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简体中文
  • 繁體中文

熱門資訊> 正文

「北水」加倉 VS 匯豐、花旗席位大賣,誰在定價航運股的下一站?

2025-07-15 14:43

「北水」加倉,航運股能否再現賺錢效應。

據海關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1.79萬億元,同比增長2.9%,其中出口13萬億元,同比增長7.2%,進口8.79萬億元,同比下降2.7%。二季度單季進出口增速升至4.5%,比一季度加快3.2個百分點,已連續七個季度保持同比增長;進入6月,進出口規模達3.85萬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出口2.34萬億元,同比增長7.2%,進口1.51萬億元,同比增長2.3%。

我國外貿的強勁韌性與活力,直接轉化為航運市場的需求增量,港股航運與港口板塊自4月以來應聲走強。智通財經APP注意到,中遠海控(01919)、海豐國際(01308)、德翔海運(02510)自4月低點至階段高點,最大漲幅分別達到35.4%、82.9%、233%。此外,中遠海能(01138)、太平洋航運(02343)、東方海外國際(00316)等個股4月以來亦有顯著漲幅。

步入6月,板塊在高位陷入橫盤震盪。這一階段,關税政策的變動成為影響市場情緒的重要因素。7月,特朗普先后宣佈自8月1日起對日本、韓國、加拿大、墨西哥等20多個國家輸美產品徵收新關税。關税政策的不確定性讓市場對航運需求的持續性產生疑慮。7月8日,港股海豐國際、東方海外國際等多隻航運板塊個股盤中異動下跌。

「北水」高位加倉航運板塊

值得注意的是,關税疑雲甚囂塵上之時,航運板塊形成了明顯的多空交織局面。其中,南向資金作為重要的多方力量「護盤」意願明顯。

以中遠海控為例,5月22日,港股通持股數量為8.86億股,持股比例為29.81%;到7月11日,港股通持股數量增至9.99億股,持股比例上升至34.68%。中遠海能在6月13日港股通持股數量為7.25億股,持股比例55.90%,7月11日持股數量達到8億股,持股比例提升至61.73%。太平洋航運在6月10日港股通持股數量為3.46億股,持股比例6.78%,7月11日持股數量增至3.69億股,持股比例7.14%。海豐國際、德翔海運、東方海外國際等也自5月下旬以來獲得南向資金不同程度加倉。

然而,與南向資金的積極「護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空方力量也在暗流湧動。智通財經APP數據顯示,2025年5月14日,中遠海控出現市值高達7.55億港元的轉倉,佔比1.88%。轉出席位為港股通(滬),轉入席位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

截至7月11日的近10個交易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交易席位淨賣出中遠海控1208.91萬股,位居淨賣出榜首位。另外,花旗銀行、中銀國際證券席位分別淨賣出904.42萬股、796.43萬股。

無獨有偶,中遠海能在6月3日發生市值4.37億港元轉倉,佔比5.65%。轉出席位為香港上海匯豐銀行,轉入席位為花旗銀行。

截至7月11日的近20個交易日,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和花旗銀行席位,分列中遠海能淨賣出榜前二,分別淨賣出4840.25萬股和2502.52萬股。

股票發生大額轉倉,往往反映出市場資金對個股未來走勢的分歧或機構投資策略的調整,這提示投資者需保持警惕。一方面,大額轉倉可能意味着部分機構對公司的盈利預期、行業前景等產生變化,進而調整持倉結構;另一方面,這種資金的大幅流動也可能對股價短期走勢造成顯著影響,增加股價波動的不確定性。投資者應結合個股基本面、行業動態以及整體市場環境等多方面因素,謹慎評估投資風險。

航運板塊后市:景氣支撐與增長動能並存

從行業基本面與長期發展邏輯來看,航運板塊的景氣底色尚存,后續增長動能仍值得期待。

智通財經APP瞭解到,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於7月7日發佈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航運景氣報告顯示,該季度中國航運景氣指數為120.81點,較上季度上漲14.77點,升至較為景氣區間;中國航運信心指數為123.22點,較上季度上升12.89點,由相對景氣區間升至較為景氣區間,這一數據直觀反映出當前航運業熱度提升,從業者對市場發展信心增強。

中信期貨研報顯示,MSC7月下半月下調運價,船司報價分化,線上均價或在7月中旬上調至3400美元/FEU;目前商品樂觀情緒偏強,疊加歐線旺季裝載率好於預期、歐洲港口擁堵等事件催化,市場對8月宣漲仍有預期。后續來看,需關注商品情緒支撐。

從供需結構來看,儘管當前航運市場存在波動,但長期增長趨勢依然穩固。需求層面,全球經濟逐步復甦進程中,國際貿易量有望進一步攀升。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其工業化推進與消費升級持續釋放對原材料進口及製成品出口的需求,為航運企業開拓廣闊業務空間。海關統計,2025年上半年,中國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11.29萬億元,增長4.7%,佔進出口總值的51.8%,同比提升0.9個百分點。其中,中國對東盟進出口貿易總值3.67萬億元,同比增長9.6%。

供給端,行業積極推進結構優化。歷經前期運力擴張階段后,航運企業主動把控運力增長節奏,規避過度競爭與運力過剩困局。從行業趨勢來看,全球集裝箱船運力增速已呈現放緩態勢,主要因頭部企業更注重運力與需求的匹配,避免盲目擴張,運力增長逐步趨於理性。同時,行業整合進程加速,頭部企業藉助、戰略合作等多元方式,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增強市場集中度,強化對運價的掌控力,改善行業整體盈利狀況。

此外,政策導向與技術革新也為航運板塊注入發展動力。在全球環保意識高漲背景下,各國環保政策日益嚴苛,驅動航運業加速綠色轉型。國際海事組織(IMO)制定的碳排放新規,促使企業加快老舊船舶更新換代步伐,加大對新型環保船舶的投資力度。這雖在短期內增加企業成本投入,但從長遠視角看,將提升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與市場競爭力。數字化技術在航運領域的加速滲透同樣不容忽視,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廣泛應用,有效提升物流效率,降低運營成本,為企業開闢新的盈利增長點,助力行業實現轉型升級。

綜合多方面因素,港股航運板塊雖在近期經歷短期震盪調整,但基於行業景氣度的提升、供需結構的優化,疊加政策與技術層面的利好支撐,其未來有望重拾升勢。不過,投資者仍需緊密跟蹤行業動態、交易席位資金流向等關鍵信息,以便把握投資機遇。

風險及免責提示:以上內容僅代表作者的個人立場和觀點,不代表華盛的任何立場,華盛亦無法證實上述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原創性。投資者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前,應結合自身情況,考慮投資產品的風險。必要時,請諮詢專業投資顧問的意見。華盛不提供任何投資建議,對此亦不做任何承諾和保證。