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6 08:59
馬斯克的「美國黨」能走多遠?
從孤注一擲發射火箭,到佈局全球電動車產業,再到押注腦機接口和人工智能……埃隆·馬斯克以企業家的方式不斷突破邊界,被稱為科技界坐擁數千億美元資產的「現實版鋼鐵俠」。
然而,他的抱負不止於此。7月5日,馬斯克在自己掌控的社交平臺上宣佈成立「美國黨」,聲稱將挑戰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的兩黨制格局。
這是今年馬斯克從政的第二次高調嘗試。今年早些時候,他從場外走向臺前,短暫出任特朗普政府的效率改革部門負責人,最終因改革遇挫憤然辭職,這被看作馬斯克今年從政的首次高調嘗試。
然而,科技和商業的成功能否複製到政治領域?新京報記者採訪的政治學者認為,當前的關鍵在於馬斯克的這次嘗試能堅持多久。一枚火箭可以在三次失敗后成功升空,但一個新政黨若想突破制度的壁壘,撼動美國的兩黨制,其難度可能遠超「送火箭上天」。
科技界的億萬富翁
馬斯克早年經歷的關鍵詞,是科技與商業。
他1971年生於南非,少時自學編程。12歲那年,他用代碼開發出一個太空主題的小遊戲,並以500美元賣出——那是他人生第一次通過技術實現「變現」。
18歲后,他離開南非,先到加拿大,再輾轉至美國,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物理和商學。但他從不囿於國界和課堂。他在一次採訪中回憶,「那時我就確信,互聯網、可持續能源和太空探索將是對人類影響最大的三大領域。」這番話在當時看來是青年狂想,后來被他一一實現。
1995年,他放棄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生學業,投入互聯網大潮,先是創辦在線內容出版軟件公司Zip2,接着成立在線支付網站X.com,X.com后併入第三方安全支付平臺PayPal。通過這幾次創業,他實現了早期數億美元的資本積累。
2002年,他將這筆資金投入航天領域,創辦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希望打造低成本、可重複使用的火箭,甚至實現移民火星的夢想。前三次發射接連失敗,到了第四次,公司賬上只剩最后一點資金,這一次,火箭終於成功升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隨即拋來橄欖枝,簽下鉅額合同,公司得以起死回生。
幾乎同一時期,他將資金投向瀕臨破產的特斯拉,下場電動汽車製造。2018年,特斯拉在量產關鍵節點陷入「產能地獄」,馬斯克坦言那是他「職業生涯中極其苦澀的一年」,但最終都挺了過來。2024年,特斯拉一度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汽車製造商。
除此以外,馬斯克的科技商業版圖不斷拓展,從研發腦機接口的Neuralink,到致力於基礎設施和隧道建設的Boring Company,再到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的xAI……這位被譽為「現實版鋼鐵俠」的科技巨頭,身家累計數千億美元。
正當人們以為他會全力發展科技與商業,按其計劃在未來把人類送往火星,他卻一步步闖入美國政治這片更復雜的泥潭。
跨界政壇的兩次嘗試
過去幾年,馬斯克在科技與商業領域取得成就的同時,也為多位政治人物及其活動提供支持和捐款。
公開資料顯示,2007年2月,馬斯克向全國共和黨國會委員會捐贈了2.5萬美元,5個月后又向當時的總統候選人巴拉克·奧巴馬捐贈了2300美元。2015年他捐贈了5000美元,用來資助希拉里·克林頓競選總統,還在次年表達了對她的支持。2020年,他投票支持美國前總統喬·拜登。這段時期的馬斯克,更像是政壇謹慎的旁觀者。
馬斯克曾説,想要離政治遠一點。但如今,他卻越走越近。
2024年7月,特朗普在賓夕法尼亞州競選集會上遭遇刺殺未遂后,馬斯克公開發聲支持特朗普競選。美媒披露,他每月向支持特朗普的超級政治行動委員會注資4500萬美元,累計捐贈款項高達2.59億美元,一躍成為美國曆史上最大的總統競選資助者之一。
政治回報也來得迅速。特朗普今年再次入主白宮后,對馬斯克委以重任,讓其擔任政府效率部負責人,授權他削減數萬聯邦崗位、取消數十億美元的合同與補助。兩人一度關係密切,特朗普甚至公開稱他為「我的兄弟」。
但改革推進不到5個月,局勢急轉直下。馬斯克推行的削減計劃頻頻遭遇阻力,與內閣成員爭執不斷,就連他力薦的NASA局長人選也被否決。最終,他憤然辭職,稱自己成了「替罪羊」。
當時外界猜測,他是否會就此退出政壇,迴歸科技商業圈。但沒多久,他再次高調涉政。
導火索是特朗普簽署了「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在馬斯克看來,這項法案背離了他一貫主張的財政保守主義(如大幅削減政府開支)。馬斯克在社交平臺發起投票,詢問是否另立政黨。結果,124.9萬人參與,65.4%以上支持。7月5日,他兑現承諾,宣佈成立美國黨。
「從旁觀者的角度看,與特朗普的分歧是馬斯克組建新政黨的主要動因。」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塞思·麥基對新京報記者説,這頗具諷刺意味。馬斯克當初執掌政府效率部,本是爲了削減聯邦政府開支,如今特朗普領導下的聯邦政府卻通過了美國曆史上最燒錢的法案之一。或許,馬斯克真是被這項法案惹惱了。
更直接的導火索,來自「大而美」法案對電動車行業的打擊。這項法案取消了購買電動汽車的税收減免,對作為特斯拉老闆的馬斯克而言非常不利。摩根大通估算,這將使特斯拉一年損失近12億美元。特朗普直言,這就是馬斯克對這項政策不滿的原因。
當地時間2025年5月30日,美國華盛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舉行新聞發佈會「歡送」「政府效率部(DOGE)」負責人馬斯克。圖/IC photo
曾經親密無間的「兄弟情」,演變成了公開對峙。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國際關係和政治學教授奧雷爾·布勞恩注意到,馬斯克今年5月辭任政府效率部職務時,特朗普在白宮為他主持了一場熱烈的歡送會,兩人看似許下了永遠交好的承諾,但如今卻已勢同水火。
「雙方走到如今這境地,既是意氣之爭,更是目標相悖。」布勞恩對新京報記者説:「在特朗普和共和黨看來,馬斯克組建所謂‘美國黨’的決定是一種公然挑釁,不僅是對兩黨制的排斥,更是對特朗普本人的正面挑戰,尤其是針對他力推的大規模減税改革法案。」
新政黨的困局
無論如何,馬斯克要讓「美國黨」真正運轉起來,比社交媒體上的發言難得多。
美國複雜的政黨制度設置了天然的障礙。根據美國法律,一個有資格參與選舉的政黨成立,其資質確認需要經過複雜的認證程序。美國有50個州,每個州對政黨註冊的要求不同。以加州為例,新黨需要收集110萬選民簽名或維持7.5萬註冊黨員,其候選人才能出現在選票上。麥基指出,想要成立一個新政黨並讓其候選人出現在選票上,絕非易事。
如何建立有效且持續的新政黨,也是一道坎。儘管馬斯克聲稱「美國黨」代表「中間80%」的選民,但這部分人羣能否形成真正的政治凝聚力仍有待觀察。眼下,馬斯克也沒有紮根的選區。
「歷史經驗表明,一個新政黨要在全美各州建立有效的選區基礎往往需要數年時間,而這恰恰是獲得參選資格所需海量簽名的關鍵。」布勞恩表示,雖然鉅額財富確實能提供幫助,但馬斯克還面臨着另一個現實挑戰:他必須同時管理龐大的商業帝國。此前他在特朗普政府任職期間,特斯拉就因管理疏漏出現明顯滑坡,如今他更難全身心投入政治活動。麥基説:「馬斯克得趕緊行動起來,好好研究一下‘美國黨’的立場,從而吸引支持者。」
法律訴訟風險同樣不容忽視。「馬斯克面臨的關鍵挑戰還包括應對各方針對他這個潛在政黨發起的眾多訴訟。」布勞恩説。公開資料顯示,歷史上,兩黨控制的州務卿辦公室常以「簽名無效」 為由發起訴訟。歷史上,綠黨候選人就曾因0.1%的簽名瑕疵被取消資格。
「贏者通吃」的選舉制度更是難以撼動。美國選區劃分非常複雜,背后有一個詞叫「傑利蠑螈」(Gerrymandering)——意思是,政黨會有意劃分選區邊界,讓自己更容易贏得議席。民主黨和共和黨早已通過劃定「安全選區」穩固基本盤,留給第三黨的空間極小。
過去的案例驗證了這一困境。1992年,得克薩斯州億萬富翁羅斯·佩羅以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總統,獲得了近19%的普選票,卻未能贏得選舉人票。1995年,佩羅成立改革黨,1996年再戰總統選舉,同樣無緣總統寶座。進入21世紀后,他的改革黨日漸式微。2021年,紐約企業家楊安澤組建「前進黨」,儘管經過多年努力,至今也僅在全美10多個州獲得認可。
「相較大多數嘗試組建第三黨的人,馬斯克確實具備一些優勢。」布勞恩解釋,馬斯克可利用政治行動委員會為其選舉籌集捐款,也可以「眾包」數百萬個新政黨所需的簽名,尤其是他擁有大量用户社交媒體X的情況下。此外,他的財政保守主義立場也吸引了一部分支持者。「但考慮到美國組建第三黨面臨的巨大障礙,這些優勢可能只是曇花一現。」他説。
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從早期的佩羅到今天的馬斯克,美國科技企業家們屢屢嘗試涉足政治。布勞恩認為,這可能與「富人綜合徵」有關。
「這些億萬富翁在科技和商業領域大放異彩,但在政治上的表現往往顯得不夠成熟。」布勞恩分析,從某種程度上説,這也是一種「富人綜合徵」,因為那些在某一領域,尤其是在創造鉅額財富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人,經常會認為他們的知識可以隨時轉移並適用於所有領域。
或成為美明年中期選舉「攪局者」
馬斯克稱,「美國黨」的目標是2到3個參議院席位和8到10個眾議院選區。分析認為,如果馬斯克按照他的願景持續發力,有可能成為美國2026年中期選舉的「攪局者」。
布勞恩表示,馬斯克的新政黨會有多大影響力仍未知,但共和黨在國會參衆兩院的優勢本就微弱,如果馬斯克取得部分成功(如分走部分選票),就可能危及共和黨對國會的控制權。
「正因如此,若馬斯克堅持到底,未來數月內將遭遇共和黨與白宮的強烈反撲。他可能會發現,自己將深陷一系列無情的攻擊。」布勞恩説。
跡象已經顯現。
公開報道稱,馬斯克所擁有的特斯拉、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社交媒體X……不少項目依賴聯邦採購、監管政策乃至技術試驗許可。
就在他宣佈建立「美國黨」后不久,特朗普的盟友、投資人詹姆斯·菲什巴克就公開表態,推迟發行與特斯拉掛鉤的基金,理由是擔憂馬斯克「分心於政治」。緊接着,美國空軍叫停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在太平洋的火箭試驗項目,稱其「不具環保合規性」,而這正是此前軍方支持的計劃。特朗普隨后在採訪中稱,馬斯克通過政府補貼獲取了「遠超他人」的利益,並暗示應該對其商業合同展開審查。
麥基強調,馬斯克的「美國黨」無法撼動美國的兩黨制,「最有可能的結果是,短期內,馬斯克的新政黨會蠶食共和黨部分選票,影響少數共和黨人在2026年中期選舉的表現,擾亂兩黨制,但不會持續太久。」他説,按照中期選舉的常態,特朗普所在的共和黨可能將失去大量眾議院席位,其多數黨地位將被民主黨取代——而馬斯克可能進一步加劇這些選舉失利。
當地時間2025年6月6日,德國巴伐利亞州出現合成競選海報,展示埃隆·馬斯克肖像及「美國黨-為80%人羣發聲」標語。圖/IC photo
現在的問題是,馬斯克會堅持多久?
公開報道稱,馬斯克近期已就新政黨接觸幾位相關人士,其中包括「前進黨」創始人楊安澤。楊安澤在接受採訪時證實了這一消息:「我很高興幫助他了解這條路到底是什麼樣的。」
在布勞恩看來,馬斯克目前似乎是認真的,他不僅命名一個新政黨,且堅信可以重塑美國政治秩序。此外,他還宣稱這是必要的,因為在他看來,特朗普領導下的美國正走上一條危險的、錯誤的經濟道路。因此,懷疑這位世界首富目前的決心是不明智的,然而「美國黨」能否成功挑戰,以及馬斯克能否堅持不懈,則又是另一回事。麥基也對此「高度懷疑」。
「從心理和政治角度來看,同樣值得關注的是,馬斯克這位喜歡將自己視為‘建設者’(他在多項商業活動中確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的人,是否願意僅僅做一個攪局者。」布勞恩也在觀察,如果在未來幾個月內,他遭到持續不斷的攻擊,再也看不到從根本上改變美國政治秩序的途徑,會不會選擇退出?
至少現在,答案尚不明朗。
新京報記者 朱月紅
編輯 胡杰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