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2025-07-16 03:11

轉自:成都日報錦觀

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毛中根 李可欣

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對於提振消費、推動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區域消費中心」;2025年3月,商務部《關於支持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首發經濟、優化國際消費環境、提升消費供給品質等關鍵舉措,加快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成都自古因商而立、因商而興,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成都未來還有更多可能性。7月11日召開的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進一步對加快建設世界文化旅遊名城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作出重要決定。成都要堅持文化為魂、商業築基、旅遊引流、體育聚勢,深化「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推進品牌、產業、場景、市場、體制機制融合創新,構建文商旅體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體系,加快建設世界文化旅遊名城和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內涵理解

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指能夠集聚和配置全球消費資源,通過提供高品質消費產品,滿足、引領和創造面向全球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對全球消費市場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城市

近年來,成都市堅定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全面發揮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2023年,四川省委、省政府發佈《關於支持成都加快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意見》,指出「加快建設藴含天府文化特色、彰顯公園城市特質、引領國際時尚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2024年,成都市政府印發《成都市加快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實施方案》,為成都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提出具體行動舉措。

理解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內涵,需明確「國際」「消費」和「中心城市」所代表的含義。首先,「國際」界定了城市消費的空間尺度,表明城市集聚和配置全球消費資源,面向和服務全球消費者。這要求城市不僅在地理區位上能夠聯通全球,是關鍵的交通和信息樞紐,還在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力,是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的管理中樞。其次,「消費」界定了城市的經濟功能。主體層面,城市既要滿足本土消費者美好生活需要的消費需求,又要滿足國際消費者羣體多元化、差異化的消費需求。客體層面,城市通過強大的生產系統和供應鏈體系,提供高品質消費產品。環境層面,城市擁有國際化的消費環境,不僅能提供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費場景,還擁有開放包容的消費市場和良好的消費生態。最后,「中心城市」界定了城市在全球消費網絡中的重要節點位置。城市在全球消費網絡中佔據中心節點位置,具有較強的消費輻射力,既能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又能帶動周邊城市消費,還能引領全球消費發展和創新。

因此,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指能夠集聚和配置全球消費資源,通過提供高品質消費產品,滿足、引領和創造面向全球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對全球消費市場具有較強輻射力的城市。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是成都落實國家戰略、增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本質是「買全球」「賣全球」。當前,成都正從大城市向大都市邁進,亟待進一步提升與之相適應的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能級。近年來,成都瞄準培育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成效明顯,但還存在一些短板。

消費的國際化步伐有待提速。成都擁有約80條國際及地區直飛航線,約為紐約、倫敦等城市的30%—40%,航空旅客吞吐量也約為北京(1.17億人次)、上海(1.24億人次)的70%,航線密度和通達性仍有不足。2024年成都入境遊客量165萬人次,與北京(394萬人次)、上海(671萬人次)有較大差距。成都擁有3家世界500強企業總部,數量低於北京、東京、紐約等國際國內一線城市。

消費的規模能級有待擴容。成都目前缺乏類似北京環球影城、上海迪士尼等全球性消費地標,對比杭州「喜茶」、西安「大唐不夜城」等案例,成都的蜀錦、蜀繡等非遺資源開發更多停留在工藝品層面。成都藉助哪吒IP,強化原創標籤,但仍面臨「重原創、輕衍生」的結構性矛盾,衍生品製造環節依賴廣東、浙江企業,未能呈現LABUBU的現象級銷售。

消費的中心地位有待強化。成都頂級商圈規模和銷售額與國際一線城市差距明顯。2024年,成都IFS銷售額為96億元,約為上海IFS(218億元)的44%,成都SKP銷售額為68.75億元,僅相當於北京SKP(220億元)的31%左右。成都核心商圈僅春熙路—太古里、交子公園兩處,而上海擁有南京路、淮海中路等4大世界級商圈。2024年成都引入首店820家,低於上海(1269家)和北京(960家)。

建設路徑

打造國際化的消費服務矩陣、培育世界級的消費規模能級、建成面向全球化的消費門户樞紐,三管齊下加快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第一,打造國際化的消費服務矩陣。一是用好「雙機場雙樞紐」優勢,提升國際接待能力。發揮空港口岸聯動效應,強化文旅場景與樞紐口岸聯動,打造「快進快出」旅遊動線,優化與商圈、文旅地標之間的銜接交通,塑造暢通、高效、舒適的國際消費環境。二是具象成都安逸舒適的慢生活標籤,打造國際頂流消費場景。打造夜間經濟示範街區,建設「24小時生活圈」,推出「深夜書房」「深夜健身」「非遺夜工坊」等新業態。加強引進米其林星級概念餐廳以及國際快餐連鎖知名品牌餐飲企業來蓉發展,多樣化建構具有鮮明個性的特色美食新場景。三是突出成都顏值經濟特色,構建國際高端醫美集羣。構建從研發、醫療、康復到消費服務全鏈條的醫美產業集羣,借鑑東京銀座和上海靜安等國際典範,打造「醫美+時尚+商旅」融合消費場景,探索在高端商圈和地標商業體中嵌入式設置多語種醫美諮詢、輕醫療體驗店等設施。

第二,培育世界級的消費規模能級。一是提升城市文化IP的轉化能力,打造沉浸式文旅旗艦項目。整合文旅資源,以成都熊貓國際旅遊度假區為牽引,打造集遊覽、娛樂、購物、住宿於一體,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型文旅綜合體。二是借力世運會重要窗口期,形成世界水準的體育消費業態。以賽事為核心,依託成都自然人文景觀資源,開發特色體育旅遊產品,如馬拉松、趣味跑、登山養身等,將賽后體育場館運營與旅遊開發相結合,打造體育主題的旅遊演藝劇目。三是依託城市更新行動,加力城市消費發展引擎。注重優化城市空間載體與業態融合創新協同發力,聚焦老舊街區改造、低效商業載體煥新和存量空間活化利用,因地制宜發展新型消費業態,佈局具有成都氣質的特色演藝、時尚節慶與主題街區,增強停留時間與消費黏性。

第三,建成面向全球化的消費門户樞紐。一是以首發經濟為抓手,增強全球範圍內的消費資源集聚能力。支持全球品牌通過成都實現「首發—傳播—外溢—建鏈」發展路徑,圍繞首發經濟相關的創新鏈、人才鏈、供應鏈、價值鏈、產業鏈,動態發佈合作機會清單,面向全球靶向招商引智。二是構建服務消費全球化的高端平臺,強化成都的國際市場勢能。做強跨境電商O2O體驗展示中心、國家數字服務出口基地、外貿綜合服務平臺等重大平臺,積極舉辦有國際影響力的時裝周、發佈會、電影節、藝術節、音樂節等活動,鼓勵國外知名大學來蓉合作辦學辦校,激發成都的國際教育消費影響力。三是提高對外走出去的力度,推進由「消費所在地」向全球「消費生產和供給地」轉變。構建以海外倉為節點的國際營銷服務體系,培育國際化頭部主播,鼓勵成都製造的新產品與「潮品」進免税店和口岸出境免税店銷售,強化細分領域「小而美」國際品牌建設。

(作者單位: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院)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