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fast-follow紅利減少!中國創新葯產業來到關鍵時刻

2025-07-16 19:09

截至7月15日,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共有97家上市藥企披露了上半年業績預告,翰宇藥業聖諾生物美諾華(維權)甘李藥業藥明康德等20家淨利潤增幅在100%以上,其中CRO龍頭藥明康德預計上半年實現淨利85.61億元,在目前發佈預告的藥企中歸屬淨利潤最高。

數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圖片

數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圖片

來源:資本祕聞

97家發佈半年業績預告的藥企中,53家歸屬淨利潤出現增長,通化東寶、翰宇藥業、莎普愛思天目藥業等7家扭虧;42家預計出現虧損,如達安基因海南海藥(維權)萬泰生物哈三聯聯環藥業等。

01

龍頭藥明康德淨利潤翻倍

頭部CRO們業績復甦

國內CRO龍頭藥明康德歸屬股東的淨利潤增長101.92%,其中包含出售聯營公司部分股權所獲得的投資收益,基本每股收益預計約人民幣3.01元/股,同比增長約106.16%。

業內預計藥明康德業績超預期的原因之一是TIDES(寡核苷酸和多肽)業務爆發。

2024年,藥明康德TIDES業務收入達58.0億元,同比增長70.1%。這一增長主要得益於GLP-1減肥藥的市場需求激增,以及藥明康德在該領域的產能擴張和技術優勢。截至2025年3月末,藥明康德TIDES在手訂單同比增長105.5%,且服務分子數量同比提升25%。

此外,翰宇藥業、聖諾生物、諾泰生物(維權)等頭部多肽原料藥企業2025上半年的業績也很亮眼。在司美格魯肽、利拉魯肽、替爾泊肽等「減肥神藥」的催化下,國內多肽原料類企業也火了一把,相關上市公司還有昊帆生物常山藥業奧鋭特等。

不僅是藥明康德,藥明生物、藥明合聯、康龍化成泰格醫藥凱萊英博騰股份在2025年的業績指引中均表達了樂觀預期,預計收入增長10-35%不等。

美迪西生物醫藥首席科學官彭雙清在近日舉行的2025昌平醫藥健康金融投資創新論壇上指出,CRO是藥物研發的基石,隨着創新葯市場的擴大,中國CRO的市場規模從2018年的不到400億元增長到了2024年的超1000億元,預計未來幾年,CRO市場的增長率保持在15%以上。

中郵證券也分析稱,經歷2022年大幅下降、2023年進一步萎縮后,2024年全球醫療健康領域投融資規模恢復正增長,隨着我國創新葯政策支持配套政策的陸續落地和需求的逐步回暖,CRO龍頭公司率先受益於行業復甦,訂單增速提速

02

中國創新葯產業的重要時刻

從跟隨效仿到原創探索

創新葯暖風不斷,前FDA高級臨牀審評官、上海禮邦醫藥首席科學官肖申在2025昌平醫藥健康金融投資創新論壇上指出,中國biotech正處於從「跟隨-效仿」轉向「原創性的深度探索」的重要時刻。

2025年以來,在創新葯利好政策密集釋放、初創生物醫藥企業IPO提速、大額海外BD等因素的催化下,創新葯板塊持續看漲。據浦銀國際統計,今年以來(截至6月6日)表現最好的是創新葯子板塊,上62%,尤其是港股創新葯上漲78%,刷新自2018年以來半年漲幅紀錄。

前FDA高級臨牀審評官、上海禮邦醫藥首席科學官肖申提出我國創新葯歷經早期(2015年)政策試點,如MAH改革,2015-2020年的政策+資本驅動,進入2021年以來的產業驅動+全球化佈局新階段。

2024年中國新葯獲批上市量僅次於美國,中國邁入全球創新葯首發第一梯隊,以及全球FIC創新葯的重要來源。

醫藥魔方數據顯示,2024年創新葯獲批數量居歷史高位,國家藥監局(NMPA)累計批准93款新葯,包括47款化藥(小分子、多肽及核酸)、37款生物藥(單抗、雙抗、ADC、細胞療法等)、9款中藥;2024年中國創新葯license out交易數量超過120起,交易總金額超500億美元,超越2023年的披露交易總金額465億美元,創新葯出海勢頭仍保持高景氣。

同年,神州細胞百利天恆科興製藥、康寧傑瑞製藥、榮昌生物百濟神州諾誠健華、再鼎醫藥、君實生物等均實現虧損收窄,中郵證券認為,國內創新葯企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正快速進入到商業化兑現階段。

03

fast-follow紅利減少

中國藥企如何突圍?

肖申認為,國內醫藥產業逐漸從政策驅動轉向產業能力驅動,並構建「政策-研發-回報」閉環。

在政策驅動階段,2015年審評審批改革,大幅縮短了創新葯臨牀試驗申請審評審批時間;醫保支付支持下,約80%的創新葯可以在上市2年內納入醫保支付範圍;資本市場助力下,港交所18A、科創板及北交所的設立,為創新葯打開多元化融資渠道。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6月,國家藥監局發佈《關於優化創新葯臨牀試驗審評審批有關事項的公告(徵求意見稿)》,明確對三類創新葯開通「30日審評通道」:適用對象:中藥、化學藥品、生物製品1類創新葯,且需滿足以下任一條件:獲國家全鏈條重點支持的臨牀急需品種;兒童藥或罕見病藥物;全球同步研發的Ⅰ/Ⅱ/Ⅲ期國際多中心臨牀試驗。

相關分析指出,美國FDA的IND審批為30個日曆日(約21個工作日),中國新政后與之差距顯著縮小,之后全球同步研發品種可藉此實現中外臨牀進度同步,提升海外授權議價能力。

在產業能力驅動階段,中國創新葯研發能力提升,2015年到2024年,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創新葯數量爆發,呈現管線數量與質量雙升的局面;臨牀研究能力增強,2015年-2024年,中國開展的創新葯臨牀試驗總量實現跨越式增長,臨牀試驗質量不斷提高;商業化能力提升:創新葯在中國核心醫院市場的佔比從2015年的21%增長至2024年的29%,出海進程顯著提速,2024年中國創新葯BD交易總金額和首付款雙雙刷新歷史最高紀錄。

不過,必須看到的是,中國創新葯產業發展也面臨資產同質化、商業化遇冷、資本退潮、出海難度提升等挑戰,fast-follow的紅利正在減少。

雖然中國創新葯產業鏈不斷成熟,但是與美國相比仍有短板,尤其在原研、註冊等方面。中美創新葯產業的核心能力還存在差距,從基礎研究、研發投入、臨牀資源,到生產製造、技術平臺、市場支付、國際化能力等方面。

中國藥企如何從快仿到深度突圍?肖申的建議是:階段1、靶點洞察與共建研發,聚焦機制創新或重新定義已知靶點;與CRO/學術/平臺方共建驗證體系;AI輔助靶點篩選與早研組合設計;階段2、全球臨牀設計與註冊協同,初始設計即考慮多區域註冊要求;與FDA/EMA/NMPA溝通同步推進;提前規劃適應症與試驗人羣選擇;階段3、商業路徑共建與利益綁定,構建海外市場渠道(歐美/新興市場);與MNC共建產品線而非單一交易;通過階段性權益設計保障長期綁定。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