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3500億,今年A股最大IPO敲鍾了

2025-07-16 10:18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天天IPO)

開盤大漲。

今天(7月16日),華電新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電新能」)正式在上交所上市,發行價格為3.18元/股,開盤大漲124%,盤中市值一度超過3500億。

此次IPO,華電新能以181億元募資額位列今年A股第一。

背靠中國華電,華電新能總部位於福建福州,系中國華電旗下新能源業務平臺,主營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曾於2012年成功赴港上市,后主動私有化迴歸A股,期間引入13家戰略投資者,融資金額達150億元。

如今,這家新能源巨無霸再次敲響上市鑼聲。放眼望去,今年A股又熱鬧起來。

誕生於福州

剛剛,一個千億IPO敲鍾

這並非華電新能第一次上市敲鍾。

將時間撥回到2004年,中國華電對福建省內發電資產進行重組,全資設立華電福建發電有限公司。公司最初主營福建省水電站及煤電廠,逐步將重心轉向全國範圍內的風電等清潔能源領域。

六年后,公司進行重組,華電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華電福新」)成立。2012年,華電福新成功在港股上市,成為中國華電旗下一家多元化清潔能源上市公司。這便是華電新能前身。

華電新能海上風電項目

然而到了2020年,受估值偏低、再融資功能受限等因素影響,華電福新以190億元估值完成私有化,正式從港交所退市。

很快,迴歸A股的號角隨之吹響。退市一個月后,中國華電開始對旗下新能源資產進行騰挪。而資產承接主體是華電福新的全資子公司——華電福新發展,其前身為福清風電。

2020年11月,中國華電、華電福新旗下139家新能源發電企業控股權、11家分公司或風光電項目資產、2家核電企業和1家新能源發電企業參股權,通通注入華電福新發展,作價逾181億元。

次年,中國華電、華電福新、華電國際旗下57家新能源發電企業控股股權、18項新能源發電項目資產、81個新能源項目前期費用,注入華電福新發展。

至此,華電福新發展幾乎整合了中國華電的全部新能源業務。而中國華電公開表示,要打造千億市值新能源航母。

2022年3月,華電福新發展正式更名華電新能,並向上交所遞交上市申請。歷經三年,這個新能源巨無霸又站到了IPO舞臺中央,成為中國華電旗下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一年賣電300億

背后股東方浮現

翻開招股書,華電新能一再強調自己的角色定位。稱其是中國華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為主的新能源業務最終整合的平臺。業務全面覆蓋了幾乎新能源所有類型,還是國內僅有的數家擁有核電參股權的公司之一。

作為國內最大新能源公司之一,公司主要資產遍佈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控股發電項目裝機容量為6861.71萬千瓦,其中風電3202.45萬千瓦,太陽能發電3659.26萬千瓦,分別佔據市場份額6.15%及4.13%,位於行業前列。

回看華電新能的財務數據,2022年至2024年,華電新能營收從246.73億元升至339.68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約16%,公司毛利率長期保持在50%以上,盈利能力突出。

然而,2024年歸母淨利潤下滑8.2%至88.31億元,招股書將其歸因於棄風棄光率上升、市場化交易電價下降以及補貼退坡等因素影響。

具體來看,風力發電業務是華電新能主要的收入來源,過去數年間每年為華電新能貢獻約70%至80%的營收,太陽能發電業務是公司第二大收入來源,營收佔比在20%至30%。

背靠五大電力集團之一的中國華電,華電新能可謂含着金湯匙出生,並收穫了一眾國資青睞。

根據招股書,華電新能的直接控股股東為華電福瑞,實際控制人為中國華電。進一步來看,中國華電通過其全資子公司華電福瑞間接控制公司52.40%的股份,通過其控股的華電國際間接控制公司31.03%的股份,合計控制公司83.43%的股份。

期間,華電新能開放了一輪公開融資。2021年12月,公司引入中國人壽、中國國新、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南方電網等13家戰略投資者,合計持股約16.57%,融資金額達150億元。以此計算,公司對應估值達到了905億元。

本輪戰略入股最低門檻為5億元,有8家機構出資均不低於10億元:中國人壽增資20億元,國新建源、國新中鑫和山東發展分別增資16億元,影響力基金增資15億元,南網雙碳綠電增資10.51億元,國家綠色基金、特變電工分別增資10億元。

其他5家機構中,福建海絲、浙能投資分別增資9億元,農銀投資增資8億元,平安人壽增資5.5億元,誠通工銀增資5億元。

如今,身后投資人迎來了收穫時刻。

A股開始熱鬧

巨無霸輪番登場

放眼望去,今年A股市場有些熱鬧起來。

就在上周,屹唐股份正式在科創板上市,開盤大漲超200%,市值一度突破770億。此次IPO,屹唐以24.97億元募資額位列北京地區第一。

印象深刻的還有今年6月,影石創新成功登陸科創板,成為「智能影像第一股」,總市值超700億元。

當天,34歲的創始人劉靖康(JK),手持Insta360全景相機X5敲響了上市鑼聲。從南京大學宿舍一路走來,劉靖康聯手同學率隊殺入全景相機行業,如今旗下Insta360相機賣遍全球,背后集結一支長長的投資人隊伍。

還有中策橡膠,上個月成功在上交所敲鑼。IPO當天市值一度接近500億元,成為杭州今年至今最大IPO。

脱胎於杭州海潮橡膠廠,如今中策橡膠已是國內首屈一指的輪胎製造商:一年賣出2億條輪胎,年銷售額超過390億元。身后掌門人是63歲的浙江人——仇建平,早年先后在北京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求學,回到杭州工作后下海創業,至今坐擁四家上市公司。

悄然間,還有更多超級獨角獸向A股發起衝擊。

估值約1400億元的芯片大廠長鑫存儲啟動上市輔導、百億獨角獸紫光展鋭已辦理輔導備案登記、擬在深交所IPO募資245億元的華潤新能源……

一級市場苦退出久矣。而IPO向來是主要退出渠道,上市通道變窄導致一級市場退出「堰塞湖」,VC/PE面臨巨大壓力。如今,這一局面似乎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猶記得6月30日晚,A股三大交易所上演了一場IPO大爆發——一夜之間新增受理41家IPO企業,其中北交所受理32家,科創板受理5家,深交所受理4家,當中不乏沐曦集成電路、摩爾線程等超級獨角獸。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77家企業A股IPO獲受理,較去年同期增加145家,同比增幅約4.5倍。如此盛況,令人期待。

經歷了周期沉浮,儘管很難回到往年的IPO盛況,但彌足珍貴的窗口期已讓不少投資人感慨看到了希望,「信心在恢復,預期在好轉。」

誰都不想錯過。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