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6 00:07
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團宣佈,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汽車」)與極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極氪」)正式簽署合併協議,吉利汽車將收購其尚未持有的全部極氪股份,極氪股東可選擇以現金或置換吉利汽車股份作為對價。
同日,吉利汽車發佈公告稱,吉利汽車、合併附屬公司及極氪訂立合併協議,據此吉利汽車將透過收購所有已發行及發行在外的極氪股份及極氪美國存托股份(不包括除外極氪股份)進行私有化。私有化完成后,合併附屬公司將與極氪合併,而極氪於合併事項中持續存續。合併事項后,極氪將成為吉利汽車全資附屬公司,實現私有化並於紐交所退市。
去年5月,極氪汽車在紐交所敲鍾上市並以「ZK」為股票代碼正式掛牌交易。首個交易日,極氪汽車以每股26美元開盤,較21美元的發行價高出23.8%,開盤當日以28.26美元、漲幅34.57%的成績完成首日交易,彼時三歲的極氪汽車「圓夢」,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也收穫第九個IPO。
今年5月7日,吉利汽車發佈公告稱,為推動內部資源深度整合和高效協同,杜絕重複投入,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打造長期價值,吉利汽車於5月7日向極氪提交非約束性報價函。據此,吉利汽車初步表明其有意進行私有化建議,收購所有已發行及發行在外的極氪股份及美國存托股票(本集團實益擁有者除外)。
赴美IPO不到一年,吉利汽車便欲將極氪汽車私有化的背后,與吉利汽車的整體戰略規劃不無關係。去年9月,吉利汽車發佈的《台州宣言》明確提出「戰略聚焦、戰略整合、戰略協同、戰略穩健、戰略人才」五大核心舉措,正式進入戰略轉型新階段。隨后,吉利汽車旗下銀河、極氪、領克等品牌進入調整期;同年10月,幾何品牌正式併入銀河,成為銀河的智能精品小車系列;今年3月,翼真品牌正式併入銀河,成為吉利銀河高端電動MPV系列,同時吉利銀河正式升級為吉利銀河品牌。隨着品牌整合后帶來的協同效應,吉利銀河的銷量穩步提升。
吉利控股集團方面表示,自《台州宣言》發佈以來,吉利控股集團堅定不移地推進內部資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杜絕重複投入,提升企業整體競爭力。吉利汽車與極氪完成合並后,進一步提升吉利汽車的戰略執行效率、創新能力及盈利水平,為合併后的全體股東創造更大的價值。
「新能源汽車發展初期,面對眾多新對手,傳統汽車品牌開始嘗試‘新玩法’,因此選擇在多個細分市場撒網嘗新。」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認為,如今眾多車企逐步找準方向,開始重新調整品牌戰略佈局並整合資源,隨着調整,吉利可統一調配資源,減少重複投入,提升資本和運營效率,從而鞏固並提升競爭力。
事實上,此次合併對於吉利汽車與極氪將產生多重利好。業內人士認為,對於吉利汽車來説,極氪將超快充、三個800V等技術與高端品牌基因注入吉利體系,可直接提升吉利汽車整體的電動化競爭力。對於極氪來説,背靠吉利汽車的規模化優勢,能夠共享吉利全球供應鏈、製造基地及渠道資源。
據瞭解,合併后的吉利汽車,將實現對燃油、純電、插電混動、醇氫電動等多種動力形式的全面覆蓋,並完成對主流、中高端及豪華汽車市場的全方位佈局。李書福表示:「吉利控股集團去年發佈《台州宣言》以來,‘一個吉利行動’進展順利,本次合併爲吉利汽車更美好的未來打下堅實基礎。」
北京商報記者 劉曉夢
跨國車企涌向中國智駕
7月15日,寶馬集團宣佈與Momenta達成合作,將聯合開發面向中國市場的新一代智能駕駛輔助解決方案。寶馬集團方面表示,該套輔助駕駛方案專門為中國市場開發,將支持全場景、點到點的領航輔助駕駛功能,未來可實現從車位泊出,途經城區、高速、城區,再到目的地車位泊入的跨城交通。
不僅寶馬,在今年上海國際車展上,跨國車企頻繁聯手中國智駕企業。其中,通用別克、一汽豐田、本田中國、凱迪拉克、上汽奧迪,均宣佈與Momenta達成戰略合作,一時間這家智能輔助駕駛解決方案公司成為車展上的「明星企業」。「今年將全面部署L2城區輔助駕駛技術。」別克品牌相關人士透露,基於與Momenta的深入合作,別克L2城區輔助駕駛技術採用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採用數據驅動和實車驗證結合的嚴苛準出管理,做到無需依賴高精地圖。
此外,作為頭部科技企業的華為,也備受跨國車企追捧。今年,豐田全球首發的鉑智7車型,成為豐田首款搭載鴻蒙座艙的D級轎車;全新上汽奧迪A5L Sportback也成為首款搭載華為乾崑智駕技術的燃油車。事實上,早在2019年,奧迪便成為首家與華為達成合作的豪華汽車品牌,通過在智能領域的深度互融,率先搭載定製化的華為乾崑智駕技術。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上海國際車展上,地平線、寧德時代等展臺也迎來眾多跨國車企考察團。
據統計,去年上半年,中國L2級智能輔助駕駛新車滲透率達55.7%。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表示,中國消費者對智能座艙、多場景出行與個性化配置需求的提升,正在重新定義全球汽車技術創新的方向。目前,中國供應商的能力得到驗證,因此也吸引更多跨國車企選擇中國供應商。
北京商報記者 劉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