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暴漲730%!iNKT療法用一個臨牀案例點燃實體瘤革命,中國追趕在即

2025-07-16 12:01

(來源:求實藥社)

2.6億市值躍升:一個臨牀案例如何撼動華爾街?

2025年7月11日,MiNK Therapeutics(NASDAQ: INKT)宣佈其異體iNKT細胞療法agenT-797在治療轉移性睾丸癌和胃癌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關個案報告發表於《Oncogene》(Nature子刊)。這一消息引發資本市場強烈反應,公司股價單日暴漲730%,盤中最高漲幅達837%,市值從約0.31億美元躍升至約2.6億美元,單日成交量約4300萬股(約為三個月均值的數百倍),收盤價為64.17美元。這一現象反映了市場對細胞療法的高度期待,也凸顯了agenT-797在免疫治療耐藥實體瘤中的潛在價值。(數據來源:MiNK公司新聞稿、Yahoo Finance,2025-07-11)

MiNK Therapeutics是一家臨牀階段的生物技術公司,致力於開發基於不變性天然殺傷T細胞(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s, iNKT)的異體細胞療法。公司專注於利用iNKT細胞的獨特免疫調節功能,針對實體瘤、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適應症。iNKT細胞是一種罕見但功能強大的免疫細胞類型,能夠同時發揮直接殺傷腫瘤和調節免疫微環境的雙重作用。公司通過基因工程和細胞擴增技術,開發出異體iNKT細胞療法,旨在解決傳統免疫療法在實體瘤治療中的侷限性。(來源:MiNK官網和投資者報告,2025 Q1)

這次股價暴漲反映了投資者對兩個稀缺價值的認可:首先,這是全球首例報道的iNKT療法在實體瘤中實現完全緩解的個案,填補了細胞治療領域的關鍵空白;其次,現貨型異體療法的產業化優勢——凍存製劑即取即用(對比傳統自體CAR-T需定製3-6周),且在-80℃條件下活性維持≥24個月。年產能超10,000劑,成本為傳統CAR-T的1/5(來源:MiNK GMP生產報告,2025)

MiNK 2025年2月啟動II期胃癌試驗(NCT06251973),探索聯合雙抗(botensilimab/balstilimab),2025年7月新一代CAR-iNKT管線(靶向PRAME/FAP)進入臨牀前。

臨牀數據解析:突破實體瘤治療瓶頸

在Phase 1劑量遞增試驗中(N=15),agenT-797顯示出初步療效和安全性信號。一名轉移性睾丸癌患者(序貫失敗(非三聯同時使用),患者先后接受鉑類化療、干細胞移植、抗PD-1/CTLA-4/TIGIT治療均無效)接受單次agenT-797聯合PD-1抑制劑后,PET-CT影像顯示腫瘤完全消失,血清標誌物(AFP/HCG)恢復正常。截至2025年6月(論文發表時),患者已維持無癌生存超2年。(來源:《Oncogene》2025;注:TIGIT抑制劑在睾丸癌的應用基於2024-2025臨牀試驗擴展,如NCT04592211)

該療法同時在轉移性胃癌中展現積極效果:在小樣本組中,單次輸注后腫瘤縮小約42%(per RECIST 1.1標準,客觀緩解率ORR),中位無進展生存期(PFS)超過9個月(對比傳統化療的3-5個月中位PFS)。(來源:MiNK ASCO 2025海報#4563;NCCN胃癌指南2025版)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安全性:在試驗中(N=12),未發生3級以上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徵(CRS)、神經毒性或GVHD,僅有短暫性低熱(CTCAE 1級,於48小時內自愈)。這對比自體CAR-T療法的CRS發生率(20-30%,NEJM 2023),顯示出潛在優勢,但需更大樣本驗證。(來源:MiNK技術白皮書,2025)

機制與技術壁壘:為何iNKT難以複製?

這一突破的核心在於iNKT細胞的雙通路作用機制:通過識別腫瘤細胞表面CD1d分子直接裂解癌細胞,同時通過CD1d識別裂解腫瘤細胞分泌IFN-γ激活T/NK細胞,抑制MDSC等免疫抑制細胞,逆轉微環境、抑制骨髓來源抑制細胞(MDSC),將「冷腫瘤」轉化為「熱腫瘤」並逆轉免疫治療耐藥性。(來源:MiNK技術白皮書,2025)然而,需注意CD1d表達在實體瘤中的侷限性(陽性率20-50%,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 2024),可能引發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

MiNK的技術護城河進一步強化其競爭力:

·細胞來源稀缺:健康供體中iNKT佔比<0.1%(對比常規T細胞>60%)。

·擴增工藝MiNK專利培養基實現百億級擴增(對比競品<10億級)。

·現貨優勢:對比Allogene的AlloCAR-T(72小時製備),agenT-797的凍存模式更易規模化。

MiNK正在積極尋求與製藥公司和學術機構的合作,以加速臨牀開發和商業化。(來源:公司公告,2025)

誰能複製MiNK奇蹟?國內佈局概覽

在中國,異體iNKT細胞療法仍處於早期階段,主要由初創企業和學術機構推動,尚未有產品進入CAR-iNKT臨牀階段。以下是基於公開信息的代表性進展(來源:ClinicalTrials.gov、NMPA數據庫、會議摘要,2025):

1.北京基因啟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術平臺:全球首家開發iNKT細胞系列管線,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iNKT細胞超量擴增平臺,突破性解決異體細胞規模化生產難題。

核心產品GKL-006Allo注射液

o適應症:不可切除的原發性肝細胞癌(2023年獲批臨牀)、肝癌術后預防復發(2024年)、晚期胰腺癌(2024年),以及實體瘤(2025年6月IND獲受理)。

o臨牀進展:國內首個進入註冊性臨牀的異體通用現貨型iNKT細胞產品,覆蓋肝癌、胰腺癌等高發實體瘤。

2.上藥生物治療 & 復旦大學:CAR-iNKT療法的國內領跑者

技術突破與亮相:AXL-CAR-iNKT細胞療法

核心機制靶點:AXL(在三陰乳腺癌、肺癌中高表達,促進轉移和耐藥);設計:在iNKT細胞上嵌合AXL-CAR,增強腫瘤靶向性

數據亮點2024 AACR壁報#LB172):

o三陰乳腺癌模型CAR-iNKT組腫瘤完全消退率70%;

o肺癌模型:顯著抑制轉移灶形成(轉移結節減少82%);

o安全性:未觀察到細胞因子風暴或脱靶毒性。

學術背書:朱棣教授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預研論文(2023)證實:"iNKT細胞聯合CAR工程可克服實體瘤微環境免疫抑制"

3.科霸生物(與澳大利亞Arovella合作)

合作方向:開發全球首款靶向Claudin 18.2的CAR-iNKT療法,利用單抗序列增強靶向性。

進展:尚處臨牀前階段,未披露國內試驗計劃

結束語

MiNK Therapeutics的agenT-797通過iNKT雙通路機制,為耐藥實體瘤提供了新路徑:在睾丸癌中實現完全緩解(CR),在胃癌中延長PFS,同時展現良好安全性。其「即用型」模式凸顯產業潛力。在中國市場,基因啟明生物已推進異體iNKT療法進入肝癌註冊臨牀,上藥生物與復旦大學則專注於CAR-iNKT的工程化探索。這些進展共同表明,異體iNKT技術正在成為實體瘤免疫治療的重要發展方向。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關於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承擔全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