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資訊> 正文
2025-07-15 21:11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師研報,權威,專業,及時,全面,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
(來源:網易科技)
炎炎盛夏,一杯奶茶的價格被外賣平臺打到了2.8元。這場前所未有的「外賣大戰」為消費者帶來看得見的實惠。
各大外賣平臺訂單量屢創新高
7月14日,淘寶閃購聯合餓了麼宣佈,在訂單結構向全品類深度拓展的同時,日訂單量再次突破8000萬,創下新高。同時,淘寶閃購日活躍用户數在突破2億元的基礎上,本周環比淨增15%。
此前兩天的7月12日晚,另一巨頭美團的即時零售訂單量也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3億。當天,美團還披露了一組騎手相關數據:伴隨7月份接連迎來的訂單峰值,騎手單量和收入雙雙增長。以7月周末為例,騎手日收入增長111%,日單量增長33%,超過40萬衆包騎手日收入超過500元。
京東外賣在上線4個月后也交出了一份頗為亮眼的成績單:截至7月8日,已經有近200個餐飲品牌在京東外賣銷量破百萬。其中,瑞幸、庫迪、蜜雪冰城等成為京東外賣首批銷量破億的品牌,霸王茶姬、古茗、塔斯汀、華萊士等超過10個品牌銷量破千萬。
各大平臺數據直線上漲的背后,這場規模罕見的「外賣大戰」短時間並沒有收尾的跡象。按照此前規劃,淘寶閃購的「500億元補貼計劃」將在未來12個月內直補消費者及商家;京東外賣投入超100億元;美團則通過「0元喝奶茶」「滿25減20」等補貼形式,持續刺激訂單量大幅增長。
忙亂的騎手和疲憊的商家
屢創新高的外賣訂單量背后,騎手和商家都在「連軸轉」。
重慶大學城步行街,一位騎手大哥告訴上游新聞記者,「跑外賣單子好幾年了,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拼命。那幾年身體好的時候單子少,現在單子多卻跑不動了。」他説,還是盡力在跑,「上周末兩天跑了一千多元,還有比我跑得更多的。」
忙中出錯也是常事。近幾天,上游新聞記者在各平臺領紅包、領券點外賣,忙亂的騎手和商家的疲憊令人印象深刻。
第一是訂單猛增,騎手不夠用。前幾天一個晚餐時段,記者在某平臺點了陶然居的外賣,在等餐過程中,App顯示「騎手到店取餐」「更換騎手」幾次切換,接近平臺顯示的送達時間還是沒有顯示騎手開始送餐。記者致電商家,才被告知一直沒有騎手來取餐,「最近幾天外賣訂單猛增,高峰時段經常會出現我們備好餐但沒有騎手來取的情況。」
第二是騎手容易亂中出錯。7月14日中午,記者實在抵擋不住外賣紅包的誘惑,點了一份過橋米線當作午餐。這一次商家接單、騎手取餐都在按時推進,可當記者到取餐點時發現本該是一份過橋米線卻變成了一盒牛肉粉。第一時間聯繫騎手,對方回覆「對不起,送錯了」。
騎手忙併快樂着,商家似乎有點疲於應付。採訪中,大學城某連鎖品牌奶茶店長告訴記者,最近兩個周末幾乎都在滿負荷運轉,「有一位店員因為太忙加上高温有點中暑昨天剛離職。」這位店長坦言,「雖然單子多到忙不過來,但一杯奶茶也就賺個幾角錢,但還是得做。」
刺激消費還是下手太狠?行業觀點不一
對於這場「外賣大戰」,消費者無疑是樂見其成。但對於整個即時零售生態的培育和壯大而言,觀察者觀點不一。
知名數字經濟學者、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認為,未來這場「大戰」將從「規模化」向「差異化」轉變,「一開始各個平臺都是走補貼路線,但會逐漸地找到自己的長處,去和自己的生態做兼容。比如美團會和線下商超合作,畢竟它過去不是做電商的,而淘寶閃購則會和自己的電商平臺進行融合。」
他認為,各家平臺都會走向「自營+平臺代理」的綜合模式。盤和林談道,這其實是淘寶閃購和京東已經在做的生態模式,是在生態業務上和競爭對手對標。這説明即時零售的競爭是全方位的,既要爭取線下商家,又要以自營打法來做用户分層,提高平臺用户黏性。
生態的培育和成長需要時間,更需要不斷的優化和完善。零售市場觀察人士汪維在和上游新聞記者交談中表示,「外賣大戰」本質上是一種基於流量的線上線下互動銷售模式創新,雖然商家和騎手從中都有獲益,但目前似乎下手太狠從而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配送效率可能有所降低、商家對於平臺推出的各種優惠有些無所適從等等,「雖然短期內刺激了消費,但就整個即時零售生態的培育壯大而言,還需要更長的路要走。」
對於淘寶、美團、京東三巨頭的這場「外賣大戰」,高盛研報表示,僅2025年第二季度,這三家在外賣領域的投入就達到250億元。該研報預測,未來一年里淘寶將虧損410億元、京東虧損260億元、美團EBIT減少250億元。
即便是鉅額虧損,巨頭們仍然對這塊蛋糕充滿渴望。Wind數據顯示,中國外賣市場規模持續增長,而且早已突破萬億元。截至2024年底,中國外賣用户規模已經超過5.92億人。伴隨京東外賣的加入,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
該分析同時認為,2025年中國外賣行業已進入「品質消費升級」階段,各平臺開始注重供應鏈優化、配送與效率提升、食品安全監管等方面的建設。平臺運營效率的提升、外賣品類和場景的擴展以及用户與市場份額的爭奪,是這場持久戰的幾個重點。
上游新聞記者 楊昕華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