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貝瑞德:中國經驗賦能大眾汽車集團全球發展

2025-07-15 20:29

貝瑞德:中國經驗賦能大眾汽車集團全球發展

  日前,大眾汽車集團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管理董事、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CEO貝瑞德接受德國《商報》採訪。採訪中,貝瑞德就中國市場競爭、大眾汽車集團在華產品規劃、技術發展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大眾汽車集團在華正在快速而堅實地調整業務發展,包括強化本土研發能力、構建更高效的平臺架構,同時優化成本。

先劃個重點:

  1、大眾汽車下半年將在國內推出兩款「在中國,為中國」戰略全新車型;

  2、大眾汽車2026年推出CMP平臺,2027年在華推出專屬CSP平臺,MEB平臺將升級;

  3、大眾與小鵬合作車型與小鵬汽車現有車型無直接競爭關係;

  4、大眾汽車2027年將具備L3級駕駛輔助能力;

  5、中國經驗賦能大眾汽車集團全球發展。

關於中國市場競爭
  • 當前,中國市場的競爭並不理性。約有130個品牌在電動車領域爭奪市場份額。這帶來了激烈的價格競爭。
  • 儘管純電動汽車製造商擁有強大的創新能力、銷量快速增長,但它們幾乎都尚未實現盈利。這也意味着這些企業缺乏向未來發展投資的資金。
  • 為此,中國政府已開始加強監管,例如在近期出臺了有關供應商付款周期的新規。但短期內,我們還不會看到明顯的市場整合以及價格回升。
  • 單純依靠降價推動銷售,最終將損害品牌價值。
  • 在當前不健康的市場環境中,市場份額並非大眾汽車集團(中國)最重要的目標。集團的燃油車業務帶來了穩健盈利,但我們並未把其大量用於銷售補貼,而是投入於集團的戰略轉型。這使我們能夠快速而堅實地調整業務發展。這包括強化本土研發能力、構建更高效的平臺架構,同時優化成本。
  • 在集團的規劃中,2025年是一個過渡期。下半年,我們將上市首批基於「在中國,為中國」戰略打造的全新車型。2026年和2027年,我們計劃推出約30款全新電動化車型。我有信心我們的銷量將逐步企穩並實現回升。
關於車型平臺
  • 2026年,我們將推出面向主流走量市場的CMP(Compact Main Platform)平臺。緊隨其后,我們還將在2027年推出CSP(China Scalable Platform)平臺,主要面向中高端細分市場。這兩大平臺不僅具備顯著的成本優勢,也在技術能力上全面對標中國市場的競爭需求。
  • 我們仍將繼續使用MEB平臺,目前正在根據中國市場的實際需求對其升級。例如,我們將為其配備高效的磷酸鐵鋰電池,並計劃在今年年底推出的一款MEB車型上,首次搭載專為中國市場打造的基於區域控制的電子電氣架構CEA(China Electronic Architecture)。未來,我們的產品技術將逐步轉向中國本土團隊主導開發的新平臺。
關於電子電氣架構
  • CEA是大眾汽車集團第一個基於區域控制和中央計算平臺的電子電氣架構。我們與合作伙伴小鵬汽車,基於既有軟件架構的基礎,共同完成了初期開發。
  • 這一架構有1000萬余行代碼。CARIAD中國團隊以此為基礎,推進自主研發,實現迭代升級,打造架構性能更強、更兼容的新一代版本。
  • 第一代CEA架構將從今年起開始投入使用。我們業已決定,搭載CEA到燃油車型上,繼而實現更強大的規模效應。2027年起,我們基於最新平臺的產品將搭載第二代CEA架構,同時具備達到L3級別的高級駕駛輔助能力。
關於在華合作
  • 大眾汽車集團的優勢始終在於自身核心技術的高效、規模化應用。秉持「在中國,為中國」戰略,我們在過去兩年持續加快本土解決方案的開發。
  • 通過合作,我們能夠更快、更有效地應對市場變化。如今,在多項關鍵前沿技術領域,我們已經具備自主開發解決方案的內部能力。以此為基礎,我們也擁有了更強的自主實力。
  • 大眾汽車集團與小鵬汽車的合作着眼長遠。目前,我們正攜手打造兩款車型,同時也在軟件和電子電氣架構等領域展開緊密的研發合作。這些車型與小鵬汽車現有的產品並不構成直接競爭。我們的合作早已超越了單一項目的範疇,雙方都從中獲益良多。大眾汽車集團藉助小鵬在軟件領域的技術優勢,推動了自身轉型。與此同時,小鵬汽車也藉助了我們在質量管理和採購方面的專業經驗。我與何小鵬保持定期會晤,雙方都希望將合作拓展到更多領域。
關於在華投資
  • 我們超過90%的在華投資都來自在中國本地創造的利潤。去年,我們兩家主要合資企業共實現了44億歐元的盈利。這一成果支持了合資企業的轉型,無需集團提供額外的資金支持。
  • 集團僅在關鍵的結構性項目上進行直接投資,比如我們向位於合肥的全新研發中心投入25億歐元,為業務模式轉型奠定基礎。
關於產能及出口業務
  • 我們的產能規劃始終聚焦長遠。2019年,我們在中國的汽車產量超過400萬輛,2024年約為300萬輛。從中期來看,我們希望藉助電動汽車業務的發展,逐步回到過去的產量水平。
  • 同時,我們也計劃將中國打造為面向亞洲和中東市場的出口基地。我們的現有產能可以很好地支持這一目標。我們重點面向那些對與中國合作持開放態度的市場,比如東盟和中東地區。我們不會向歐洲或北美出口,因為集團在這些地區已經擁有生產基地。中國的出口業務是一項增量佈局,而不是要替代現有業務。
關於集團全球發展
  • 在軟件和自動駕駛等領域,集團「雙向發力」:一套方案面向中國市場,另一套則服務於歐洲和美國市場。因此,我們在西方市場選擇與美國電動汽車製造商Rivian合作,在中國則攜手地平線和小鵬汽車。同時,我們在各區域市場積累的經驗,也會助推集團全球業務發展。
  • 如今,我們在中國開發一款新車型的周期已縮短至24至30個月。憑藉相關經驗,大眾汽車品牌也將歐洲市場的產品開發周期從原先的48個月加快至30至36個月。這樣的提速顯著增強了我們在歐洲及其他地區的競爭力。這表明,中國經驗正在賦能大眾汽車集團的全球發展。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