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21專訪|標普全球丹尼爾·耶金:能源轉型的跌宕與星光

2025-07-15 21:19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斌 上海報道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時任英國海軍大臣温斯頓·丘吉爾做出了一個歷史性決定:將英國海軍艦艇的動力來源從煤炭轉換為石油,他希望英國海軍艦隊的速度能超過德國艦隊。但這一轉變也意味着英國皇家海軍不能再依賴威爾士的煤炭,而是依賴當時波斯地區不穩定的石油供應,能源安全因此成為國家戰略問題。

如何確保能源安全?彼時丘吉爾給出的答案是:「取決於多樣性,而且僅僅取決於多樣性。」這也是標普全球(S&P Global)副董事長、劍橋能源周(CERAWeek)創始人丹尼爾·耶金在《石油大博弈》(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and Power)中最喜歡的一句話。

作為全球能源戰略界的「殿堂級」人物,耶金的《石油大博弈》是業界公認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著作,憑藉此書,耶金贏得普利策獎,也奠定了其「石油戰略大師」的地位。

耶金在2025亞洲能源論壇上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表示,他最近重讀了《石油大博弈》,正在寫一個新的后記。他想探討的是,有哪些值得銘記的教訓?他希望聚焦能源安全、供需力量以及創新的作用。

「獲得能源系統韌性的根本方法之一就是實現能源多樣化,1912年如此,2025年也同樣適用。」一個多世紀的光陰流轉,但在耶金眼中,那維繫世界運轉的法則,依然如磐石般屹立。

(標普全球副董事長、普利策獎得主丹尼爾·耶金,資料圖) (標普全球副董事長、普利策獎得主丹尼爾·耶金,資料圖)

新舊交融

縱觀人類歷史,能源轉型從來不是非此即彼。

近代第一次重要能源轉型是從木材到煤炭的轉變。雖然煤炭在中世紀的英國用於取暖,尤其是在木材價格因森林砍伐而飆升的時期,但能源轉型的決定性時刻發生在1709年1月英國科爾布魯克代爾村的一個熔爐中。當時,專攻鑄鐵鍋的金屬工人亞伯拉罕·達比(Abraham Darby)發現,煤炭是比木材「更有效的鍊鐵手段」。他隨后哀嘆道:「很多人懷疑我魯莽。」

耶金表示,事實證明達比是正確的,但並非立竿見影。在過了大半個世紀后,蒸汽機才為工業革命提供了騰飛的契機。儘管19世紀被稱為「煤炭世紀」,但在達比取得突破兩個世紀之后,20世紀初煤炭才取代木材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

石油的軌跡也基本類似。185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發現石油,直到20世紀60年代石油才取代煤炭成為世界第一大能源。

不少人可能很容易忽略一個事實,到2024年,全球煤炭消耗量是20世紀60年代的三倍。耶金認為,這體現了能源轉型的一個特點:能源轉型其實也是能源「補充」。2024年,全球使用的風能和太陽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石油和煤炭的消耗量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

氣候變化是巨大挑戰,能源轉型也面臨巨大挑戰,進度慢於預期。耶金預計,能源轉型將是多維的,在不同的國家以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技術組合以及不同的優先事項展開。

從三個多世紀前達比實現從木材到煤炭鍊鐵的突破以來,技術進步一直是能源生產持續演變的核心,如今風能、太陽能和電動汽車已成為成熟的產業。

在耶金看來,全球需要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低排放和零排放技術,需要在碳捕獲、氫能、地熱能、大規模電力儲存和生物燃料等領域取得技術和商業上的進步,對核裂變和核聚變的投資也在增長。未來數字化和人工智能可能會對能源供應和使用產生重大影響,對尚處於起步階段的新理念和新技術的投資也至關重要。

道阻且長

在全球化逆風衝擊下,全球能源版圖也面臨碎片化挑戰。

耶金在他的《制高點:世界經濟之戰》一書中探討了世界走向全球化的過程。他告訴記者,曾經世界邁向了全球化,國家之間的邊界逐漸消弭,貿易興起,供應鏈飛速成長。而如今,世界雖仍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界,但也變得更加碎片化,國家認同、政治等問題正在影響全球供應鏈。

石油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具有巨大的經濟、政治和社會意義。然而,對石油的依賴也使經濟容易受到多重因素干擾,例如地緣政治衝突、環境災害、市場價格波動等。

平衡能源轉型和能源安全至關重要。耶金表示,過去幾年,一部分「無序」能源轉型帶來的后果已經有所顯現:價格衝擊、能源短缺、能源中斷、供應爭奪、抵制和衝突,能源需要實現有序轉型,避免陷入危機的循環。

現實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尋求能源可及性、安全性和可負擔性之間的平衡。耶金認為,構建支持能源轉型和能源安全所需的供應鏈,需要政府之間以及私營部門之間的協調,改善物流和基礎設施、許可和監管流程、技術流動、融資和工人培訓。隨着未來供應鏈重構,它們應該多元化,而不是地理上集中。在這個新的、更加動盪和碎片化的世界里,實現這些目標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在能源價格飆升的衝擊下,歐洲遭受去工業化挑戰,多國頻繁停電,如果想要恢復競爭力,就需要解決能源問題。

俄羅斯天然氣供應中斷后,歐洲轉向了液化天然氣,這雖然避免了歐洲經濟深度衰退,卻給南亞和東南亞等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帶來了能源安全挑戰,這些國家無力在全球市場上與歐洲買家競爭。其結果是,這些國家要使用更多煤炭發電,許多工廠因無法獲得充足的電力而被迫關閉。

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無疑更大。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説,石油和天然氣是其經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放棄廉價安全的煤炭並非易事。全球甚至有不少人無法獲得現代能源,而是使用木材和廢棄物進行室內取暖和烹飪,這給健康帶來了巨大的代價。

迎難而上

雖然能源轉型挑戰重重,但這是一條必經之路。

耶金表示,對規模超過110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進行脱碳,其規模之大令人難以置信,而且全球經濟還將繼續增長。隨着2050年越來越近,試圖改變這樣一個「龐然大物」並實現淨零排放挑戰重重。

成本是一個制約因素,取代現有的能源系統需要投入鉅額資金來建設新系統的基礎設施。要想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從現在到2030年每年所需的全球投資或達到6.5萬億美元,到2035年將達到8萬億美元,這意味着全球GDP的5%左右將用於實現2050年的淨零排放目標。

但發展中國家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將其GDP的5%用於氣候投資,發達國家能彌補不足嗎?耶金認為,對於正在努力增加國防開支並同時重獲全球經濟競爭力的歐洲國家來説,這似乎不太可能;對於揹負37萬億美元債務、利息支出超過國防開支的美國來説,同樣不太可能。

在諸多衝擊和動盪中,能源轉型面臨逆風。如果能源轉型能夠兼顧經濟增長和能源安全,並解決發展中國家數十億尚未獲得能源的人口的能源獲取問題,那麼能源轉型就更有可能取得成功。耶金表示,發展中國家有30多億人每年的人均用電量比美國一臺標準冰箱的用電量還少,需要增加石油和天然氣供應以促進經濟增長,這反過來又需要全球持續投資石油和天然氣。

如果能源不足,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只會擴大,隨之而來的風險也會更大。預計到2050年,非洲人口將翻一番,這意味着屆時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將生活在非洲。如果非洲大陸因能源投資不足而陷入能源匱乏,那麼增長和穩定可能難以實現。

愈發頻繁的極端天氣事件已經敲響警鍾。耶金強調,能源轉型對人類文明至關重要,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影響着從政府政策、支出到居民家庭電費等方方面面。通過將世界能源系統從傳統能源轉變為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例如風能、太陽能、生物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和綠色氫能,從而降低排放,這一目標意義重大。經驗表明,這一轉型將耗時更長、挑戰更大、成本更高,並且需要做出一些往往被低估的權衡。

隨着人類逐漸邁向人工智能時代,對能源的需求或將邁上新的臺階,這會如何影響能源行業?耶金分析稱,一方面,人工智能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電力需求,其結果是,天然氣需求也隨之增加,這是過去一年半最引人注目的特點之一。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仍處於早期階段,未來將改變能源行業的運作方式。

人工智能驅動數據中心建設,這需要電力供應大幅增長。到2030年,美國數據中心的用電量佔總電力供應的比例預計將從4%上升到10%,甚至可能會更高。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趨勢。部分新增電力供應將由風能和太陽能提供,但天然氣發電量也必須大幅增長。

耶金還提醒,現在數據中心發展迅猛,全球需要專注於電氣化所需的金屬,確保有足夠的銅來支持整個數據中心革命。

在新舊能源系統切換的漫長進程中,作為「過渡能源」,未來天然氣是促進經濟發展和減少排放的一大重點,在耶金看來,天然氣的使用在兩大維度提供了重要的脱碳途徑。

首先,天然氣有助於平衡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的波動,從而穩定電網。例如,加利福尼亞州被視為推廣可再生能源的領頭羊,風能和太陽能提供了加利福尼亞州約25%的電力。但該州仍需依靠天然氣發電來維持系統平衡,佔總發電量的近50%。

天然氣促進脱碳的第二種方式是替代煤炭。2022年美國發電系統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較2010年下降了三分之一,同期經濟增長了近三分之一,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的首要原因是天然氣在發電中取代了煤炭。

從本質上看,耶金分析稱,當今的能源轉型需要與以往所有能源轉型都截然不同,旨在「變革」而非「補充」。但迄今為止,目標並未實現。在世界範圍內,大多數情況下能源轉型與過去一樣只是「補充」,而非「替代」。展望未來,能源轉型面臨的廣泛挑戰意味着它不會以線性方式展開。現代世界賴以生存的能源系統具有複雜性,持續投資傳統能源將是能源轉型的必要組成部分。

人類在能源的熔爐中鍛造未來,每一次添薪加碳都是對光明與温暖的古老叩問。縱使能源轉型道阻且長,那通向韌性彼岸的舟楫,唯有在「多樣性」的星河里,才能承載起一個星球永不熄滅的微光。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