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9.9打不動,90億搶着買?資本為何青睞星巴克

2025-07-16 14:55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鈦媒體APP)

如果你最近還走進過一家星巴克,應該能感受到那股子「硬撐」的氣息。

門口貼着降價的海報,大杯星冰樂只賣23元,聽上去像是件好事。但店里冷清了不少,點單不用排隊。服務員仍然禮貌,但一切都顯得有點例行公事。你能看出來,那個象徵中產生活方式的「第三空間」星巴克,已經沒了當年的光環。

有人調侃,現在去星巴克,不是因為星巴克有多好喝,而是因為瑞幸人太多,不想排隊。

就在這個微妙的時間點,星巴克中國被曝出要「部分出售股權」,估值高達90億美元。消息一出,輿論立刻炸鍋:現在的星巴克,真的還能值這麼多嗎?

更意外的是,競購名單里出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瑞幸咖啡的大股東,大鉦資本。

這家曾靠「9塊9」殺出重圍的資本玩家,如今正盯上那個它曾逼到降價的老對手。不是合作,也不是互補,而是想把它買下來、裝進自己的版圖里。

這一次,賭的不是誰家咖啡更好喝,而是中國消費者到底還願不願意為「品牌」兩個字多掏幾十塊錢。

星巴克「咖啡神話」跌落凡間,真值90億嗎?

星巴克自己可能沒想到,它會在中國這個最成功的海外市場,被逼到要「賣身」。

數據顯示,2024財年星巴克中國的收入為29.58億美元,同比下降1.4%。尤其是2025年第二季度,儘管營收同比增長5%,但這背后其實是靠「多賣」撐起來的:同店交易量增長了4%,而客單價卻下降了4%。換句話説,是更多人點了更便宜的東西。

曾經,一杯30多元的拿鐵代表着一種精緻的生活方式。如今,在瑞幸、庫迪的「9.9常態價」圍攻下,這份精緻變成了一種被迫堅守的執拗。

而現實是,消費者根本不買賬。

在小紅書上,一個熱評寫道:「星巴克原價買不起,打折了也不想喝了。」點贊上萬。這種心理價格崩塌,比任何競爭更致命。你可以降價,但降不回那份值得。

2024年末,星巴克中國總門店數7758家,而瑞幸則飆升到24097家,后者單季營收88.7億元,已經是星巴克同期的1.6倍。速度差距巨大,氣勢早已易主。

眼看打不過了,星巴克選擇了「賣身」:以90億美元估值、保留30%股權,尋求多個資本接盤,不失控地部分出清。

但問題是,它真值這個價嗎?

有私募機構算了一筆賬:2024年星巴克中國營收約30億美元,市銷率約為3倍。而同期瑞幸營收約為50億美元,市銷率才1.89倍,且增速更快、體量更大。如果按同樣邏輯估值,星巴克撐死值60億美元。

為什麼偏偏是它敢開出90億?

很簡單:它賭的是自己還有品牌的「余暉」。

瑞幸背后的大鉦,為何想要星巴克?

大鉦資本不是傻錢,它的算盤比星巴克還清楚。

從2020年財務風波到2025年反超星巴克,瑞幸經歷的是一場史詩級的「廢墟重建」。如今,背后真正主導瑞幸的人,是大鉦的掌舵者黎輝。

今年4月,黎輝正式迴歸瑞幸董事會並擔任董事長,一邊扶正郭謹一,一邊強化大鉦對瑞幸的控制。而現在,黎輝又被傳出要出手拿下星巴克中國的部分股權。

這不是巧合,更像是補位。

瑞幸贏了價格戰,卻還沒有完全贏下品牌戰。它喝的人多,但品牌忠誠度沒多少,。瑞幸最怕的,不是沒人買,而是沒人「信」。

而星巴克手里最值錢的,其實不是門店、不是配方,而是那塊「牌子」:它曾經代表過「高級感」「生活方式」「國際範」。

大鉦如果拿下星巴克中國的控制權,不僅能繼續吃瑞幸的規模紅利,還能借星巴克補齊品牌短板。

就像網友説的:「一個負責卷價格,一個負責撐門面,背后是一個老闆。」

而且,中國的咖啡市場顯然並未見頂。

中國人均咖啡年消費不到10杯,而日本、韓國都在40杯以上。哪怕滲透率只是翻一倍,就是千億級增量。

如今的大鉦,眼里看見的,不只是誰贏誰輸,而是如何佈局?

借星巴克的名頭去開新店、下沉市場、聯名出圈,哪怕品牌本身不盈利,只要能反哺瑞幸主力盤,就值了。

更何況,這場交易還有一個「金拱門劇本」在前:當初麥當勞把中國業務賣給中信、高瓴、凱雷后,門店從2500家增長到6800家,利潤翻倍。資本拿品牌,走本地化,是驗證過的成功公式。

星巴克中國,就是下一個待複製的金拱門。

消費者還認星巴克嗎?咖啡新貴打不過「老錢」?

但資本算盤打得響,不代表市場會買賬。

星巴克的底層邏輯,始終是品牌溢價。但這套邏輯,現在正在瓦解。

今年6月,星巴克不得不悄悄降價,一系列大杯產品降了5元,甚至出現19.9元「親民款」。但效果不佳,有消費者直言:「以前是因為喜歡才喝,現在是便宜纔買。」

品牌從「主動選擇」變成「便宜可選」,是一種質變。而且它做不出瑞幸的卷,也放不下高姿態,就卡在中間不上不下。

網友評論説得直白:「不是星巴克喝不起,而是9.9更有性價比。」

年輕人今天喝的是性價比,明天可能又追風某個聯名款,而對星巴克那套老派敍事已經沒有興趣。

星巴克的「第三空間」神話,正在被現實擊穿。移動辦公時代,誰還在咖啡店坐一下午寫PPT?那是2015年的事情了。更何況,獨立咖啡店遍地開花,更有當地特色,也更出片,憑什麼要去星巴克呢?

而資本最怕的,不是虧損,而是品牌無法講新故事。高瓴、大鉦、凱雷都看到了這一點,他們要做的不是守,而是改。

但星巴克願意被改嗎?

它強調不願完全退出,保留30%股權,核心就是要維持對品牌的最終解釋權。而這,恰恰是風險點:品牌要煥新,靠的是壯士斷腕,不是瞻前顧后。

一個不肯放權的老品牌,一羣想大刀闊斧的新資本,中間還有一個不安分的瑞幸,咖啡市場接下來的劇本,恐怕比三國殺還複雜。

咖啡市場的新劇本,剛剛開始

90億美元,不只是一個數字。

它是一場信仰的博弈——關於中國人是否還願意為「星巴克」買單,關於資本是否能主導一個品牌的再生。

瑞幸過去五年完成的是效率革命,但下一個五年,必須要講品牌升級。星巴克過去二十年講的是生活方式,但眼下需要價格適配。

如果這筆交易成功,咖啡市場將進入新階段,價格戰可能轉向品牌戰,甚至重回「拼服務、拼體驗」的精細化階段。

最終,消費者認不認賬,是這場資本遊戲唯一的勝負手。

一杯咖啡能裝下的,不只咖啡本身,還有我們對生活品質的期待。而「生活品質」這個詞,本身也在變化:它可能是便宜、好喝、到手快,也可能是體面、講究、有故事。但它不再是「品牌說了算」。

星巴克能不能重回高位,瑞幸能不能跳出低價陷阱,都要靠消費者給不給機會。

最終決定勝負的,只有一個問題:你,還願意為它多花那幾塊錢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