劃定了清晰邊界?」我追問,「還是讓他們永遠在猜測‘現在該優先做什麼’?」  

事實上,她的團隊真正需要的,只是一個紮實、明確的執行框架。當她承諾在項目初期提供清晰指導、並僅在必要階段保持靈活性后,團隊專注度與執行力均顯著提升。  

當然,在項目目標尚不明確時,敏捷方法的價值便凸顯出來。比如,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開發一款創新產品時,敏捷方法可以讓你邊做邊試、收集客户反饋、調整方案,避免過早投入大量資源。但若項目目標清晰且穩定時,前期規劃反而更帶來更優成果。像醫療、製造等高度監管的行業,其容錯空間極低,基本沒有「邊走邊改」的空間。  

明確的計劃能減少反覆返工,使團隊全情投入執行。在此場景下,「敏捷」可能淪為混亂之源——誘導團隊進行非必要甚至錯誤的變更。  

核心建議

不要讓「敏捷」取代紮實的規劃。敏捷在應對不確定性時很有用,但它無法替代清晰明確的方向感。真正需要拷問的不是「我們如何更敏捷」,而是:「這個項目需要靈活調整,還是需要邊界清晰的規劃?」在目標清楚的項目中,初期規劃的「精準制導」將碾壓敏捷方法的「盲目試錯」。  

案例四:計劃偏差——比你想的更嚴重 

心理學家Daniel Kahneman和Amos Tversky曾指出一個常見問題,即「規劃謬誤」(planning fallacy):我們往往會對項目所需時間和預算過於樂觀。以 2013 年挪威議會批准的一項地下車庫項目為例,原計劃耗資 3.5 億挪威克朗(約合 3300 萬美元),工期為四年。  

然而,該項目最初在 2011 年的預算僅為 7000 萬克朗(約合 670 萬美元)。到最終完工時,項目不僅延迟了一年,總成本也飆升至 23 億克朗(約合 2.2 億美元)。這期間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從表面看,這是一個看似常規的項目。但在實施過程中,現實中的複雜因素接踵而至:交通改道、安全等級提升、審批認證流程、供應商延誤,以及項目規格的頻繁變更等。  

規劃團隊既未設計緩衝機制,也未系統評估潛在風險,反而沉溺於理想化的進度預期。若能借鑑奧斯陸歌劇院、峽灣隧道或國家銀行大樓等標杆項目的經驗——這些工程均曾遭遇同類挑戰,卻仍實現預算與工期的雙重達標——多數問題本可在萌芽階段即被化解。  

核心建議 

項目規劃必須直面「規劃謬誤」陷阱。在推進大型工程時,需覆盤同類案例,預判潛在風險節點,並構建動態緩衝機制——這既是風險管控的基石,也是項目成功的關鍵保障。樂觀情緒能激發團隊動能,但唯有經驗沉澱的現實洞察力,才能築牢決策的理性根基。  

案例五:好意的「詛咒」 

我的前同事、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 Yves Morieux 曾提出「智慧簡化(smart simplicity)」這一理論,其中一個核心洞見是:爲了提升績效而不斷增設規則、架構和流程,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隨着時間推移,公司反而會被這些框架纏住手腳,員工也因此倍感束縛,導致組織陷入「框架困境」。  

看看如今不少企業在設立可持續發展部門時的做法就能看出端倪。某大型製造企業曾推出一項雄心勃勃的可持續發展計劃,承諾將徹底革新其運營模式。他們為此成立了專項工作組,設定了大量激進目標,並新增一系列衡量「成功」的指標。  

一開始,員工對這一方向規劃感到振奮。然而項目推進后,問題也開始顯現。專項小組開始大範圍調取數據,任務接踵而至,但員工逐漸感到自己不是在被激勵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而是被額外工作壓得喘不過氣,很多人發出疑問:「我們已經這麼忙了,為什麼又要增加這麼多新任務?」  

核心建議 

新增目標、舉措或組織架構所帶來的隱性成本不容忽視。雖然設定更多目標看似理性,實則容易引發混亂。企業應迴歸核心,簡化流程與目標,提升組織聚焦力與執行效能。  

案例六:別把項目看成「孤島」 

哈佛商學院的 Kim Clarke 和 Steven Wheelwright 曾強調:項目管理應從整體出發,而非單點決策。一位前 CEO 曾將項目管理比作創作藝術:「若畫布堆砌過多元素,作品將淪為雜亂的拼貼,失去視覺焦點。項目也是如此——如果彼此之間缺乏戰略協同,就很難產生整體效能。」  

這種思維方式在評估新項目時尤為重要。在立項之前,必須評估企業是否擁有充足的資源和管理能力。一個項目單看或許很吸引人,但並不意味着它「值得被立項」。  

一家科技公司曾同時啟動多個軟件開發項目。每一個看起來都極具創新性,部門響應強烈。但不久后,資源衝突問題浮出水面:多個團隊爭搶同一批工程師、開發人員和項目經理。  

這樣的問題導致關鍵節點一再延期,內部焦慮與不滿情緒迅速累積。最終,公司領導層調整策略,採取「項目組合視角」進行管理,把所有項目放進同一個全局框架中重新評估。果斷叫停或縮減了若干優先級較低的項目,集中資源投入真正具戰略價值的方向。  

核心建議 

項目管理應堅持「組合思維」:不是所有看起來不錯的項目都值得推進,只有契合組織整體戰略的新項目,才配得上資源投入。局部優秀不如整體協調。  

團隊成員確實極度重視工作,但當期望模糊、邊界缺失時,這種責任感反而會導致過度付出和額外壓力 

案例7:人們比你想象的更在意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某諮詢團隊正為一位大客户推進一個重要項目。周五傍晚,項目合夥人發來一封郵件,分享了他對即將到來的匯報的初步想法。雖然語氣並無明確要求,但措辭中透露出某種「緊迫感」。一位渴望表現的初級顧問誤將其解讀為加班信號。  

她隨即召集團隊,在整個周末展開頭腦風暴並反覆修改方案,只為在周一早上呈現出完美的方案——甚至因此錯過了兒子的足球比賽。  

周一見面時,合夥人卻輕描淡寫地説:"沒想到你們周末還專門加班",這讓整個團隊愕然。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語氣已經觸發了團隊的「自我加壓」機制。類似情形我見過太多次——這揭示了一個深刻事實:員工對工作的投入程度往往超出想象。  

團隊成員確實極度重視工作,但當期望模糊、邊界缺失時,這種責任感反而會導致過度付出和額外壓力。  

核心建議 

明確溝通,尊重邊界。在非工作時間發出消息時,領導者要明確區分任務的輕重緩急:哪些是真正緊急,哪些可以緩辦。清晰的預期設置,不僅體現尊重,也有助於保護士氣與健康。  

越簡單,越高效 

想真正化解組織中的複雜性,首先要看清本質。以下五點值得深思:  

警惕「成功陷阱」:成功往往讓企業更關注內部流程,忽略外部變化。一旦自我封閉,效率就會下降,複雜度隨之上升。  

善用「反方思維」:初衷再好,也要審視其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很多提升效率的動作,結果反而加重了員工負擔。  

別讓優秀人才「越用越差」:當頂尖人才被分配到太多項目中時,他們的影響力往往被稀釋,反而發揮不出應有的價值。  

識別「隱性成本」:看似合理的決策,可能暗藏時間浪費、流程臃腫、產出下降等副作用。忽略這些代價,往往會帶來長期隱患。  

拉高視野,看全局:組織若缺乏項目與流程的整體觀,複雜性將迅速累積,最終導致協作斷裂、效率下滑。 

領導者若能意識到這些根源性問題,就能採取切實可行的行動,簡化流程,推動組織更加協同、高效並保持員工的積極參與。請記住:真正的關鍵在於簡約清晰。在組織內部持續追求清晰感與協同性,不僅能提升整體績效,也能顯著增強員工士氣。  

本文翻譯自I by IMD,中文版本僅供參考。 

關於作者

關於瑞士IMD國際管理發展學院

瑞士IMD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已有75年以上歷史,始終致力於培養能夠推動世界更加繁榮、可持續與包容的領導者與組織。IMD由一支專業且多元化的教師隊伍領導,在瑞士洛桑和新加坡設有校區,並在中國深圳設有管理發展中心,致力於成為全球有志個人和組織最值得信賴的學習夥伴。IMD的高管教育和學位項目長期位居全球領先地位。這一持續領先源於IMD獨特的「真實學習,真實影響(Real Learning, Real Impact)」教育理念。通過高管教育課程、工商管理碩士(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EMBA)項目及專業諮詢服務,我們助力商業領袖找到更新更好的解決方案,挑戰現狀,啟迪未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瑞士IMD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深圳」,作者:IbyIMD,36氪經授權發佈。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