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募資預計破1000億,2025儲能赴港IPO爆發

2025-07-15 19:36

(來源:行家説儲能)

行家説儲能

  2025年上半年,港股與儲能企業放在一起被提及的次數遠多於往年。

  據行家説儲能不完全統計,上半年申請港股IPO的儲能相關企業有18家。其中,寧德時代和正力新能源已成功上市。

  截至上半年,港交所完成42宗首次公開招股發行,1宗GEM轉至主板(沒有集資)公司及1宗De-SPAC,共計44宗上市動作;共集資逾1070億港元,較去年全年增長約22%,暫列全球第一。

01

2家港股上市

融資規模佔比超3成

  從儲能相關企業上市進程來看,納泉能源科技於2020年10月率先登陸港交所主板,成為早期涉足港股市場的儲能相關企業;中創新航作為鋰離子電池領域首家港股上市企業,於2022年10月完成IPO;隨后瑞浦蘭鈞於2023年12月港股上市。

  2025年上半年,寧德時代作為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隨后正力新能上市敲鍾。這兩家企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前者創下了年內最快最大IPO,后者市盈率為今年港股上市最高。

■ 融資353億港元!斷崖式第一

  作為創下全球2025年上半年最大IPO,5月20日港股二次上市的寧德時代募資金額超353億港元(點這里),不僅實現融資斷崖式領先,超二、三名的海天味業、恆瑞醫療兩到三倍;也一舉拉動儲能上市融資規模的佔比,寧德時代的募資金額,佔比港股總融資額的約33%。

  不只是募資金額大,而且寧德時代從今年2月向港交所遞交IPO申請並向證監會遞交備案,僅不到1個月的時間便收到證監會的備案通知,創下中資企業境外上市備案最快紀錄。

■ 市盈率約260!上半年上市企業最高

  另一家儲能企業正力新能(點這里),則於4月14日在港股掛牌上市,股價最高報8.46港元,募集資金淨額約為10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當前正力新能的市盈率約260,為2025年港股上半年上市最高。一般而言,較高的市盈率代表着市場對企業未來高增長的預期,但也意味着更高的投資風險。

  據悉,正力新能是中國鋰離子電池製造商,其創始人為「玻璃大王」曹德旺的胞妹曹芳;曹德旺也間接入股正力新能,曹德旺全資擁有的三益發展持有福建耀華73.56%的權益,而福建耀華持有正力新能2.52%的股份。

02

16家排隊IPO

募資額總計破千億

  「港交所被擠爆了」是今年港股IPO市場的真實寫照。據市場數據顯示,上半年港交所收到的IPO申請約200份,較去年同期有着7倍的增長。

  在這波港股上市熱潮中,儲能相關企業尤為引人注目:既有億緯鋰能(維權)欣旺達南都電源等A股上市公司赴港二次上市,以期實現「A+H」雙平臺融資;也有雙登集團、海辰儲能、思格新能源、果下集團等轉戰港股IPO,試圖藉助國際資本市場,加速擴張。

  此外,還有光伏巨頭晶澳科技和熱管理龍頭三花智控的加入,進一步凸顯了儲能相關產業鏈對港股的青睞。

  從這些港股上市企業的主營業務來看(企業主營業務非單一性), 儲能電池相關企業有7家,佔比超4成 ;涉及儲能系統集成環節的企業有10家,佔近6成 ;另外還有材料、熱管理、裝備製造等企業。

  11家透露募資金額,總額約1000億元人民幣。除了寧德時代超350億港元、億緯鋰能300億港元左右(市場預計)遙遙領先外,7家企業募資金額在50億港元內。

  從募資用途來看,主要用於產能擴張和全球化銷售網絡部署。其中,寧德時代、正力新能、億緯鋰能、中偉股份、三花智控等明確提出資金主要用於海外生產基地建設,欣旺達、南都電源、星源材質國民技術等企業強調海外市場拓展以及全球化戰略佈局,海辰儲能、思格新能源、雙登集團、果下科技則在產能擴張和海外網絡建設上兩者兼而有之。

03

赴港股

是無奈,還是必須?

為何這麼多儲能企業密集登陸或衝刺港股市場?

  綜合來看,背后的原因不外乎,規避A股的盈利壓力、資金出海便利性、港股靈活性以及全球化跳板作用。基於此,企業通過港股上市募資,緩解財務壓力與結構優化,通過融資降低負債率,進行海外產能擴張及全球化網絡鋪設,實現全球化融資與品牌升級。

  具體來看,首要原因在於A股門檻的「硬約束」與港股制度的「軟着陸」。

  與A股嚴格的盈利門檻(科創板要求)、較長的審覈周期和不確定性相比,近年香港特區政府政策,持續激勵企業通過港股實現資本化運作,對高潛力、高增長的行業與企業有着更高容忍度。

  多家A股公司赴港上市熱情高漲,也與港股火熱行情、企業出海需求以及港股募資的為離岸資金(港元/美元)有關(可直接用於海外建廠、併購等投資,避免外匯管制限制,為全球化戰略補充「外匯彈藥」)。

  如寧德時代僅用3個月時間完成港股上市,其IPO募資方向之一為推進總投資額49億歐元的匈牙利項目建設。

  而在A股再融資環境收緊、GDR融資潮放緩的背景下,港股憑藉更靈活的融資機制和國際化平臺優勢,也成為折戟A股企業上市的更優選擇,雙登集團與海辰儲能等折戟A股的企業,就已轉戰H股。

  從已登陸港股的寧德時代、比亞迪股價來看,H股也高於A股,這反映外資與內資對中國核心資產的看法及其定價邏輯的差異。這種「反向溢價」可能帶動更多A股龍頭企業赴港上市。正如中信證券所指出的,部分核心資產的定價權可能因此逐步向香港市場轉移。而港交所作為國際化的金融平臺,港股募資的資金能更靈活進行境內外的調配使用。

與此同時,更深刻的問題的是,為什麼是當下?

  除了港股資本市場的多重利好外,從產業生命周期看,儲能行業正從商業化初期階段邁入規模化發展階段。有機構分析,當前赴港上市潮正反映了 「儲能行業已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頭部企業正在加速全球市場卡位,預示着行業競爭格局將迎來新一輪洗牌」。

  而國際市場的爆發性增長空間進一步加劇了卡位戰的緊迫性。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預測,至2030年全球整體儲能容量將成長為現今的六倍,在最樂觀的預測中,IEA認為到2030年,所有應用的電池總投資將增至8000億美元,較2023年水平增長近400%。億緯鋰能在招股書中明確指出:「擴大產能有利於更好地把握全球儲能電池市場快速增長的機遇,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

  尤其是當下資本更熱衷尋求確定性,資金多向頭部企業集中,這將加速行業分化。而當如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等巨頭能借助港股融資平臺獲得充足資金支持,進一步擴大領先優勢,儲能市場的格局也將進一步顯化。

  當然,成功登陸港股或許也只是中國儲能企業征程的開始。未來資本市場與儲能的關係會如何變化,行家説儲能將持續關注。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