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英特爾、綠地、招商資本、上海機場投了前華為團隊!智慧安防或將新增一個IPO|IPO直通車

2025-07-17 07:03

編者按:在資本市場的浪潮中,首次公開募股(IPO)一直備受矚目,它是企業發展的關鍵里程碑,也是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自2025年3月開始,由財聯社與《科創板日報》聯合出品的創投日報正式開啟「IPO直通車」欄目,我們將對話企業創始人、天使創投人,為您全方位呈現IPO的臺前幕后;我們將搭乘「直通車」,深入企業、奔赴路演現場,第一時間為您帶來最鮮活的IPO進展、最專業的解讀分析。

不管您是企業家、投資者,還是資本市場的關注者,「IPO直通車」將是您洞悉IPO市場的重要窗口,共同見證資本市場的風雲變幻。

《科創板日報》7月17日訊(編輯 梁又勻)廈門瑞為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為技術」)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華泰國際、建銀國際、民銀證券和農銀國際擔任聯席保薦人。作為特專科技公司,瑞為技術將按第18C章規則衝刺港股上市。

瑞為技術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面向企業客户提供視覺智能技術和產品的人工智能公司,產品已應用於民航、商業空間及貨運物流等場景。

據悉,瑞為技術是中國企業視覺智能行業中首批建立算法、光學、硬件及數據專職專家團隊的人工智能公司之一。公司擁有AI視覺、光學成像全棧視覺智能技術,例如視覺大模型技術、深度學習技術、多光譜成像技術以及軟硬件協同服務能力等。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按2024年的收入計,瑞為技術在中國民航企業視覺智能產品市場排名第一,市場份額為8.9%;在中國商業空間企業視覺智能產品市場排名第四,市場份額為1.7%。

招股書顯示,截至2022年D輪融資,瑞為技術估值已達到26.19億元。

2024扭虧為盈,依賴大客户

瑞為技術業務主要分為三大方向:AI+民航、AI+商業、AI+貨運。

在AI+民航領域,瑞為技術向機場、航司提供覆蓋值機、安檢、登機及客服等旅客服務。截至2024年末,瑞為技術產品已應用於國內約1/3的民用機場,其中包括國內多座年客運量超2千萬人次的大型機場。

瑞為技術在貨運領域主要提供智慧安全駕駛相關服務,核心產品為智能安全駕駛終端及Recadas貨運安全風控管理平臺。一方面利用AI視覺識別技術,通過車載監控視頻識別駕駛員疲勞駕駛、使用手機等危險行為以及潛在的視覺盲區分析碰撞風險;另一方面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結合司機的駕駛行為、車速、天氣等要素判斷車輛是否處於高危駕駛狀態。

藉助AI、BI及大語言模型,瑞為技術還提供商業、工業數字化轉型服務。例如,實現統一運營、數據分析及精準營銷;加強通行管控、安全監控及提升運營效率等。

為實現技術平臺開發與應用轉化,研發成本是早期瑞為技術最大一項支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發相關開支分別為5750萬元、4660萬元和5310萬元。截至2024年末,瑞為技術研發團隊規模達107人,佔總員工數量的約50%。

由於「AI+」的應用落地往往需要結合軟硬件升級改造,當前只有頭部大型企業纔有實力承擔相關支出,因此瑞為技術的客户也較為集中。2022年至2024年,瑞為技術前五大客户貢獻收入佔比分別為40.3%、59.1%和73.6%。

其中,來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分別達到了14.7%、24%和31.7%。然而在風險提示中,瑞為技術透露,公司並未與主要客户簽訂長期合作條約,若公司的視覺產品無法持續吸引機場、商業地產等頭部客户,則將使公司的營收陷入窘境。

招股書財務數據顯示,瑞為技術2022年至2024年,實現營收7836.3萬元、2.42億元、3.95億元;期間淨利潤分別為-1.28億元、-3257.7萬元、828.8萬元。

瑞為技術表示,2024年公司扭虧為盈原因在於,公司內部不斷推動視覺智能產品商業化轉化、調整成本結構、提升運營效率。同時疫情后機場、商場等場景人羣流動迅速恢復,帶來了門禁安檢以及商業地產數字化運營轉型的旺盛需求。

據悉,瑞為技術下一步將繼續發力機場安檢等相關服務,計劃於2025下半年推出行李轉運協作機器人和機場周邊安保的全綵夜視產品。

十年華為老員工,創業六年拿下英特爾投資

瑞為技術創始人詹東暉就讀於南京大學電子與信息系統專業,應屆畢業后其放棄保研留校機會,選擇入職華為。在經歷外派印度做研發管培、參與華為產品線搭建等多個不同工作方向后,詹東暉在華為就職的10年間,一路從一線研發升職到了部門經理、研發總監崗位。

2008年,詹東暉看到了視覺安防走向高端化的新市場發展趨勢。爲了打拼出一份自己的事業,詹東暉領着由2名架構師、2名項目經理以及1位高級工程師組成的華為離職員工團隊,開啟了首次創業。

詹東暉團隊最初以接三方外包設計項目為起點,開始了視頻監控設備、視頻服務器領域的創業。在經歷多個艱難項目、缺乏主動權的市場競爭后,詹東暉回到技術研發的起點,重新審視了未來視頻監控領域的發展方向。

2012年詹東暉下定決心,賣掉了主營三方外包業務的創業公司,成立瑞為技術。從人工智能領域切入,讓技術分析輔助安防檢索與監控,由此推出自動化視覺安防產品與解決方案。

不過,詹東暉仍然保留着華為注重產業化落地的思路。彼時的圖像識別技術並不足以滿足安防客户的複雜需求,市場認知遠未達到應用期。爲了支撐初創公司的穩步發展,快速找到技術方向相同的新需求場景是關鍵。詹東暉逐漸發現了商業地產、商超等場景對於視頻監控、分析應用的剛需。在轉型智慧零售的前三年,詹東暉都在為服務線下需求不斷迭代產品、算法與識別策略。

2015年至2019年間,瑞為技術每年都收穫一輪融資,累計融資數億元。期間參投機構包括盈峰投資、思科瑞新資本、尚勢資本、賽天資本、英特爾、淨水湖創投,以及應用了瑞為技術產品的綠地集團。

2018年瑞為技術在全國部署了2萬多家門店,涵蓋了70多個零售品牌,合作客户包括分眾、阿里、京東等知名廠商。在深耕智慧零售需求的同時,瑞為也不斷推進行車主動安全防禦、機場安防技術的應用和開發,並同走向東南亞市場。

同年6月英特爾投資領投了瑞為技術,疊加綠地集團在英特爾之后的兩次追投,詹東暉團隊將拓展重點轉向機場、物流等新應用場景。

報道顯示,2020年起,瑞為技術就已成為國內民用機場智慧安防行業市場佔有率第一的企業。同時瑞為技術在智慧園區封閉式管理、現場安防監控需求上也收穫了不少客户。

截至2025年瑞為技術提交上市招股書前,公司已累計完成9輪融資,招商資本、上海機場、四川發展、中證投資等一批國資、證券投資機構也加入了投資隊伍。

招股書公司股東架構顯示,IPO前,瑞為技術股東清晰地分為公司內部控股集團和投資機構組成的外部控股陣營。其中,內部成員控股總計持股44.22%,詹東暉持股為28.13%,是公司最大股東。

在外部持股機構中,綠地集團總計持股7.89%,是公司第二大股東;淨水湖創投持股6.17%是公司第三大股東;西藏思科瑞持股5.91%,是公司第四大股東;英特爾則持股4.64%,是公司第五大股東。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