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日均外賣2.5億單,MAD都贏麻了

2025-07-16 12:42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字母榜)

MAD(美團、阿里、京東)外賣大戰,經歷了連續兩個「瘋狂星期六」后,正演變為一場頗為罕見的沒有輸家的戰爭。

從今年2月11日京東外賣上線算起,外賣「三國殺」已經打了150天。美團、淘寶和京東三大平臺你來我往,遠未分出勝負,卻把整個外賣(含非餐飲品類)市場的總規模打到了戰前的三倍以上。

根據各平臺的最新戰報,美團即時零售訂單已達1.5億單,淘寶閃購與餓了麼的日訂單量突破8000萬單,京東外賣日訂單量突破2500萬。三大平臺的總訂單量已達2.5億單。

在本輪外賣大戰打響之前,國內外賣總訂單量約為8000萬單,已經保持了很多年。粗略計算,這場大戰讓外賣行業的市場體量膨脹了兩倍多。

短短150天,新增1.7億日訂單量,外賣這塊早已成熟的市場迸發出驚人的成長性。而在今年以前,在大部分人看來,外賣市場格局早已固化、主要玩家缺乏鬥志,已經沒有太大增長空間。

根據艾媒諮詢的數據,2022~2024年間,中國外賣市場滲透率僅從25.4%升至28%。在佔據份額大頭的一、二線城市,外賣市場已逐漸飽和。

但隨着京東、淘寶先后入局,美團全力應戰,外賣市場平緩已久的增長曲線陡然上揚。即便日后各平臺補貼減少、訂單量自然回落,這塊市場在吸納了新用户、新商家后,也不可能回退到每天8000萬單的水平。

這足以證明,外賣市場的需求遠未見頂,值得被深入挖掘。而挖掘需求的最佳方式,就是以補貼為矛,打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把消費者、商家和騎手的熱情都鼓動起來。

更重要的是,美團、淘寶、京東打響外賣戰役,雖然燒錢兇猛,但並未帶來負外部性,反而讓平臺、消費者、商家、騎手等參與者多方受益。

一方面,消費者被大額優惠券、「零元購」所淹沒,每天打開APP「薅羊毛」成為新習慣,推動商家外賣和到店訂單量起飛。巨大的需求,讓騎手有了更多賺錢機會,一些人的收入甚至增加了一倍。

另一方面,投入巨資的平臺,無論是守擂的美團,還是攻擂的淘寶、京東,訂單量都飛速增長,給即時零售、到店、貨架電商等業務帶來新動能,並創造了大量優質工作崗位。互聯網大公司的鉅額現金儲備,也有了回報更高的去處。

這種全方位的正外部性,意味着外賣大戰很可能不止一位勝利者,而是所有人都能從整個市場的二次生長中受益。

中國互聯網上一次沒有輸家的戰爭,是2018—2019年的下沉市場大戰。彼時,所有互聯網公司都在走向「五環外」,試圖將更多圈層的消費者和商家攬入懷中。

這場戰爭不僅跑出了拼多多、抖音、快手等新一代巨頭,也讓阿里、京東等獲得了大批新用户,注入增長活力。整個互聯網也在下沉市場的萬千用户驅動下,進入一個全新生長周期。

如今,類似故事正在外賣領域再次上演。美團、淘寶、京東都試圖擊敗對手,但無論主觀意志如何,他們共同書寫的都是沒有輸家、共享增長的劇本。

A

本輪外賣大戰,三大平臺都擺出了一統天下、不勝不歸的架勢。從CEO到一線運維、外賣小哥,每個人都被激發出空前的戰鬥力。

尤其是美團,由於戰爭發生在其腹地,它有更強動力和更大決心去守衞領地。在5月底的第一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王興一邊宣稱,外賣行業存在不理性和內卷競爭的趨勢,一邊又強調,美團將不惜一切代價獲得行業競爭的勝利。

另據《晚點LatePost》報道,面對這場外賣夏季戰役,美團定下來的主題是:「戰一夏,定乾坤」,還在辦公區擺上了一面金色龍紋戰鼓。

淘寶同樣不遑多讓。

淘寶閃購此前公佈了8000萬單的日訂單量峰值,隨后有消息稱,馬雲要求將「穩定在8000萬單」,相當於把峰值做成日常值。而在7月12日的第二個「瘋狂星期六」中,淘寶閃購突擊發放「16減16」「25減18」這樣的大額紅包,逼得美團同樣拋出大量大額滿減券緊急迎戰。

至於京東,儘管在「瘋狂星期六」的光芒下略顯低調,但此前劉強東親自送外賣、與外賣員喝酒吃飯,CEO許冉説「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都表明京東的外賣野心遠未得到滿足。

一把手紛紛亮出戰鬥到底的決心,三大平臺自然全力以赴。本輪外賣大戰投入之巨大,為中國互聯網近年所罕見。

截至目前,三大平臺公佈的整體投入規模是:京東「雙百計劃」將投入超百億,淘寶閃購啟動500億補貼計劃,美團則宣佈將在未來三年,向餐飲行業整體投入1000億。

6月之前,京東攻勢凌厲,直線起飛;過去半個多月,戰爭主角變成了美團和淘寶。兩大平臺你來我往、刺刀見紅,連續兩個「瘋狂星期六」補貼力度驚人,甚至出現大量「零元購」。

然而,三大玩家不斷加大燒錢力度,卻依然看不到「熬」死對手的蛛絲馬跡。另一方面,轟轟烈烈、狂撒福利的外賣大戰,在短視頻和社交媒體的助推下,完成了一波閃電般的用户教育,各平臺的訂單量都在迅猛提升。

從各大平臺的態度和動作不難看出,三大玩家都希望一擊制勝,成為唯一贏家。但從結果來看,這場勢均力敵的攻防戰,並沒有真正的輸家。

作為進攻一方,淘寶閃購與餓了麼的日訂單量觸達8000萬;而在此之前,行業人士大都認為,其日訂單量只有兩三千萬。京東外賣的發展更加驚人,從零起步幾個月就做到了日訂單量2500萬單。

與此同時,美團的訂單量也從此前的每天六七千萬單,猛增至1.5億單以上。而在去年,王興曾在電話會議上展望,或許旺季可以突破1億單。

也就是説,淘寶、京東訂單迅猛增長,並不意味着美團的蛋糕被分食。三大平臺共同把蛋糕做大,攻守雙方都分到了比以前大得多的蛋糕,甚至超出了原先的預期。

而在戰略上,三大玩家也都得償所願,階段性地實現了目標。

外賣大戰中,美團格外看重的閃購發展迅猛,尤其是3C數碼等品類;外賣板塊中,神搶手、拼好飯等重點業務都得到大量曝光和增長。淘寶不僅再度打響了閃購的名字,還跑通了給非貨架電商業務導流的模型。京東則初步實現了以高頻帶動低頻、給核心的貨架電商業務注入動能的目標。

回看過去150天,三大玩家投入巨大、花樣百出,營銷戰、公關戰、補貼戰綿延不絕,卻都談不上壓過對手一頭。不過,戰術層面的僵局,並不影響三大玩家在戰略層面各得其所,共享紅利。

B

本次外賣大戰的另一個不同尋常之處是,不僅三大玩家沒有輸,參與其中的消費者、商家、騎手等也都贏麻了。

互聯網戰爭無論出發點如何,一旦進入刺刀見紅的白熱化階段,通常帶有一些負外部性,傷害那些主動或被動捲入其中的人的利益。

比如昔日的共享單車大戰,造成了道路交通的混亂、廢棄自行車墳場,還導致數百萬人的押金損失。社區團購大戰不僅讓一些農產品的價格跌至冰點,也讓社區夫妻店等吸納就業的業態遭受重創。這種負外部性,常常導致監管部門叫停、整個行業被按下減速鍵。

相比之下,本次外賣大戰儘管火花四濺,卻看不到明顯的負外部性。

在消費者端,三大平臺爭相發放的大額優惠券帶來了真正的實惠。有人戲言,在這場最「歹毒」的商戰中,「外賣平臺毫發無損,我卻胖了三斤。」

而在商家側,外賣大戰同樣是一場及時雨。

餐飲行業仍處於低谷。以北京為例,今年上半年,全市餐飲業營業收入同比下降2.9%,利潤總額同比下降88.8%。堂食疲軟,商家只能靠外賣「回血」;三大平臺砸下重金補貼消費者,不僅給商家帶來了大批外賣訂單,也吸引來大批到店客流。

以三大平臺的重點補貼品類——咖啡茶飲為例,自淘寶閃購5月2日上線以來,庫迪咖啡一日內訂單增長近10倍,茉莉奶白在餓了麼外賣訂單量日均增長近3倍。京東外賣上線4個月,瑞幸、庫迪、蜜雪冰城等品牌銷量破億,霸王茶姬、古茗等品牌銷量破千萬。美團的咖啡茶飲外賣訂單同樣頻繁「爆單」。

長期來看,外賣行業從一家獨大發展到三國鼎立,也為商家降低了經營成本。

比如,京東外賣此前啟動階段性免傭,淘寶和美團也分別推出了金額巨大的行業扶持計劃。在發放大額優惠券時,平臺與商家共同承擔成本,發得越多分攤越多,相當於平臺拿真金白銀幫助商家引流、獲客。

此外,三大平臺激烈競爭、訂單規模快速膨脹,也讓全國數百萬騎手的生存狀況得到改善。

有騎手向字母榜(ID: wujicaijing)表示,「以前平均每天能跑300元,現在能多跑出100元左右」。另據澎湃新聞報道,上海一些騎手原本每單隻能掙6~7元,如今能掙十幾元;以每天工作12小時推算,月收入破萬毫無問題。

一個隱性「福利」是,外賣大戰還顯著提高了騎手的保險覆蓋率:京東為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為兼職騎手提供意外險和健康醫療險。美團則在「新職傷」保障的基礎上,於7月初在成都、武漢、深圳等城市試點騎手保險補貼政策,為符合條件的騎手承擔50%的養老保險參保費用。

外賣大戰在提高騎手待遇的同時,也創造了更多工作崗位。美團此前披露,今年6月,全國眾包高頻騎手月收入達9793元;7月周末,超40萬衆包騎手日收入超500元;京東則宣佈,第二季度每天都有3000~4000名全職外賣騎手入職。

覆蓋消費者、商家和騎手的正外部性,讓這場外賣戰事雖然激烈,但基本處於良性競爭的合理軌道。特別是6月底以來,各大平臺的口水戰基本偃旗息鼓,競爭焦點轉移至補貼、運營、配送等環節,戰爭「合理性」進一步提高。在監管壓力較小、企業摩拳擦掌的大背景下,消費者日常薅羊毛、商家騎手埋頭賺錢的「紅利期」,預計還會持續較長的時間。

C

過去二十余年,中國互聯網習慣了零和博弈,大大小小的戰事,往往只有一個勝利者。

零和博弈的基本範式是,通過大規模的燒錢、補貼、引流等手段,「熬」死對手、佔據主要份額,形成馬太效應,最終將競爭對手排除出市場,獲得大部分利潤。

如今中國互聯網舞臺上的主要角色,大都經歷過一場或多場零和博弈,併成為勝利方。但這並不意味着,所有戰爭都必須有輸家。

中國互聯網上一次沒有輸家的戰爭,是2018~2020年間的下沉市場大戰。

在那場席捲整個互聯網的戰事中,電商賽道的拼多多、內容領域的快手,從巨頭夾縫中崛起,成為最大贏家:拼多多單季度MAU增幅一度高達7000多萬;而快手也在縣城鄉鎮找到了遠大於北上廣深的增長空間。

但這並不意味着,被拼多多、快手挑戰的大公司輸掉了戰爭。阿里、京東、抖音等積極參與下沉之戰,收穫頗豐。

以阿里為例,它的年活躍用户從2018年的6.36億,增至2020年的7.25億;雖然不如拼多多從4.2億增至7.9億驚人,但兩年增長1億,同樣十分可觀。

將視角拉遠,在下沉之戰之前,從業者普遍認為,電商行業已經進入成熟期,低個位數百分比的增速將是常態。但在深入下沉市場后,無論是進攻方還是防守方,都獲得了巨大增量,表明電商市場的潛力遠未挖掘殆盡。

同時,電商、內容領域的互聯網大公司紛紛下沉,帶動用户、商家、廣告主等各方獲利:用户得到了實惠,商家有了新訂單,廣告主則把名聲和心智播撒到五環外。

七年后,類似的多方共贏場景,正在外賣戰場上再度上演。

外賣大戰打了5個月,全行業訂單量從七八千萬猛增至2.5億。但這只是一個起點。三大平臺已經看到把外賣大戰打到底的好處,正在頻繁調度資源,以支持長期作戰。例如,美團6月底戰略放棄美團優選,每年可以節省大約40億元成本,用於小象超市等泛外賣場景。

從現金儲備來看,三大平臺都能夠長期作戰。截至最近一個報告期,美團持有現金約1800億元,阿里持有約1900億元,京東超2000億元。

另一方面, 根據高盛的預測,今年第二季度,美團、京東、阿里的外賣投入將達250億元。基準情形下,未來12個月美團EBIT(息税前利潤)將下滑250億元;阿里外賣業務預計虧損410億元;京東虧損260億元。

不難看出,儘管外賣大戰投入巨大,但三大平臺手握鉅額現金,兼具強大的現金流,都有把戰火延續多年的充裕彈藥。

換一個角度來看,在優質標的稀缺、AI大模型仍然算不過來賬的情況下,三大平臺把手里的現金砸到外賣上,反而是ROI較高、效果立竿見影的方式之一。

2018—2019年的下沉市場大戰,各方劍拔弩張、激烈對抗,最終卻都獲得了較為合理的回報。七年后,外賣大戰的三大玩家手握更多的資金,打響了又一場所有人都難以獲勝,卻也沒有輸家的戰事。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