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晶圓代工行業調研

2025-07-16 19:00

(來源:紀要頭等座)

1、主要產品類別及技術特點

·射頻與模擬產品:產品類別中,射頻(RF)產品主要應用於手機射頻前道,是當前較為主要的量級應用範疇。模擬類產品包含多種類別,常見的有PIN卡、PIN模等。從工藝看,還涉及偏BCD工藝的產品,其應用範疇通常在32伏以上,最高可達六七百伏,有多個細分領域。

·CIS與硅光產品:CIS產品方面,陶瓦的CIS與格科微等企業的手機CIS有明顯區別,主要聚焦於高端數字攝影攝像、激光雷達等領域,屬小而精的產品類別。硅光產品方面,當前關注度較高的主要是調製類產品。

2、全球工廠分佈與產能稼動率

·工廠地域分佈:Tawa在國內無實體量產工廠,僅與一家合作分測廠合作且體量不大。海外量產工廠分佈於:以色列大本營有6寸和8寸工廠;日本原與Pantosonic合作的工廠現歸Noroton,原3個工廠中1個已關閉,剩余8寸和12寸工廠;美國在加州和德州各有一個工廠;新墨西哥地區用英特爾分手費購買了英特爾工廠的產能;意大利與ST在阿比索地區有合資12寸工廠。

·各工廠稼動率情況:不同地區工廠產能利用率差異大。日本8寸工廠生產傳統模擬類別產品,稼動率較低;日本12寸合資工廠因生產300毫米成熟特種工藝(如SOI、BCD、CIS、硅光及鍺工藝),稼動率超85%。以色列工廠工藝豐富,受地緣政治影響主要在人員方面,整體稼動率約6-7成,6寸產線稼動率相對低。美國加州工廠是200毫米唯一能生產硅光工藝的地方,處於滿產狀態;德州工廠稼動率不足5成。

3、國內晶圓廠競爭影響

·競爭核心因素:國內晶圓廠競爭主要受四大因素驅動:其一,本土產能崛起,當前國內已有6-7家可做射頻工藝的300毫米晶圓廠(如武漢星星、合肥晶合),工藝多從55納米CMOS工藝改造而來,起步於55或65納米,覆蓋中低端射頻及模擬類工藝;其二,成本優勢顯著,國內代工競爭激烈,成本控制能力突出;其三,地緣政治與國產替代推動,國家意志或利益因素促使訂單分散,避免集中;其四,終端客户要求,如HBOM等手機大終端要求供應鏈一定比例放在國內,A公司通過打造產業鏈集合體,要求合作方(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在國內投片或指定代工廠。在此背景下,國內設計公司因中低端工藝差距縮小,將訂單轉向國內代工廠,導致國際大廠角色逐漸偏向二供或三供。

·競爭階段與影響:不同市場競爭階段存在差異:手機射頻市場當前處於觀望狀態,未出現明顯購機意願變化或產業緊繃跡象,需求僅為后續計劃的鋪陳;模擬市場成本戰激烈,企業自后疫情期持續失血,比拼血條長度,未來半年至一年或現更多併購。中低端與高端市場差異顯著:中低端射頻及模擬工藝因國內平替能力強,國產替代趨勢明顯;高端市場(如5G模組、高端封裝產品)國際大廠仍具技術優勢,保留部分份額。不同工藝競爭格局分化:8寸CMOS工藝因斯尼克(上海、天津、深圳)的規模效應,在0.18的8寸上有一定量級且穩定的產出,客户無轉廠意願,競爭穩定;12寸BCD等高階工藝因工藝積累差異大,競爭集中於供應能力與性價比,態勢相對激烈。

4、下游需求現狀與展望

·手機與工業需求特徵:工業端需求方面,包括白家電等在內的工業類領域當前無明顯需求賣點,模擬羣體客户數量雖較多(大體量客户至少10家甚至超過10家),但近期未明顯放量,整體量級略微下降。手機端需求方面,當前無顯著增量,但客户羣體結構變化明顯:過去手機領域主要由頭部玩家(如陶公司)獨挑大樑,二、三梯隊玩家與頭部差距至少達10倍;目前市場呈百花齊放趨勢,更多玩家能進入HOVM等頭部廠商的供應鏈。從公司自身客户結構看,過去TOP5、TOP10客户佔比較高,當前中等體量(如1000片或2000片以上)的客户羣體數量明顯增加。

·下半年訂單預期分析:下半年訂單可見性受限,疫情后,客户對產品預期周期顯著縮短,目前通常僅能看到1 2個月內的情況,這既與疫情后形成的謹慎習慣有關,也受供應鏈各環節趨緊影響。從增量方向看,當前主要亮點集中在硅光或光模塊領域,受益於近兩年AI投資需求的強勁拉動。

5、硅光業務發展情況

·增長與客户結構:硅光業務近年呈現顯著增長態勢。2024年硅光產出較2023年實現約5倍增長,當前該業務佔公司整體營收的比例已達15%-20%。客户羣體方面,硅光業務的客户數量從初期的7-8家擴張至目前的30余家。國內外客户增長特徵存在差異:海外客户(如Marvell、博通等)以穩定節奏增長,通常從小几百逐步增至大幾百甚至小几千;國內客户中,Innotek表現出爆發式增長,其年擴量接近10倍,而新易盛的體量約為Innotek的1/6。

·技術與競爭格局:國內外硅光工藝路線存在明顯差異。海外企業(如Marvell等)採用成熟方案,通常僅選擇4-5種工藝;國內Innotek則採用定製化路線,使用的工藝種類達20-30種(含與合作方獨家定製的工藝)。國內代工積累較為薄弱,目前僅斯迪克能少量生產約100片的簡單硅光工藝。未來若國內在3-5年內出現1-2家工藝成熟的企業,可能會推動硅光領域的集中突破,但當前國內硅光業務仍處於「賣鏟子」階段,主要為客户需求提供支撐。

·供應鏈轉移邏輯:Innotek的硅光業務代工選擇從GF轉向Tower,主要因GF(300毫米工藝)的流片成本較高,單次流片費用約為Tower(200毫米工藝)的4-5倍,且受地緣政治影響,GF對國內客户的支持力度顯著衰減。Tower與Innotek已深度綁定4年,獨家提供單通道400G方案。此外,Innotek與臺積電在先進封裝領域展開合作,以提升高端封裝能力。考慮到GF、Tower均為美國本土企業,且部分硅光工藝涉及軍工敏感領域,降低對美系工廠的依賴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6、國內晶圓廠未來趨勢

·產能過剩與整合:國內晶圓廠產能擴張受多因素驅動,面臨過剩風險。地方政府基於業績考量推動產能快速擴張,投資規模常以兩三萬起。當前國內碳化硅產能增長較快,因國產替代設備玩家將精力投入6 -8寸產線,一方面該領域難度低,另一方面需求是新增長點。而硅基晶圓廠發展受限,新開產線只能往12寸方向走,但不能做傳統CMOS產品,只能做特殊小眾的,如Sol、MEMS、功率。目前國內12寸晶圓廠過量,預計一年半左右部分會倒閉。

·國際代工廠影響:國際代工廠(如XFAB、Tower、GF等)在國內的業務受本土產能擴張影響,呈緩慢下降趨勢,未見其在國內有大的增長預期。不過,由於多年在產線的積累,短期內其業務不會大幅下滑。儘管國內部分玩家可能部分趕超,但二梯隊玩家難以在兩三年內批量、快速擠壓這些國際代工廠業務。

Q&A

Q: 當前接觸的代工客户是否主要偏向工業汽車方向?

A: 陶瓦作為全球十大代工廠之一,其代工客户覆蓋多個領域:射頻產品、模擬類產品、BCD工藝、特殊工藝及硅光類產品,並非主要偏向工業汽車方向。

Q: Tawan的主要產品類別是否包括射頻、模擬類、CIS及硅光相關產品?

A: Tawan的主要產品類別包括射頻、模擬類、特殊工藝及硅光類。工廠方面,Tawan在國內無實體工廠,僅設一家小規模合作分測機構;量產工廠分佈於以色列、日本、美國、英特爾新墨西哥工廠及意大利阿比索與ST合資的12寸工廠。客户羣體主要分為歐美區和中國區,中國區客户集中於射頻前道及硅光工藝領域。

Q: Tawan海外晶圓廠當前產能是否飽滿?各工廠的產能稼動率及客户訂單交付周期情況如何?

A: Tawan海外各晶圓廠因客户羣體、地域及工藝類型差異,稼動率存在顯著差異。日本8寸工廠主要生產傳統模擬工藝產品,稼動率較低;日本12寸合資工廠聚焦300毫米成熟特種工藝,(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稼動率超85%。以色列工廠作為SY大本營,工藝類別與產品線最豐富,當前稼動率約六七成。美國加州工廠是200毫米硅光工藝唯一生產基地,擅長折硅、卷膜及硅光工藝,處於滿產狀態;美國德州工廠稼動率不足五成。

Q: 各地區工廠當前的稼動率情況如何?

A: 各地區工廠稼動率差異較大:日本合資12寸工廠稼動率較高,約85%以上;加州工廠作為200毫米唯一能生產硅光工藝的工廠,基本滿產;以色列工廠稼動率約六七成;德州工廠稼動率不足五成。國內中低端射頻/模擬類工藝多由55納米CMOS工藝改造而來,雖工藝積累不及國際廠商,但因中低端需求要求較低,國內平替能力較強;中高端領域國際廠商仍具優勢,但受國產替代、成本及地緣政治影響,整體份額下降,大體量公司角色逐漸轉向二供或三供。

Q: 中國市場部分大客户將代工訂單轉向國內晶圓廠,導致當前獲得訂單量減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A: 主要原因包括四方面:一是國內可選晶圓廠數量顯著增加,目前已有五六家甚至六七家俱備射頻工藝代工能力,且均採用300毫米產線起步;二是國內晶圓代工成本競爭激烈;三是地緣政治及國產替代因素推動訂單分散,避免集中供應;四是國內終端廠商要求供應鏈本土化,疊加頭部企業打造本土產業鏈,要求合作方按比例在國內投片或指定國內代工廠生產。

Q: 手機類需求從代工角度看,競爭是否激烈?

A: 手機市場整體處於觀望狀態,未出現明顯購機意願變化或產業緊繃跡象;模擬類領域成本競爭激烈,國內主要上市公司數量達十幾家,多個領域自后疫情期以來持續處於失血階段,企業比拼耐力,預計未來半年至一年內可能出現更多併購。

Q: 從晶圓代工角度,下游需求強弱不同的情況下,代工廠競爭態勢及代工價格走勢如何?

A: 傳統CMOS工藝因斯尼克具備顯著規模效應與成本優勢,產品周期長且市場穩定,客户無轉場意願,價格已殺至谷底,形成存量穩定市場;高階工藝因工藝差異大,競爭更激烈,廠商需比拼供應能力與性價比。此外,代工廠更關注客户能否提供穩定訂單量及合理價格,通過靈活切換不同工藝產能應對市場變化,持續為細分市場設計公司提供產能支持的代工廠將更具優勢。

Q: 下半年手機市場與模擬市場的客户需求是否存在差異?

A: 工業類市場當前無明顯需求亮點,模擬羣體客户近期無顯著放量,整體量級略有下降;手機市場客户羣體擴大,從過去頭部企業獨大轉變為百花齊放,主要因頭部企業將增量轉向國內,疊加國內玩家能力與競爭力顯著提升,更多玩家進入HOVM供應鏈,市場繁榮度呈現向好趨勢。

Q: 公司客户數量是否較以往增加,具體情況如何?

A: 過去公司TOP5、TOP10客户的單個客户佔比更高,當前中等體量的客户羣體呈現明顯增長趨勢。

Q: 二季度至下半年,公司客户訂單量較二季度是否有明顯增長?

A: 疫情后客户需求預測周期顯著縮短,當前僅能覆蓋一至兩個月的情況,主要因供應鏈各環節趨緊及客户採購策略更趨謹慎。此外,硅光及光模塊市場呈現新增長亮點。

Q: 硅光當前處於什麼階段?預計何時實現規模化放量?公司內部如何評估該市場?

A: 硅光當前已進入小批量階段,2023年環比發展顯著,公司內部硅光整體量級較前一年增長約5倍,佔公司整體營收的15%-20%,走小眾高毛利路線。客户羣體從最初的1-2家增至30余家,其中海外客户約10-20家,增長節奏按部就班;國內客户中多數規模小且不穩定,但存在超級玩家年增長近10倍。當前AI因素未顯著拉動市場,實際持續貢獻業績的主要是類似英特爾的賣鏟子公司,受制裁影響較小。

Q: 中際與博通等海外大客户的體量是否處於同一量級?

A: 中際與博通等海外大客户的體量不在同一量級,博通的體量更大。

Q: 中際與海外大型客户的體量是否處於同一量級?若中際體量更大,其核心驅動因素及硅光市場特性如何?

A: 中際當前體量大於海外大型客户。其核心驅動因素在於公司在光模塊領域多年積累,目前已成為全球最大光模塊廠商,進入成長與收穫階段。此外,硅光市場的技術門檻及工藝要求顯著高於傳統模擬類或射頻類市場。

Q: 中際作為未涉及芯片領域的公司,當前研發的芯片與博通等長期從事硅光芯片研發的公司相比,其能力或體量是否強於或弱於對方?

A: 中際與博通、Marvell等國外企業的技術路線存在差異。中際未侷限於單一硅光工藝,同時採用EMC等其他工藝,專注調製解調方向,開發4200G、4400G等對應1.6T、3.2T市場的產品;而國外企業多為IDM模式,傾向成品開發。工藝應用方面,中際使用二三十種工藝,國外企業僅固定四五款。國內硅光工藝目前僅思密克能少量生產100片級簡單工藝,整體積累不足,處於共剷子階段。由於路線差異,難以直接比較中際與國外企業在供應能力或水平上的強弱。

Q: 如何評估中冀新易盛在公司流片的硅光產品?該產品與海外同類產品是否具有可比性?

A: 中冀新易盛在3.2T等產品領域具備國際領先能力,部分產品性能優於海外同類產品,但產品線豐富度不及海外廠商,即其優勢集中於部分產品,而海外廠商擁有更廣泛的產品類型。

Q: 東記當前業務能力的具體優勢體現在哪些方面?

A: 東記與客户已深度綁定約4年,其技術方案具備單通道400G的實現能力,目前已知僅淘寶可提供同類方案。

Q: 硅光工藝相關產品的合作佈局、市場需求及競爭格局情況如何?

A: 早期硅光工藝合作以GF為主,其300毫米硅光工藝良率優於其他方,但單次流片成本高達其他方的4-5倍,因此成熟或高要求產品選擇在GF生產,研發或小眾低成本產品則在淘寶生產。約兩三年前,GF年出貨量達兩三萬片,同期淘寶僅約2000片。后續因GF作為美國公司受地緣政治影響,對國內客户支持力度顯著衰減,疊加Towa近年工藝快速積累並與英納斯深度綁定,GF產能自前年起腰斬式下滑。新增產能除200毫米增量外,還包括日本自建的300毫米硅光產線及與TSMC在先進封裝領域的合作。此外,為降低對美系工廠依賴,合作佈局進一步調整。國內市場方面,近年產能擴張迅速,地方政府投資多以兩三萬片起步,其中碳化硅因技術難度低、需求增長成為擴(更多實時紀要加微信:aileesir)產重點;硅基12寸產線僅能承接Sol、MEMS、功率等特殊小眾產品,當前國內12寸產能已過剩,預計一年半內部分產線將被淘汰。國際競爭層面,XFAB、哥布方德、陶瓦等在國內市場份額呈緩慢下降趨勢,但短期不會大幅腰斬,因其長期積累的產線優勢難以被國內二梯隊廠商快速超越。

免責申明:以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以此作為投資依據出現任何損失不承擔任何責任。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