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7300億南下資金重構港股生態:2025上半年高股息與硬科技雙主線深度解析

2025-07-15 21:09

2025年上半年,港股上演了一場氣勢如虹的全面反彈。恆生指數大漲20%,在全球主要股指中拔得頭籌。這場反彈的核心驅動力,是內地資金通過「港股通」渠道的大規模湧入,疊加全球資本對「便宜的中國資產」的價值重估 。 

這場由增量資金主導的、全球性的再配置背后,南向資金的洶涌流入起了決定性作用。Wind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通過港股通南下的資金累計淨流入規模超過7300億港元這一數字已經達到去年去年的90%,創下歷史同期最高紀錄,顯示內地投資者對港股配置需求激增。

本文將系統分析上半年港股通資金流動的整體狀況、板塊偏好及個股選擇,深入探究資金流向背后的驅動因素。通過對成交金額、淨流入規模、行業分佈等維度的數據分析,揭示南向資金對港股市場的結構性影響,以及內外資合力推動下港股市場的投資機會與風險。

港股通資金流量創歷史新高 結構性牛市特徵顯著

2025年上半年,港股通資金流量創歷史新高,南向資金主導市場。港股通累計成交金額為4.8萬億港元,同比增長50 %,佔港股市場總成交額的19%,影響力持續提升。此外,外資迴流共振顯著。外資通過ETF等渠道重返港股,iShares MSCI Hong Kong ETF年內淨流入超7億美元,與南向資金形成合力。  

圖片4.png

從成交活躍度來看,上半年港股通日均成交金額為2402億港元,創歷史新高,遠超2021年牛市水平(1882億港元),符合歷史「全面牛市」特徵。此外,與2021年的市場環境相比,2025年已發生根本性變化——當前港股估值處於歷史低位,而2021年則處於估值高位。這種差異使得當前資金流入更具可持續性和價值基礎。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月份南向資金單月淨買入達1528億港元,創出最近4年來新高,也為港股通史上單月第二高,僅次於2021年1月的3106億港元。這種資金流入強度在歷史上極為罕見,顯示出內地投資者對港股市場的信心顯著增強。

從市場維度來看,南向資金重塑港股生態,甚至與全球市場聯動出現新特徵。一方面,南向資金持續大規模流入已顯著改變了港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目前南向資金佔港股總成交的比例已從2020年的不足10%上升至接近20%,在某些交易日甚至貢獻了市場超過一半的成交額。另一方面,這種結構性變化使得港股市場與A股市場的聯動性進一步增強,同時也提升了港股相對於全球市場的獨立性。

圖片5.png

港股市場涌現資金狂潮的深層原因,其一在於美聯儲降息預期:市場押注2025年9月啟動降息,全球資金湧入高股息資產,港股成為重要目的地。其二則是A股「虹吸效應」:南向資金持續高流入,部分分流A股流動性,推動「港股領漲A股」現象。最后,政策套利也是重要原因,內地「新國九條」強化分紅監管,部分資金轉戰港股高息股(如電信、能源板塊)。 

增量資金板塊偏好:高股息+創新葯雙主線 「槓鈴策略」盛行

2025年上半年,南向資金的行業配置呈現出明顯的結構性特徵,高股息和創新葯成為資金流入的主力板塊。根據Wind數據,絕對淨買入額前三的板塊分別為能源、電信和銀行,分別買入620億元、410億元及380億元,分別佔比為28.7%、19.0%及17.6%。

這些板塊的吸引力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估值優勢——市淨率普遍低於1倍,較A股折價20%以上;二是股息回報——四大國有銀行H股的股息收益率均在5%以上,顯著高於內地銀行存款利率和多數理財產品收益率。中國海洋石油(00883)獲240億港元淨買入,受益於油價回升及高股息(股息率8%以上)。這種"高股息+低估值"的組合在低利率環境下顯得尤為珍貴。

 

圖片6.png

從比例變化角度看,公用事業、生物科技和半導體板塊的資金流入增速最為顯著,持倉佔比分別提升3.8%、2.5%及1.9%。

具體來看,港股創新葯指數毫無懸念地霸榜了上半年漲幅榜。其中,兩隻港股通創新葯指數(代碼987018、931250)漲幅雙雙超過60%。18A公司平均漲幅達146%,顯著跑贏恆生指數(+20%)。 

這場爆發並非偶然。股市有句俗語:「橫有多長,豎有多高。」在經歷了長達四年的慘烈下跌后,創新葯賽道在估值和基本面的「戴維斯雙擊」下,迎來了絕地反轉。

一方面,中國創新葯企的研發成果不斷獲得國際巨頭認可,出海授權交易金額屢創新高,為行業提供了全球性的價值錨。另一方面,港交所獨特的18A規則匯聚了一大批A股稀缺的、高成長性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它們正逐步進入商業化兑現期,成為資金追逐的焦點。

 

圖片7.png

這一輪南向資金的配置轉向,不僅反映了市場對確定性收益與成長潛力的雙重追求,更折射出港股市場作為連接中國與全球資本的特殊價值—當高股息資產成為利率下行周期的"壓艙石"時,創新葯板塊則憑藉其全球競合能力演繹着"中國創造"的價值重估。

未來隨着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及國內創新葯出海加速,這種"槓鈴策略"或將持續深化,推動港股市場形成更鮮明的結構性特徵:一端是現金流穩定的價值堡壘,另一端則是技術突圍的成長先鋒,共同構成中國資產國際定價的新座標系。

港股通十大牛股:多元分佈顯著 新晉高彈性黑馬集中硬科技賽道

通過對上半年港股通十大牛股的梳理,我們可以清晰看到資金追逐的主線邏輯和市場的結構性機會。

從最終漲幅排名來看,老鋪黃金(06181)以330.18%的驚人漲幅拔得頭籌,三生製藥(01530)和榮昌生物(09995)分別以288.98%和278.12%的漲幅緊隨其后。值得注意的是,上榜門檻高達179.36%,較2024年同期提升近50個百分點,顯示市場賺錢效應顯著增強。

圖片8.png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漲幅榜單呈現多元化特徵。生物醫藥板塊領跑,佔據三席(三生製藥、榮昌生物)、零售消費佔據兩席(老鋪黃金、泡泡瑪特)、互聯網佔據兩席(美圖公司、易鑫集團)及傳統周期行業佔據三席(山東墨龍、德康農牧、萬國黃金集團)。

具體來看,榮昌生物的ADC藥物海外臨牀進展超預期,推動股價上漲278.12%,港股通持股比例更是突破50%大關。老鋪黃金成為上半年最大黑馬。在國際金價持續走高的背景下,公司憑藉其獨特的古法黃金工藝和快速擴張的門店網絡,獲得了消費者的廣泛認可。港股通資金上半年增持706.82萬股,持股比例達到11.32%。

不過深入分析可以發現,資金流向呈現明顯分化。三生製藥、易鑫集團等獲得港股通資金大舉增持;榮昌生物港股通持股超50%,顯示機構高度認可。

此外,2025年3月新調入港股通的標的中,華虹半導體(01347)、科倫博泰生物-B(06990)及中廣核礦業(01164)成為南向資金重點配置對象。截至6月30日,三家公司港股通持股比例分別快速攀升至31.57%、22.15%和16.08%,這一現象集中反映了內地資金對硬科技賽道的強烈偏好——半導體國產替代、創新葯國際化以及能源安全三大投資主線正獲得持續加碼。

值得注意的是,這三家企業在調入港股通后日均成交額較此前放大3-5倍,顯示互聯互通機制有效提升了標的流動性和估值發現效率,同時也凸顯出在複雜國際環境下,具備核心技術突破能力的企業正成為資金避險增值的重要選擇。

小結:三大趨勢與展望

結合上半年港股通資金流向,智通財經APP認為,下半年港股市場結構性機會與風險並存,核心趨勢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資金配置的"槓鈴策略"延續。

南向資金對高股息資產(能源、電信)與高成長賽道(創新葯、半導體)的同步配置仍將主導市場。隨着美聯儲降息預期落地,高股息板塊的防禦性價值將進一步凸顯,而創新葯企業的出海進展和商業化能力將成為成長股表現的分水嶺。

其二,硬科技賽道持續受益政策紅利。

半導體國產替代(如華虹半導體)、創新葯國際化(如科倫博泰)及能源安全(如中廣核礦業)三大主線,將長期獲得內地資金傾斜。國家大基金、產業政策及港股通機制的結合,將持續提升這些領域的流動性和估值水平。

其三,市場分化加劇。

資金向頭部標的集中的趨勢明顯,榮昌生物等港股通持股超50%的個股可能享受流動性溢價,而缺乏基本面支撐的中小盤股或面臨邊緣化風險。

綜上,2025年上半年港股市場的亮眼表現,既展現了內地與全球資本對中國資產的重新定價,也揭示了港股作為連接中外資本市場的重要橋樑作用。展望下半年,市場將在多重力量的博弈中尋找新的平衡點。投資者需要以更精細化的視角,在"高股息為盾、硬科技為矛"的配置框架下,把握港股市場的結構性機會。

值得期待的是,隨着互聯互通機制的持續深化和港股市場制度的不斷完善,2025年有望成為港股市場實現"質變"的關鍵一年——不僅是估值的修復,更是市場生態和定價體系的重構。在這個過程中,那些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力、能夠穿越周期的優質企業,將繼續獲得資金的長期青睞。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